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公重耳:身体畸形的他遭受亲人追杀,开启十九年的流亡,最终成春秋一霸
晋献公有三个儿子,申生,重耳,夷吾,原本重耳是老大,应该是他来做太子,但是他母亲是狄戎部落首领的女儿,但是申生的母亲是齐桓公的女儿,当时齐桓公已经称霸了,狄戎的势力当然赶不上齐国的势力了,于是申生被立为太子。但是重耳也不记恨,反而品德优良,到处结交士人,包括赵衰、狐偃、贾佗、先轸、魏犨等等。原本这样下去倒也相安无事,说不定重耳会成为一个养活三千宾客的人,成为春秋公子。。。但是呢,色字头上一把刀,不要误会,这句话是对重耳的老爸晋献公说的。
《左传·庄公二十八年》:晋伐骊戎,骊戎男女以骊姬。归生奚齐。其娣生卓子。骊姬嬖,欲立其子,赂外嬖梁五,与东关嬖五,使言于公曰:「曲沃,君之宗也。蒲与二屈,君之疆也。不可以无主。宗邑无主则民不威,疆埸无主则启戎心。戎之生心,民慢其政,国之患也。若使大子主曲沃,而重耳、夷吾主蒲与屈,则可以威民而惧戎,且旌君伐。」使俱曰:「狄之广莫,于晋为都。晋之启土,不亦宜乎?」晋侯说之。夏,使大子居曲沃,重耳居蒲城,夷吾居屈。群公子皆鄙,唯二姬之子在绛。二五卒与骊姬谮群公子而立奚齐,晋人谓之二耦。
晋献公非常宠爱一名叫骊姬的妃子,可能有人比较熟悉,跟褒姒、妹喜、妲己齐名的祸国殃民的女性(不过这不能怪他们啊)。于是非常俗套的剧情再次上演,晋献公喜欢骊姬,就想立她生的儿子奚齐为太子,但是当时已经有太子申生了啊。于是骊姬就开始进献谗言,说太子申生图谋不轨之类的,晋献公果然听信谗言,于是申生赶紧到出逃到曲沃这个地方,后来还是被逼自杀。重耳和夷吾两兄弟一看,害怕自己被牵连,于是也赶紧出逃了。两儿子出逃之后,作为父亲的晋献公非常生气,派兵去捉拿他们,这时候重耳觉得不能跟父亲正面冲突,于是就逃到了他母亲所在的国家翟国。(这里有一个问题,重耳出逃的时间是公元前655年,但是史书上关于重耳出生的年份有争议,一说公元前671年,一说公元前697年,如果是后一种说法,那么重耳出逃的时候已经是42岁的年纪了,我看过资料,许多人都是采信公元前697年的说法,那么我不得不感叹,真实不容易啊)
于是重耳就在翟国生活了,翟国对他还不错,赏了两个俘虏妹子给重耳,但是重耳只要了一个,叫做季隗,另一个给他的手下了。原本重耳不是那么有雄心壮志的人,于是就有点乐不思蜀的感觉了,一直在翟国生活了十二年(已经好老了),还有了两个儿子,原本这样下去,说不定重耳就这样老死了,但是,晋国内部也发生了一系列事情,让重耳难以置身事外。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去世了,于是奚齐继位,骊姬为太后,没想到原本支持太子申生的大臣作乱,刺杀了奚齐,活活鞭死了骊姬。这下倒好,国不可一日无军,于是这帮大臣赶紧去找重耳,让他回来继位(这情节很像当初小白和公子纠赶着回去继位),但是重耳不肯,说当初违背父亲的意愿出逃,如今父亲去世却不能伺候丧事,没有脸面回去。这时候别忘了还有一个外逃的公子夷吾,于是夷吾的手下就去找秦国帮忙,并且承诺如果秦国帮助夷吾继位,就割五座城池给秦国,于是当时在位的秦穆公就把夷吾送回了晋国,登上王位,史称晋惠公。但是晋惠公继承了王位还是心理不舒服,老惦记着千里之外的哥哥重耳,于是在之后终于派人去刺杀重耳。这时候已经在翟国呆了12年的重耳,非常舍不得离开这温柔乡,但是没办法,于是就只好投奔齐国。重耳走的时候和季隗告别,还说让季隗等他25年,如果25年他不回来,就让季隗另嫁他人。但是季隗觉得25年之后已经人老珠黄了,还改嫁什么啊,表示会等着重耳回来。
于是重耳一帮人就去往齐国,在经过卫国的时候,卫国非常看不起落魄的重耳,就赶走了他。于是他们继续走啊走,走到一个地方的时候,重耳觉得太饿了,就想向路边的村名讨点吃的,没想到村名直接抓起一把土来给他吃,重耳大怒,这时候手下人安慰他说,土象征土地,他们这是表示诚服,您应该行礼接受他。于是重耳小心翼翼地装好这把土谢过农民,继续上路了。(好一个自我安慰!)后来是手下一个叫介子推的人,割下了自己的肉给重耳吃。。。
到齐国之后,当时在位的是齐桓公,他当然深明大义,对重耳非常好,而且还把一个宗室的女子齐姜嫁给重耳,于是重耳再次看到满足,又乐不思蜀起来。。。后来齐桓公去世,他的几个儿子争夺王位,然后内忧外患不断,于是重耳的手下人又开始商量着离开齐国,没想到这番话被齐姜的侍女听到了,于是齐姜也知道这事了,她就觉得丈夫不应该继续在齐国享乐,应该马上想办法回到晋国,但是重耳不肯走。后来这帮人想办法灌醉了重耳,直接带着重耳就坐车离开了齐国,等到重耳醒过来的时候,发现已经离开了齐国,但是也没办法了,只能继续往前走,于是重耳在齐国呆了五年之后又继续上路了。
重耳来到曹国,但是曹共公非常无礼,他听说重耳的肋骨紧密相连,很像是生理畸形,于是就像看重耳的裸体。。。于是重耳就离开了曹国,来到了宋国,这时候的宋国刚好被楚军打败(这时候的宋国国君是宋襄公,五霸之一,他跟楚国打仗的时候,各种仁义,他非得要等到楚军渡水完成,整军列阵完毕之后才下令开战,一点也不占便宜,结果大败,自己还负伤了,所以很多人觉得这人不能算是五霸)。宋襄公对重耳很好,但是宋是小国,刚刚吃了败仗,没办法帮助重耳复国,于是重耳就去了楚国。在这期间,他们还路过了郑国,郑国不按照礼仪接待重耳,就有大臣劝谏,说重耳贤明,理应交好,但是郑国国君不停,于是大臣又劝了,既然您不以礼相待,那就杀了他吧,以除后患。但是郑国国君还是不听,于是重耳顺利逃到楚国。
楚国对重耳非常好,楚成王就问重耳,如果你将来回到了晋国,那么你怎么报答我呢?重耳就说,楚国什么都有了,我也想不出拿什么来回报,如果将来我做了晋国国君,我一定同楚国修好,假设实在是要打仗,那么我愿意退避三舍,楚王听了非常高兴。重耳在楚国停留了几个月之后,在秦国作为人质的夷吾的儿子因为听说夷吾病重,私自跑回了晋国,秦穆公非常不高兴,于是就想把重耳送回到晋国当国君。于是后来重耳去到秦国,秦王直接把小女儿怀赢嫁给了重耳,这怀赢原本是夷吾的儿子的妻子,也就是说,重耳要取自己侄子的老婆,重耳不想接受,但是秦穆公说我们马上要去攻打你侄子的国家了,还在乎这点细节干嘛。于是重耳接受了,于是秦国就派兵护送重耳回晋国,于是秦国打败了晋国军队,于是重耳终于继位,成为晋文公。。。(那时候重耳都61岁了,在外面流亡了19年,可以算是卧薪尝胆了)
重耳成为晋国国君之后,就各种开始明君的作为,什么推举贤良、宣扬德教、减免赋税之类的,在国家实力强盛之后,晋国就开始了争霸之路。
刚好那时楚国带领一帮小弟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晋文公在城濮这个地方和楚国决战,因为之前许诺过如果晋国和楚国打仗,晋国要退避三舍,于是晋国按照约定退避三舍,但这实际上是诱敌深入之计,楚国真以为这是晋国君子作风,没想到进入了晋军的包围圈,于是大败,史称城濮之战。因为这一战晋国打败了强大的楚国,所以晋国的名声一下子传了出去,后来晋文公搞了个践土之盟,带着一帮小弟会盟(类似于齐桓公的葵丘之盟),就确立了霸主的地位。
这是成语退避三舍的由来,干脆再讲一个成语,就是秦晋之好,这个成语就来源于晋文公和秦穆公在位时秦晋两国的友好相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两国之间无战事。再顺带说一个比较有名的典故,有一次晋国和秦国联军一起去攻打郑国,郑国害怕被灭国,于是郑国国君派烛之武深夜去说服秦穆公退兵,大概意思是就算秦晋两国打败了郑国,秦国因为不和郑国接壤,所以得不到多少好处,就没必要浪费军力了。于是秦国退兵,后来晋国也退兵了,这就是我们语文书上曾经学到的一篇课文《烛之武退秦师》。
介子推这人在重耳继位之后就隐居起来了,晋文公想请介子推重新出山帮助辅佐政事,但是介子推不愿意,于是有一大臣想了一个办法,火烧介子推隐居的大山,想把介子推逼出来,没想到最后发现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柳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就下令这一天为寒食节,就是不吃熟食,第二天晋文公上山祭奠的时候,发现老柳树又复活了,于是把这颗柳树成为清明柳,并且定这一天为清明节。(这是清明节由来的一种说法,传说的比例高一点,姑且听之)
重耳在成为晋文公九年之后去世,这之后由于后世的君王不仅能力比不上晋文公,战略眼光和胸怀更是差太远了,于是晋国国力也开始走了下坡路,直到后来楚庄王执政时,楚军打败晋军,并且成为了新的霸主。再之后就是晋国国君的地位也开始下降,直到赵韩魏三家分晋,战国时代开启,不过那都是后话了。
春秋,晋国称霸百余年,一部《左传》几乎都是围绕着晋国叙事,如果不是内耗殆尽,导致三家分晋,战国七雄也不会提前走进历史。我在读春秋五霸中,除了留在史书上赫赫有名的主角霸主以外,相反我更留意他们身边那群智囊团队,如齐桓公团队的管仲鲍叔牙,秦穆公团队的百里奚、蹇叔,还有楚庄王身边的斗谷於菟,令尹子文等。
打天下犹如创业,狮子老虎再历害也抵挡不住成群的牛羊。公元前655年,重耳的爹杀完太子后并打算斩草除根时,得知信息的重耳两兄弟拔腿就开跑,四方辐辏的贤士闻之纷纷跟着重耳逃亡,至此开始十九年的流浪生活。
一:这批人才为什么要跟着重耳跑?而且这些人不乏晋国的文武百官,也不是单身狗,舍家立业毅然决然的选择一条未知的命运?
二:为什么会有人冒着生命危险给重耳两兄弟通风报信呢?
司马迁在《史记·晋世家》给出了一条答案:晋文公重耳,晋献公之子也。自少好士,年十七,有贤士五人,日赵衰;狐偃咎犯,文公舅也;贾佗;先轸;魏武子。
少年时期的重耳好学不倦,谦逊有礼,才17岁就结交了五位贤士,不仅这五位,跟随他的核心人物我后面会一并整理出来,总之这群卓尔不群的人拥有着共同的目标,待时机成熟后杀回晋国,夺回政权。一个人如果自身没有其魅力的性格特点,那又如何吸引有才能的人士愿意跟随他呢?
重耳出生时,按我们今天的话来讲就是畸形——“骈胁重瞳”,意思是他的肋骨不像寻常人一样左右分根而成,而是连接一起,像块电板似的,而重瞳是说他的眼睛里长了两个瞳孔,双眼即四只瞳孔。即重瞳。天赋异禀的他又喜欢跟着两位舅舅游走于民间街市,广交江湖好友。
传闻重耳在奉父出命于翟国时,身上的一块贵重玉佩不翼而飞,而他并没有责怪当地的官员,也不像别人提起这事,这位官员后来把这个事一传十,十传百的传了出去,说重耳并无半点官架,和蔼和亲,是个好公子之类的。星爷有部电影《唐伯虎点秋香》其中由巩俐饰演的秋香在一群乞丐中施舍钱财的镜头,重耳也这么干过,常常接济特别贫穷之人。在古代最好的传播方式无疑乃那张嘴了,加上重耳的外貌与众不同,一时间他的声望比比升高,17岁就有这样的“品牌效应”为根基。不管是自我炒作也好,还是发自内心也罢,总之也正因为这种潜行的特质,从某种角度来说比其他人就更容易有成功的机遇,所以晋国许多人才都愿意跟着重耳。
当重耳在外逃亡时,他弟弟晋惠公夷吾已掌握政权,然而晋国许多大臣因这位不守信用的国君心中仍然不服,为首的里克、丕郑父更是密谋想让重耳回来,晋惠公便诛杀了九位晋国大夫震惊朝野,百姓们敢怒不敢言,暗地里咒之。
孔子曾说为君之人,有两点是基于考虑的,才和德,如不幸只取之一,德要优于才,这点重耳远在他弟弟夷吾之上,所以人生立业,有时我们不需要刻意去耍什么心机手段,当客观环境有利于自己时,那我们安份守纪,韬光养晦做好自己,成功之门自然会向你伸出命运之手,因为我们是生活在一个群众的社会团体中。
重耳随行的一路核心人员:
1、狐偃---重耳的小舅,股肱谋臣,洞察政治危机的他率先提出让重耳出逃蒲城,后路逃卫国'五鹿'时,饥饿的这群人向农民讨吃的,结果农民洒了一把土给重耳,受到怠慢和讥笑的重耳震怒,而思维敏捷的狐偃马上转移脑洞---土乃土神,为'社稷',得土得天下。在化解了大家的尴尬之余又得到了精神上的鼓励,当我们在创业看不见希望的迷茫中,就需要一些鸡血,狐偃拥有高超的此计能。在逃亡途中多次献计于重耳,老谋深算的他成功帮重耳夺取霸业。
2、狐毛---重耳的大舅,重要武将,城濮之战中的主要指挥官。
3、赵衰---股肱谋士家、战略家、政治家,具备高超的道德修养,为人低调也不迂腐,是赵国始祖。在逃亡队伍中掌管食物,曾有次和重耳走散,身揣着食物无论多饥饿也绝不吃一口;重耳一伙逃亡齐国时,一把年纪的重耳安于现状并不想逃亡了,壮志凌云的赵衰和狐偃用计把重耳灌醉,弄出齐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4、魏犨---晋国望族,其父曾是晋献公灭国十七,降国三十八的重要功臣。魏犨又名魏武子,也是跟随重耳的重要武将,智商在线的他偶尔也掉链子,曾违抗命令,擅自烧了僖负羁的家,这让重耳很不爽,但在危机关头,突出自己还有利用价值,才免于一死,以勇力闻世。
5、先轸---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拥有元帅头衔的军事家。按照周礼的约束,春秋打仗还是有许多礼节的框架限制着,而这位先轸不管,第一个敢走在时代的前端,提出一百年后孙子的'兵者,诡道也'的军事谋略取得《城濮之战》和《崤之战》的军功战绩,然而这样的军事理念却不被当时人们认可,忠耿的他最终也是以悲壮的气节选择在战场上以身殉国。[读史时,每每读到这类似英雄气节的人物时不禁合上书抽根烟物怀人生。“我不抽烟,只是一种意境”]
6、贾佗---晋国公族,见多识广而谦恭有礼,也是随行中献计的谋臣。重耳像对待兄长一样事奉他。
7、胥臣---重耳的老师,因材施教的教育家,在齐国时,因政治需要,力劝重耳娶了秦穆公之女怀赢(要知道这怀赢是重耳的侄媳妇,这是需要勇气才能办得到的一件事)。不仅如此,因为自己有教育的价值观理念,善于识别人才,曾见罪臣郤芮之子郤缺在田里锄草,妻子送饭到田间,二人相敬如宾。便让重耳摒弃前嫌重用郤缺。郤缺也不孚众望,延续晋国的霸业。
8、介子推---这个大家都比较熟悉了,逃亡路途中曾割肉给重耳吃,“寒食节”又名'清明节'也是因他而名的。
早年重耳出亡时,先是父亲献公追杀,后是兄弟晋惠公追杀。重耳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据《韩诗外传》,有一年逃到卫国,一个叫作头须(一作里凫须)的随从偷光了重耳的资粮,逃入深山。重耳无粮,饥饿难忍。当向田夫乞讨,可不但没要来饭,反被农夫们用土块当成饭戏谑了一番。后来重耳都快饿晕过去了,为了让重耳活命,介子推到山沟里,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块,与采摘来的野菜同煮成汤给重耳。当重耳吃后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时,重耳大受感动,声称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报答介子推。在重耳落难之时,介子推能如此肝脑涂地,忠心耿耿,实属难能可贵
9、颠颉---晋国大夫,据说是少年时期重耳结交的好友,性格仗义执言,严气刚烈。
重耳旗下的忠君赴义介子推,建言献策的狐偃,军事战神的先轸等等,这样一群智囊团队历经狄国--卫国--齐国--曹国--宋国--郑国--楚国--秦国--共19年坎坷之路,逆境的磨练是对人生最好的财富,启迪你的智慧与不弃的坚韧。
人如果没有限量的知识做支撑,就容易产生主观意识思维,重耳虽逃亡19年,但并不是19年都在外风霜雨露,饿腹度日。其中在狄国12年就娶妻生子,12年前的他才40岁出头,正值壮汉之年,身边一批忠肝义胆的贤能人士以他马首是瞻,无数个夜晚辗转难眠的他确实想过有朝一日回到晋国干一翻热血,但人在长期安逸的环境下,自然有了不思进取的惰性。
所以经过12年的蹉跎岁月,重耳并不想在追逐国君之位,必竟年过五询,只想与妻儿共享平凡人生,只是在弟弟的追杀之下,迫于无奈才正式开启逃亡之路,离开狄国的一伙人饿着个肚子来到卫国讨吃的,自信的重耳没想到第一个拒绝伸出援手的就是他同为姬姓的卫文公,怒也。而又路过五鹿遭受农民的讥讽,重耳的三观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自己不在是晋国的公子,以往享有的特权也被践踏,后在曹国又被一群毫无素养的人偷看自己洗澡,辱也。重耳深刻的明白了只有拥有至上的人权才能受到尊重,只有自己强大了才会让人畏惧,所以称霸的他后面也回去报了仇。同时他也有劣性,安于现状的劣性,要不然在齐国的时候,也不至于被灌醉弄出去了。仅管如此,也不能因为人性的界定标签而去抹杀他的功劳。
他的老婆充分发挥了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的功能,和他舅舅一起把他灌醉,然后送出齐国,让他去抢回王位子。为这事儿,他竟然还跟舅舅闹了脾气。
再重耳外在流浪时,朝中一个郤芮的大夫多次劝言晋惠公(重耳的弟弟)要对重耳一伙不留后患,诛杀之。后来重耳返回晋国后,对于罪臣之子郤芮的儿子郤缺不计前嫌给予重用,这是重耳的仁心之德。
当年从狄国开始逃亡没几天,有个“头须”(管理钱财的人,贪污犯意思)的小宦官趁大家不注意裹着钱跑得无影无踪,后来得知重耳回国任君,这头须凭着三寸不烂之舌硬是让重耳给他官谋升迁。要知道头须这么干让重耳沦落了好几年的乞丐,他对头须是恨之入骨的,但依然有容纳之心,善听建议。
勃鞮,中国历史上最霸气的太监刺客之一,这也是重耳想碎尸万段的人,曾奉晋献公(重耳父亲)之命让他第二天去杀他,结果他当天就到了,后来逃到狄国,又奉晋惠公之命诛杀重耳,三天的路程他两天就到了。重耳回国任君后,勃鞮单枪匹马找重耳谈话,说自己只是奉命行事,职责只是帮助历任君主铲除最需铲除的人,还举出管仲射箭齐桓公的例子,末了还说吕省和郤芮的奸计才让重耳成功脱险,至此勃鞮对重耳衷心耿耿,也充分说明重耳是个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人。
《城濮之战》重耳实行自己当初对楚成王两军交战退避三舍的诺言,也经此一战在62岁之成功得登上了春秋二霸。
重耳是个思维复杂的人,有伪和奸诈的一面,同时也有谦虚,豁达的心态。他想改变自身环境但又不想去行动的人,如果不是历史事件的偶然性和身边的人像推磨子一样推着他前进,那估计他在还齐国搂着齐姜大美女共度余生了,称霸之后的他维护自己的声誉,想打一条“仁义之君”的品牌,偏偏事与愿违,在处理介子推和颠颉事件上不尽完善,所以孔子评价重耳'诡而不正',剥茧抽丝来看重耳缺少正派作风,用现代语言来说重耳是个“双标”的人。
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也是上古五霸之一,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