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茶与紫砂罐存茶,论岩茶圈的拿来主义!
《1》
又是一个有阳光的周六。
莹老师最近很闲,老来找我们玩。
今天她来的时候,我们正在准备喝马肉。
两泡马肉,一泡是马头岩猫耳石的,一泡是马头岩蟠龙涧的,都是稀罕物。
然后她老人家就施施然坐下来了,也不客气,从包里掏出自己带的杯子,开水烫洗了,还主动从我们的茶具匣子里另外寻了一只杯子,同样烫洗干净,摆在一起,准备开喝。
这就是要两茶对冲,PK一番的意思了。
歪一个楼,讲句题外话。
茶圈现在不是专家和大师横行么?据说福州刮台风的时候,砖头掉一块下来,砸中十个人里,有八个是岩茶专家,余下两个是岩茶发烧友。
SO,村姑陈教列位看官一个小妙招。
你要看一个人是不是行家,第一,看她是不是随身带个喝茶的杯子。
第二,如果同时喝好多款茶,就要看她是不是知道一只杯子只能装一种茶,如果喝多种茶就要准备多只杯子。
这两个细节,是判断一个人是不是真正岩茶老饕的最好标签。
如果没有,那真心只是嘴上的专家,吹牛可以,喝茶就算了。
当个科代表已经算是勉强;要当学习委员,还隔着一条银河系;要当老师,那可真真是脸太大了。
《2》
闲聊间,烧开了水,烫洗了两个盖碗两只公道杯,就准备开始泡了。
话说这猫耳石的马肉,一向只闻其名,真心是没有喝过。
不知道三道半火老板娘家的这当家花旦,会是何等风流样貌。
满心充满了期待。
剪开泡袋,习惯性地称重量。称好之后,倒进了盖碗,合上盖子,上下摇晃数下,准备闻香。
突然想起有人说,上下摇晃容易把茶摇碎,而左右摇晃则不会把茶摇碎。
于是揭开盖子,欲一验这话的真伪。
果然,此言不真,很虚。
揭开的盖子上,白白净净,一丝碎茶叶也没有。
我刚才合盖上下摇晃了三四次,每次都听见了马肉条索碰撞到盖碗的声响,可见力气适中,不大不小,然而,当揭开盖子的时候,并没有在盖子上看到碎茶叶的影子。
为了保证实验的科学性,换给了莹老师摇,她用老饕独到的手法,上下摇晃了三次,再左右摇晃了三次,揭开盖子时,仍然没有看到一片碎茶叶。
又换了给李麻花来摇。
也是没有碎叶子。
可见,这两款马头岩肉桂,品质真心不凡。
可见,真正好的茶叶,不管是上下摇,还是左右摇,都不会有碎叶。至少不会满盖碗碎叶。
除非把茶叶揣到包里,各种挤压,手机,钥匙,钱包,打火机.....各种器物跟茶叶挤在一起,硬是把它给硌碎了,这种茶,也不必摇晃了,剪开泡袋倒入盖碗时,便是满满的碎片。
好茶如此被折腾,看到它变成一碗碎叶的时候,爱茶人的心,也一同碎去。
《3》
实验完之后,准备闻香。
闻干茶香。
这是喝武夷岩茶的必经流程。
然而当我正在闻香的时候,莹老师在一边笑起来,说,看到你闻香,我想起一个笑话。
“什么?闻香还有笑话?!快说来听听。”李麻花一听有八卦,耳朵立马竖起来了。
我把盖碗递给李麻花,示意她闻干茶香,一边听莹老师的故事:
“有一个外行,原来喝普洱茶的,手上套着大手串,梳道士头。
有一天在香格里拉边上遇到我们,加进来一起喝岩茶。我们习惯性地烫壶温杯,闻干茶香,当盖碗传递到他手上的时候,他说,我知道你们这是什么程序了,这是你们岩茶的醒茶!
我当时问他,你们普洱讲究醒茶吗?
他说,对啊,普洱都要醒,尤其是熟普。不醒没味道,不醒前几冲都是白水。
然后我又问他,因为普洱要洗茶,所以你才觉得岩茶也要醒茶吗?
他说,当然啦,难道你们不醒吗?
我说,岩茶不要醒啊,岩茶醒了不就跑气了吗?
他说,你们这个闻干茶香,难道不就是醒茶吗?茶叶摇晃,盖碗还加温,不就是让它被唤醒啊?”
听到这里,我和李麻花一起被逗笑了。
呃,这真心是对岩茶最深的误解!
烫壶温杯,闻干茶香,这只是为了利用热汽的熏蒸,把茶叶气孔打开,让芳香物质和气味物质释放出来,让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气味,能闻出茶叶的一些表层性的特征来:比如火功,比如发酵程度,比如有没有返青,比如有没有在储存的时候吸入异味......
从而,便于我们对这款岩茶做出一个基本的判断。
却真的不是为了所谓的醒茶。
话说,人家岩茶又不是黑茶,岩茶密封储存,干净卫生。而黑茶敞开在空气中存放,经年累月,各种灰尘浊气侵入,不醒、不洗,哪敢喝?
不信,放几张在版纳拍的黑茶图片,列位看官自行脑补去吧。
(请放大图片看茶砖中间的白色蜘蛛网)
(特写部分是表面的白色霉斑)
《4》
当两款马肉的茶汤冲出来之后,我们迫不及待地抢着分汤开喝了。
真心是两种不同的风味呀。
不,相比牛栏坑肉桂,马头岩猫耳石肉桂和马头岩蟠龙涧肉桂,分别是三种不同的滋味。
牛栏坑肉桂是太极武功,绵,柔,纯,劲,长。
马头岩猫耳石肉桂是嵩山武功,奇,幻,利,秀,锐。
而马头岩蟠龙涧肉桂,则是充满了果香的,发酵略重的,火功却刚刚好的,一款浑厚的肉桂。
看来,坑,涧,岩,这三种地形,它们所独有的小山场,果真赋予了同一种岩茶品种不同的风味与风骨。
牛栏坑是条幽深的大峡谷,两边高山夹峙,日照时间相对较短,日照强度相对较弱,它的品种香型,自然如同“坑”这种地形特征一样,幽深一些。
猫耳石是块较向阳的地方,没有坑那么幽深幽长,日照时间自然长一些,日照强度自然重一些,显现出来的肉桂品种香嘛,就尖锐一些,犀利一些,清晰明了一些,随便一闻就能闻出来。
蟠龙涧是条沟形的地块,像是流香涧,悟源涧这些知名的“涧”型地形一样,是更狭窄的,更细长的,更幽深的。但它又不像坑那样宽阔。故而它的香型犀利程度,介乎于坑和岩之间。
是一种中间型。
《5》
喝完茶,选中了其中的某一款,准备要收工了。
去吃水煮鱼去。
那是莹老师的最爱。我知道有一家四川来的厨子,有从成都来的花椒和辣椒,从重庆来的卤水。
嗯,当年的烈士墓是火锅一条街,那满大街的火锅味,吸来鼎沸人声,超过北碚的烧烤一百倍。
把喝剩下来的岩茶,装进泡袋里,装进塑料袋里,装进纸箱里。
密封又密封。
莹老师说,你们封得这么严啊。
我说,是啊,岩茶是吃了火的,不密封,岂不是让它迅速退火变味返青了吗?
莹老师说,你们不知道,有好些不懂岩茶的人,学了绿茶的贮存方法,把岩茶存放在紫砂茶叶罐子里,还美其名曰:醒茶!真是毁茶不倦,怎么劝都不听的。
我讶异:“真的吗?还有人把岩茶存在紫砂罐子里?!天啊!!早知道要存在紫砂罐子里吸潮吸味,那还不如直接不要焙火,走水焙之后,直接进紫砂罐子存着,多省事。”
“还省钱,打一个焙还得几千块呢。”李麻花在一边惋惜。
莹老师说,前几天就有宁波的茶友来问她,像存绿茶那样,把岩茶放紫砂罐行不行?
她说不行,茶友还不乐意,说别人都说可以,为什么你说不行?
这下有理说不清,弄得嘴笨的莹老师欲哭无泪。
我想起在狮峰龙井村看到茶农存茶,要先在紫砂罐里放进用于吸潮的生石灰,再放进用塑料袋套起来、并且袋口扎得很紧的绿茶,这才把罐口盖紧。
而且人家的生石灰,是半个月换一次的。
可不是像某些茶友那样,直接就把茶叶投进紫砂罐里,不套塑料袋,也不放生石灰。
但,茶友继续振振有辞:“紫砂罐很密封,符合岩茶密封闭光的条件。紫砂虽然有点透气,但这不正好可以醒茶么?正好帮岩茶褪火啊?!”
停,这逻辑有问题啊。
一方面说紫砂罐是茶叶罐,拥有茶叶罐密封闭光的优点。另一方面又说紫砂透气能褪火。
这这这这这.....不是自相矛盾么?看完这段话,聪明人愣是给整晕了,兄台,依你说,这紫砂到底是密封还是透气?
想用它装茶叶的时候,说它密封,想用它退火的时候,说它透气!
三人成虎,众口铄金。
这紫砂到了有心人的嘴里,跟孙猴子似的,都能变出七十二变来了。
了不起!
《6》
鲁迅先生批评过一种行为,叫做拿来主义。
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不管适合不适合,一概拿来。
基于拿来主义的本质,于拿来主义者而言:黑茶要洗,所以白茶要洗。熟普要醒茶,所以岩茶要醒茶。
人云亦云,不加分辨,也没有脑容量分辨。
这种人,老实当个茶客就罢了。
若是想当个老师,混个砖家,再著个书立个说,那可就危险了。
那还不得教出一群拿来主义来,从此,茶圈里就该乱套了。
阿Q都能卖岩茶。
看完这篇文章
# 您或许还对这些内容感兴趣 #
点击下面文字即可阅读
▼
2020年,小陈茶事“白茶春茶笔记”
……
作者 | 村姑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