山因脊而雄 屋因梁而固
2020年以来,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沉重打击了中国影视产业,在举步维艰的萧条时刻,电影《八佰》为电影市场注入一剂强心剂,提振了行业对观众去影院观影的信心,真正创造了口碑票房双丰收。
“电影就是将一串零散珠子串成项链的过程。”在一部电影的创作中,要综合运用文学、音乐、舞蹈、美术、建筑和戏剧服装、戏剧、建筑等艺术要素。电影《八佰》取材真实历史故事,聚焦战争裹挟的底层芸芸众生,在暴风骤雨的时代洪流和历史大潮中塑造了一群国家历史英雄群像。这些人身处困境,带着巨大的悲剧色彩,有着对战争与死亡的恐惧,也有着对恬静和质朴生活的向往,但他们经历残酷战争磨砺,以身许国的伟岸形象,为后人树立一座精神丰碑。
电影让人们重新拾起对抗日战争期间“四行仓库保卫战”的共同记忆。日本要灭亡中国,甚至叫嚣“三天占领上海,三个月灭亡全中国”。1937年8月13日,中日淞沪会战爆发。10月26日晚,中国军队第88师第524团第2营420余人(宣称“八百壮士”),在副团长谢晋元指挥下,孤军坚守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掩护主力部队西撤。战斗4昼夜,击退了敌人数十次进攻。30日,退入英租界。中国军队以寡敌众,共毙日军200余名,被国际社会赞为奇迹。
不少影视作品,写的是抗战时期的事,但男要帅气女要优雅,衣着打扮光鲜时髦高档,哪来的那么多战时奢华?令人可笑。敢说真实吗?《八佰》在人物塑造方面采用群像刻画的手法,展示了历史的真实、逻辑的真实、人性的真实。创作者尝试在银幕上还原真实的英雄——他们在舍生取义前,也可能平凡普通如你我,面对危险,他们会害怕,会退缩,会自私,会冷漠,甚至有人态度苟且、性格懦弱、心灵挣扎。但当家国破败,民族面临危难之时,千千万万个“谢晋元”站出来,喊出“中国有我,不会亡”,奋起反抗,前赴后继地涌入战场,誓与祖国共存亡,哪怕明知前路就是深渊黄泉,却也毅然选择赴死。
电影《八佰》的成功很大程度在于角色性格的成功塑造。对于战争电影而言,表现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最让人动容的是战士们舍生杀敌,不让敌人爆破仓库外墙,把生的机会留给他人。八百壮士是抱着必死之心固守四行仓库的,多次拒绝上峰的撤退令,“早已立下遗嘱,誓与阵地共存亡,但求死得有意义,但求死得其所”。21岁的敢死队战士陈树生,身捆数十个手榴弹,纵身跃进敌方“龟壳阵”,誓死守卫祖国。临死前,他只给母亲留下一封血书:“舍生取义,儿所愿也”。这样的遗书,四行仓库里一共有298封。
电影不是胜在情节和场面上,而是赢在人物塑造方面。虽然故事将重点表现放在守军与日军的对战上,战争场面紧张刺激、情节环环相扣,叙事结构如同闯关一样,但这些看似粗糙,平凡但热血、坚韧且无畏、“抱定必死决心孤军奋战”的八百壮士,这些为国慷慨赴死的形象,这种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牺牲精神,有着感人至深的独特魅力,唤醒人们在疫情背景下对无数抗疫英雄的敬佩共情。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中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抗日战争,既是一场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的较量,更是一场意志和精神的较量。山因脊而雄,屋因梁而固,这些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不怕牺牲的英雄,就是我们民族的“脊”,就是我们国家的“梁”。这些英雄身上所充盈着的熠熠生辉的民族精神,激励了无数后来人为民族解放而战斗,为国家强盛而拼搏。历经岁月弥久,这些“脊”和“梁”不断锻造着我们的民族品格,强化着我们的民族自信和身份认同,不断筑造着社会道德和价值基底。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要站在时代的高度和艺术史的坐标下,运用大历史观对“如何面对历史、反思历史”问题进行探索和思考,电影《八佰》对我们关注当下不无启迪。
疫情和战争都是危及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凶险大灾,值此抗疫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公映这样一部特殊的影片,可谓自有一番特殊的意义。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英雄。这次全球性的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让各国政府都焦头烂额,中国能在相对较短时间内取得战略性成果,也得益于深入骨髓的家国情怀。抗日英雄群体如四行保卫战八百勇士是战争年代的悲壮逆行者,防控疫情的战役中,钟南山等医护工作者是新时代佑护生命安全的最美逆行者。当今时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抗战精神的弘扬传递分外重要,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薛中君,中国戏曲学院教授。高伟,就职于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