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古国——极国,山东鱼台小国,河北无极、无极山跟它有关
极国是出现在春秋早期的一个东夷小国,因近邻鲁国,终身作为鲁国的附属国。极国的来历史书缺载,一说为姬姓,一说为戎族之国,但这两种说法并没有真凭实据。《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了一个叫蟜(jiǎo)极的人,出自上古有蟜氏,系黄帝之孙,不知道跟后世极国有没有关联。极国应该至少周初时已经存在,与鲁国关系不错。其实殷商一期卜辞中就有一个以“及”命名的方国,两者之间或有承续关系,该及国臣服于商,商王经常南下到及方狩猎或巡视。根据辞卜,商代及方和元方比邻,其地理位置在今河南永城市境内。极国若脱胎于商代及方,那么商亡后被周族整体迁徙到鲁国身边进行打理也是有可能的,而且河南永城与山东鱼台相距也不是很远。照此说,极国就不是姬姓了,当然,也不排除被姬姓取代的可能性。极国位于今山东鱼台县李阁镇一带,境内有鱼台栖霞堌堆遗址。
山东鱼台栖霞堌堆遗址
“极”字由来说法颇多,传统解释与阴阳八卦联系在一起,但这肯定不是它的本义。要弄清“极”字起源,还得从甲骨文入手。极,即“極”,初文作“及”,金文为“亟”,甲骨文是“上下两横中间一人”,这可能也是后世认为的“天地两极”的由来吧。金文时代左右加“口”和“又”,成为“亟”,一般而言,金文由甲骨文过渡而来,它在继承甲骨文本义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那金文为什么要加上“口”和“又”?这必定跟甲骨文的本义有关。所以只要弄清楚金文“亟”的字义,就可以推算出甲骨文的象形。“亟”字在古义里有“斩杀”之义,即“殛”,由此联想,甲骨文的“及”倒像是“人在受刑”的象形。金文中右边一只手抓住犯人,左边“口”实为装人头的“器皿”,因此,“及”也代指人头,即首及(级)。当然,笔者更认为“及”是一种人祭仪式,后世的“极刑”即由此而来,故“及”可能来源于早期部落的人祭。
及的甲骨文
极国弱小,长期受到鲁国压制,跟鲁国或有姻亲。整个西周时期,极国不见史载,进入东周,极国开始登上《左传》。东周初的鲁国国力强盛,受礼崩乐坏的不良风气,鲁国君权旁落,国内贵族势力开始割据,私筑城邑,私养军队。一些氏族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开始将手伸向周边软弱可欺的邻国,极国不幸成为东周以来肉弱强食的第一波牺牲品。《左传·隐公元年》载:“费伯帅师城郎。不书,非公命也。”费伯,即春秋初鲁国权臣费庈(qín)父,费伯帅师在郎地筑城。郎邑,即今山东鱼台县境内。由于这件事是费伯私自所为,所以不被史官记录,可见当时费伯在鲁国的权势很大。因郎邑靠近极国,费伯筑城驻军可以被认为是鲁国针对极国的军事武装行为。
元氏无极山
《左传·隐公二年》载:“司空无骇入极,费庈父胜之。”一年后,鲁国的司空无骇带兵入侵极国,费庈父灭之。极国最终落入了费伯囊中,成为费邑【此费邑并非后来三桓之一季孙氏费邑(费县)】的一部分。极国亡后,其国人去向不明,有说法认为极人北迁到今河北无极县境内,但不久又被周边氏族融合。笔者以为河北无极与山东极国很有可能是商代及方后裔分裂所致,无极县附近其实还有个元氏县,境内有无极山,古籍中有所记载。根据卜辞,元方和及方商代时同居永城为商王效命,进入周代后,因不被周人所容部分元及人可能一起长途跋涉远避河北。
文/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