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存在的意义,就是引导我们进行更多的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直都在总结规律,观察现象发生,并映证规律的正确性,继而从规律的普适性来对下一次可能发生的事情做出推导。

           用某种规律来解释现象,同时也用新发生的现象来验证和补充规律,这是人类观察社会、自然、宇宙的基本思维脉络,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

昨天很冷,今天也很冷,温度最低时,已经是零下七八度。

因为怕冷,我越来越懒得起床,懒得出门,懒得去参加一些活动……

提前几天,就答应宁静去参加周易研究会的年会的。

昨天一大早,明明已经醒了,但我在床上懒驴打滚般翻了几次身,就是懒得起床,要不“毁约”吧?

因为事出无名,我接连给自己找了几个理由:去了也不好好听,好好听了也听不懂,听懂了也学不会,学会了也没处用,用了也……

突然间就感到脸热,确定自己不是发烧之后,赶紧把这些借口统统给否了。看看时间,掀了被子,翻身起来,胡乱洗了把脸,就往外冲……

8.30签到,9.00开会,10.30实战,11.10去参观……

按照流程,领导们挨个讲话。我耐着性子听着,两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我愣是一句都没记住。

倒是发现了不少的熟脸儿,有临猗的老师,有小鱼茶社的老板娘,有电视台的朋友,有声之洋文化传媒的张总……

终于到午餐时间了,冷拼热炒都有,味道也蛮好的,把东东和漫漫俩个吃得满嘴流油……

热乎乎地吃完,又领了礼品,然后就各回各家了。

虽然说人家没有任何要求,也没找我要生辰八字什么的,也瞧不上我的这点儿能耐……

但我自己觉得,既然吃了人家的饭,领了人家的礼品,还拿了两本厚厚的书,总该写点啥出来吧。

不给人家交待,也要给自己一个交待啊,不然这一天真是白过了。

突击查阅了相关的资料,总算是凑出一篇来。

因为内容太深奥,自己以前没接触过,怕读者们读着费劲,我就尽可能地往简约里写。

自古以来,国人对《周易》的研究从未间断。虽然王朝更迭,历史交替,还是几经跌宕,代有兴衰。

 先贤们治易著作,汗牛充栋,不断对《周易》进行解读、完善和应用。民间的大师们也是一代接着一代,结合自然科学,对易卦本身的“象”和“数”进行发掘,为《周易》注入了许多新的内容。

         多少年过去,《周易》紧密结合了气候灾变的天文历法,运用阴阳思维天人交感,引入爻辰纳甲互体旁通,形成了完整的象数模式卦体学说,反映出古代先民对客观世界的一些认知。

但是,由于《周易》始终没有形成完整的、普世的科学理论体系,依然置身在亦虚亦实的机械循环当中,因为晦涩难懂,难免让一些人牵强附会,成了只知道咬文嚼字如踽踽夜行的人,反而愈加迷茫……

部分跑偏了的研究者,把《周易》的实用价值完完全全指向了占卜和巫术,并流入民间,将其神秘玄幻化。

还有一些市井无赖和伪学术者,出于沽名钓誉、图谋钱财的目的,对《周易》的内容歪曲阉割,故弄玄虚,任意涂抹,招摇撞骗,使得这一古老学问中的精髓荡然无存,在邪性异类的重围中难以伸张……

于是,《周易》变成了一个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乡土柴禾妞儿,观之美丑难分……

与我们的想象不同,《周易》可以说是一部哲学著作,它集中体现了古人的哲学思考,同时还是一部伦理著作,反映了古人的社会、政治伦理观念。

可能是因为讲的全是大道理,可能是因为哲学需要深度思考,也可能是因为不够“实用”,《周易》并不讨大多数中国老百姓的喜欢。

即便是当下,《周易》博大精深的科学内涵仍被深埋,多少人在易学的氛围里探幽访奇,却不得其要领。

在实用主义者的眼中,除了谋生技能之外,再没有值得研究的东西。就好像近年来呼吁取消数学、英语等高等教育一样,很多人认为这些都是生活中用不到的,自然就是无用之学。

既然是无用之学,学之又有何益?

其实,《周易》本身的哲学思考是唯物的,是规律总结的方法论。

纵观整部书,都是在探求宇宙规律以试图解释宇宙现象,从而发现宇宙万物的规律,并以此作为行为的指导。

同时,也反过来用对宇宙万物和宇宙现象的观察,来验证和探求宇宙规律。

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和对宇宙的观察,对于那些能看明白的、看不明白的现象,人类形成了一定的规律性看法,这些看法最终被总结出来,并且以文字的形式保存下来……

《周易》便是如此,除了大量规律性的描述之外,还有很多的史料。

它记载这些史料的目的,当然不是出于历史学思维,而是用这些事实来作为论据证明已经发现的“规律”。

可能还有人会问,这些规律到今天还能适用呢?

随着社会、科技、人文的不断发展,有些规律必然是需要更新的,但也有些规律是仍然可用的。

           认真的说,《周易》所蕴含的宇宙知识未必能强过今天,但它存在的意义,是引导我们进行更多的哲学性思考。

2020.12.14于山西运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