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钟太长,只争朝夕吧

《一秒钟》是一部好电影。
准确点说,是导演张艺谋后期的代表作品之一,就个人观感而言,仅次于《千里走单骑》。
好在哪里?
作为一个电影拍摄技术几近炉火纯青的业界高手,当他摒弃其他不切合实际的心魔干扰时,端出来的作品最大的特点莫过于圆润,就像一件从工业流水线上款款而来的标准件。起转承合,丝丝入扣,该有的全都有,什么时候多,什么时候少,拿捏的恰到好处,不多不少。看完电影的第一感觉居然是想到了那位“无他,唯手熟尔”的卖油翁,放在当今中国影坛,这依然是一份极其稀缺的本事。有此一技傍身,对于观众,对于院线,对于投资人,以及对于整个团队都是一个非常靠谱的交待。
直白点说,对得起一张电影票。
其次,张译和范伟的表演,真的是赞,经得起一切表扬。张译作为男一号,可以说是奉献了他从业以来的最高水平作品。比如他在不同心情下眼神的变化,时而凶狠时而茫然时而委屈,眼中有光,内有神韵,每一个细小的变化都拿捏的极其精准,这是体现一个演员功力高低的标志。片中有多场奔跑的戏份,无论是大步流星,还是跌跌撞撞,或者趿拉着鞋子躲躲闪闪,或者挺着肚子,小步碎跑的慌里慌张,真的是应了那句著名的台词“连逃跑的样子都那么帅!”
至于范伟,我觉得他演戏已经快成精了……唱念做打,样样通透,举手投足,要范儿有范儿,要腕儿有腕儿,把一个六十年代基层电影放映员演得活灵活现,甚至已经不能用演啥像啥来形容,而是他就是那个电影放映员,电影放映员就是他。
最后,当然少不了老谋子的看家本事,摄影。这个绝对是大师级的水平,有些画面真的是美伦美焕,拿来作为手机桌面,妥妥的没问题。如果一定要鸡蛋里面挑骨头的话,就是拍的太美,以至于看得入神,常常会忽略剧情的推进。
作为一个自己掏钱买票进场看电影的影迷,我觉得有了以上三点,是可以满足的,没有浪费我的钞票,也没有浪费我的时间。
那么影片有没有缺点呢?
当然有啊,还不小呢。
不过在具体讨论什么缺点之前,先得说说张艺谋,因为他才是这部电影的灵魂。
作为中国最负盛名的电影导演之一,张艺谋到目前为止以导演身份,一共创作了二十三部作品,其中以2002年为界,大概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风格明显的时期。
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话,列举如下:
前期包括《红高粱》,《代号美洲豹》,《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活着》,《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有话好好说》,《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幸福时光》等十一部作品,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红高粱》和《活着》,前者是他的成名作,后者是奠定他在中国电影史上到底处于一个什么样位置的标志性作品。
后期从《英雄》开始,包括《十面埋伏》,《千里走单骑》,《看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三枪拍案惊奇》,《山楂树之恋》,《金陵十三钗》,《归来》,《长城》,《影》,《一秒钟》等一共是十二部作品。熟悉中国电影的朋友们一眼便可以看出来前期和后期迥然不同,其中包括引起全国范围热烈讨论的张氏武侠三部曲《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
至于像《图兰朵》,《卢米埃尔与四十大导》,《中国铁路》等等就不列入其中了。
《一秒钟》是一部好电影,换成绝大多数中国导演来说,都是可以拿出去吹嘘好长时间的片子,但是对于张艺谋来说,嘿嘿,还真不行。如果用四个字来总结的话,就是匠气十足。
原因之一,在于观众。张艺谋大概是中国被议论最多的导演之一了,也许连这个之一都可以去掉。虽然这些议论褒贬不一,但是都指向了一个核心问题---观众对于张艺谋抱有的期望值太高了,这可是拍出来《活着》的导演,怎么能拍出来《长城》这种垃圾?爱之深,责之切,人之常情。但是导演不是神仙,水平再高的导演也有起起伏伏的时候,花无百日红,同样是世间真理,更不要说理智的来看,1950年生人的张艺谋已经年逾古稀,不可避免地进入了创作晚期,水平下滑是不可避免的。基于他已经是一个七十岁老人这样一个残酷事实,我们是不是该给予他更多的掌声?毕竟,此时此地,他已经做得足够好了。
原因之二,在于导演自身。2002年以前的张艺谋,典型的陕西冷娃,人狠话不多。那个时期的作品充满了天才般的锐气,以及能够打动观众的地气。甭管你喜欢不喜欢,你都会承认他的作品充满了力量,能够扎痛人心的力量,每次欣赏他的作品,都会是一种刺激,而这种刺激带来的多巴胺分泌在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构成了我们对于他的高期望值。和他类似的还有一个人就是陈凯歌,观众有多喜欢《霸王别姬》,就有多讨厌《无极》,因爱生恨,古往今来,比比皆是。
2002年以后,无论是资本的加持,还是环境的影响,或者导演自己心境的转变,张艺谋的作品特色变成了高成本+高票房+大制作,至于口碑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导演自己或许是想要寻求一种艺术创作上的突破,比如武侠片,比如国际化,比如给你讲道理。但是他忘了一个基本常识,每个导演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换言之,都有你擅长的电影类型。人无全才,拍电影同样如此。与其样样都做,样样稀松,不如专攻一门,业精于勤。那个时期的导演和观众进入了一种互相拧巴的状态,你越说我不行,我就越要证明我行!来自观众的嘲弄,来自影评人的批评,以及来自票房冰冷的数字,无不在无情鞭挞着导演的自尊心。
就算强如张艺谋,亦迈不过这道坎。
观众不是没有看到老谋子的努力和转变,但是,人力有穷尽,世事难如意。可以这么说,2002年后的张艺谋作品,除了画面质量依然保持极高的水准,其他不过尔尔。早些年的才华已经淹没在华丽而虚幻的的泡沫中,变得躁动而轻浮,而当他开始板起面孔,试图强行给观众讲道理的时候,就显得有点面目可憎了。
如此反复纠缠了很多年,大家都累了。对于观众来说,中国不是只有一个张艺谋会拍电影,全世界也不是只有中国人会拍电影,你拍你的,我不看还不行吗?对于张艺谋来说,现实是最教育人的,他又怎么会不明白?这是导演和观众之间的角力,同时,大概也是一个互相妥协的过程。当张艺谋走下神坛,从所谓国师回归一个电影人的时候,他的作品多了一种新的元素---诚意,而观众看着他,不知道是不是会有那种看一部少一部的感慨?
似水流年,匆匆而过,一秒钟太长,只争朝夕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