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先早课|天地相感,阴阳匀平 2024-08-06 17:21:28 上句取自《灵枢·根结》,篇首云:“岐伯曰:天地相感,寒暖相移,阴阳之道,孰少孰多?阴道偶,阳道奇。发于春夏,阴气少,阳气多,阴阳不调,何补何泻?发于秋冬,阳气少,阴气多,阴气盛而阳气衰,故茎叶枯槁,湿雨下归,阴阳相移,何泻何补?奇邪离经,不可胜数,不知根结,五脏六腑,折关败枢,开阖而走,阴阳大失,不可复取。九针之玄,要在终始。故能知终始,一言而毕,不知终始,针道咸绝。天地之道即阴阳之道,阴阳消长变化,故有四时交替,寒暖相移,终始相贯,如环无端。天地万物,皆从之。此虽以针言,然中医之理,概莫能外。下句出自《素问·调经论》:“岐伯曰:夫阴与阳皆有俞会,阳注于阴,阴满之外,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阴阳之理于人,在于外能顺天地阴阳之变,内能阴阳匀平。能明此理,“一言而毕”!刘更生,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与文化研究院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副主委,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席健康科普专家。慎终如始 则无败事 赞 (0) 相关推荐 外为阳,内为阴 背为阳,腹为阴 刘更生 道生学堂 本句取自<素问·金匮真言论>:"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 阴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不仅能够提示天地万物 ... 尚先早课|从阴阳则生 我们的先民很早就将天地间万物变化的规律概括为"阴阳".事物的变化离不开时空,而阴阳是时空的统一,天地与四时,乃万物变化的根本.所以<内经>中说:"阴阳者,天地 ... 尚先早课|审知阴阳,刺之有方 针刺治病,要有理论指导,其中最重要的是别阴阳.<灵枢·寿夭刚柔>说:"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审知阴阳,刺之有方,得病所始,刺之有理,谨度病端,与时相应,内合于五脏六腑,外合于筋骨皮 ... 尚先早课|谨熟阴阳,无与众谋 阴阳是中国古代用来提示自然变化规律的学说,中医学受其影响,主要用来阐释生理.病理,指导诊病.治病. 就诊病而而言,<素问·阴阳别论>说"脉有阴阳",具体而言,如&quo ... 尚先早课|至而不至,平与不平 至而不至,是指时令已到,而当令之气还未到,这种情况叫"不及"<素问·六微旨大论>云:"至而不至,来气不及也."当令之气不及,则制约它的气便会肆行,其 ... 尚先早课|参天地,通阴阳 参天地,即人与天地相参.<灵枢·经水>曰:"黄帝曰:余闻之,快于耳,不解于心,愿卒闻之.岐伯答曰:此人之所以参天地而应阴阳也,不可不察."又:"凡此五脏六腑十 ... 尚先早课|提挈天地,把握阴阳 完整版点此查看 ▼ 刘更生,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与文化研究院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副主委,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席健康科普专家. 慎终如始 则无败事 尚先早课|阴阳反作,天地四塞 本句为天地阴阳之气失常. 上句"阴阳反作",一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 ... 尚先早课 | 提挈天地 把握阴阳 人生天地之间,而天地运动规律便是阴阳之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人离不开地,必受阴阳规律制约 ... 尚先早课|三气杂至,两神相抟 上句见<素问·痹论>:"黄帝问曰:痹之安生?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此言风.寒.湿三气混合侵犯人体而 ... 尚先早课|化水谷而行津液,参天地而应阴阳 上句见<灵枢·本脏>:"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内经>中言脏腑区别者甚多,此其一也.五脏主要是贮藏精.神.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