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红釉瓷走高技术难度路线,器型多样,颜色也实属精品
红釉是在基础釉料中加入不同的金属着色剂,使釉面呈红色的陶瓷。按呈色成分,红釉分为铜红釉、铁红釉和金红釉。
红釉诞生于元代,明代中期以后,铜红釉的烧造基本停止了,一直到了清代康熙时期才又重新恢复,因烧成于郎廷极督理景德镇窑务时期,以郎窑红而闻名于世。郎窑红虽以仿明宣德宝石红釉为名,但又与之有很多不同,形成了康熙红釉的独特之处,其烧造难度仍然极大,故当时有“若要穷,烧郎红”的说法。
郎窑红在色泽上继承了宣德宝石红的艳丽与深沉,又称作牛血红。郎窑红釉有单层与双层之分,单层釉施釉较薄亮,开有细片纹;双层釉釉汁凝厚,多开有较深纹路的片纹。郎窑红釉面呈现出很强的玻璃质感,清澈透亮,器里外均有细碎开片,红色不如永宣时期红釉的匀润。
釉色从口沿处到底足处由浅入深,这是由于红釉在高温下自然向下流淌均匀集聚所致。虽然仿宣德红釉,但实是创新品种,除红色具有康熙特色外,器物的底部往往呈现如米汤一般的米黄色或青苹果的浅绿色,俗称米汤底、苹果绿底,也偶有红色底,但不见有白釉底。郎窑红的器物造型既有大件器物,也有小件器物。常见的有观音尊、贯耳瓶、荸荠扁瓶、胆瓶、高足碗、墩式碗、笠式碗、水盂、盘、炉、洗、盒等,小件器物多为文具。其中以观音尊、笠式碗、荸荠扁瓶等最能体现康熙朝典型器物造型之美。
与郎窑红釉齐名的还有豇豆红釉,同属于铜红釉系列,但其呈色多变而难于把握,故烧成不易,佳品难见。该品种的基本色调如成熟豇豆的红色一般,因而称作豇豆红釉。一般认为豇豆红釉创烧于康熙时期,且以康熙时期烧造最为著名,虽雍正时偶有烧造,此后终清一代未见烧造,民国时期有仿品。
20世纪末在江西景德镇御窑厂遗址中出土了宣德时的豇豆红釉器物标本,从而把豇豆红釉的烧造历史推到了明代宣德时期,说明了康熙红釉品种都是有其渊源的。但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宣德时期的传世豇豆红器物。
豇豆红是色釉中最难烧成的品种之一,呈色变化多样。豇豆红釉由于呈色的不同,因而有各式各样的名称。
较为淡的称作粉红,粉红中稍微带些灰色的叫豇豆红;灰而且暗的叫乳鼠皮;色调最艳丽的称美人醉;粉红中有绿点的叫苔点绿,如果绿点成片就叫苹果绿,色淡一点的叫苹果青;粉红中稍有些积红块的叫孩儿脸;这些名称极具个性,生动、形象、贴切。
在存世器物中,最常见的豇豆红釉为红色釉面里星星点点散布着绿色苔点,但这并不是最好的豇豆红釉色,最为精美的豇豆红釉为通体一色,洁净无瑕,称作“大红袍”或者“正红”。豇豆红釉的烧造也较为复杂,需在生坯上先施一道白釉,再将釉料吹在上面,然后再施一层白釉,随之又将釉料吹在上面,最后施一层白釉,在还原气氛中经1250~1280℃的高温烧成。
豇豆红釉器物烧成数量少,主要为皇家宫廷使用,器物体量都很小,最高的不超过20厘米,主要以文房用具为主。常见器物有八种造型,见有太白尊、印泥盒、水盂、小洗、蟠螭瓶、菊瓣瓶、柳叶瓶、弦纹瓶等。太白尊口小腹圆,腹部有暗刻团螭图案;菊瓣瓶在腹部近底处有一圈菊瓣装饰;弦纹瓶则在器物颈与肩连接处有三道弦纹,十分醒目。无论哪种造型都制作精细,各具特色,器物底部均有“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
康熙时期除了郎窑红、豇豆红釉外,还有传统的霁红器物。康熙霁红也是仿明代宣德红釉的产品,但此时的霁红釉不如郎窑红之浓艳光亮,也不似豇豆红釉之柔润淡雅,成色均匀,釉如桔皮,体现出沉静典雅的风貌。红釉是颜色釉中最绚丽灿烂的名品,自古及今,以其色彩的凝重、深沉与明艳为世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