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旅报道 | 从藏医药浴法成功申遗看非遗的旅游开发

近年来,随着文化与旅游的不断融合,非遗与旅游的牵手水到渠成。吃山东孔府菜、住丽江古城、看福建土楼、听陕西秦腔、学河北(蔚县)剪纸……各地的非遗项目成为宣传当地旅游业的最佳标签,“非遗游”逐渐成为一种时尚。

日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3届常会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藏医药浴法——中国藏族有关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知识与实践(编号01386)”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随着“藏医药浴法”的列入,我国共有40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名录。消息一经爆出,便引起轰动。今天闻旅派(www.wenlvpai.com)带大家了解和认识一下藏医药俗法的前世今生和我国的非遗旅游开发。

藏医药浴法,藏语称“泷沐”,是藏族人民以土、水、火、风、空“五源”生命观和隆、赤巴、培根“三因”健康观及疾病观为指导,通过沐浴天然温泉或药物煮熬的水汁或蒸汽,调节身心平衡,实现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传统知识和实践。

藏医药申遗路背后的辛酸路

每一个细节的失误都有可能致使申遗失败

目前,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面临更加严峻挑战。由于世界遗产从最初公约制定的“合作抢救”目的,到现在它因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所带来的综合效益这样一个突出的特点,大家都把世界遗产看作是一个国家与民族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所做出贡献的佐证。同时世界遗产也是当前综合的社会文明素质和综合国力象征的一个表现。在这种情况下,对世界遗产的价值认定、保护、管理的要求越来越严格、细致和规范。

以本次“藏医药浴法”成功申遗为例,按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规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请可分为五类:一是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二是表演艺术,三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四是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五是传统手工艺。且申报项目必须是国家名录里已有项目。西藏自治区藏医院院长白玛央珍表示,尽管大家一直想把藏医药学申报成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按照《公约》规则,最终确定申报‘藏医药浴法’的过程仍然很难,经专家几次论证和推敲,最后决定将‘藏医药浴法’归纳为‘中国藏族对生命疾病健康的认识与实践’列入《公约》第4类的‘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遗产领域,才有了这次完美的收官。每一个细节的讨论,贯穿整个申报材料的准备过程,细节处理不当可能导致失去申遗的机会。

联合国申遗名称的敏感化无疑增加了申遗的难度

根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藏药炮制法”“藏医药处方”等等同在国家藏医药学名录下,但是‘藏药炮制法’和‘藏医药处方’长期以来在国际上仍存在着一些较敏感的话题。致使申遗最终定为‘藏医药浴法’。白玛央珍说:“作为藏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藏医药浴法’是藏族生命观、健康观中非常普及的保健措施。既体现了相关社区民众通过沐浴防病、疗疾的民间经验,也是以《四部医典》为代表的传统藏医理论在当代健康实践中的继承和发展。

藏医药的中印之争透露出各国间对文化资源的争夺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的背景下,文化已经成为推动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世界文化产业的强劲发展态势,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提升文化竞争力,是国际国内复杂形势的要求。

据悉,2006年,藏医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西藏自治区就已经将藏医药申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而在2017年3月,印度也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将藏医药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关于藏医药的起源,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有的学者认为它起源于印度,而有的则认为起源于中国。为了强调藏医药的“印度血统”,《印度快报》辩解称,“藏医药的理论和实践,大多和阿育吠陀(Ayurveda)相似。阿育吠陀的影响首次传入西藏是在公元3世纪,随着佛教传入西藏,其在7世纪开始流行。此后,直到19世纪初,印度医学文化、佛教、以及印度科学文化就一直在该地区传播”。

对此,西藏藏医学院科研处处长顿珠表示,青藏高原是藏医药的发源地更是栖息地,历史文献佐证,早在象雄时期西藏本土宗教苯教出现后,象雄文字已经记录了当时藏医药学的发展,苯教发展早于印度佛教传入,所以藏医药学并不是印度佛教传入后才得以发展。这一观点驳斥了藏医药发源于印度的说法。

非遗的旅游开发要从保护开始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先人们智慧的结晶,也是旅游产业发展的一大重要资产,但开发和利用这一资源,应构建在合理、科学的前提下,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发展相辅相成、互相推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准确认知,并如何对旅游活动与遗产保护关系进行准确审视,这些都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应重点探讨的问题。

国家文化与旅游部部长雒树刚在讲话中指出,“藏医药浴法”成功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既提升了“藏医药浴法”乃至藏医药整体的国际可见度,也体现了中国对保护传承包括藏文化在内的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态度,向国际社会宣示了中国政府及广大人民群众对保护文化遗产的决心和责任。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政保护和法律保护的模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行政模式,是根据《公约》的第2条要求成员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等多种措施进行“保护”在各个成员国的具体体现。具体可以从三方面入手:首先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挖掘、整理、归档和研究,这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基础;其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存,这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手段;最后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这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措施。

除了上述行政保护模式之外,以法律形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能会产生更好的效果。据闻旅派(www.wenlvpai.com)综合了解,当今世界各个国家或地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的法律保护措施,大体有四种模式:一是以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间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二是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登录制度,政府拨专款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登录工作,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形成保存制度;三是重点扶持传承人制度,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绵传承有了保障;四是给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版权保护的方式,这是知识产权保护方式中的一种,但到目前为止,除《公约》之外,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或地区制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门法律。这种现象表明,制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门法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保护模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形式多样,但各种保护模式都还存在不同的缺陷。例如,若非物质文化遗产遭遇他人的亵渎性使用,以何种方式予以阻止,就是一个问题。再者,当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他人利用时,其原住民理应参与利益分享,但现有的保护方式都没有这样的规定。因此,有专家认为有必要寻求一种新的模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更好的保护。这种新的权利模式须满足以下条件:这是一种特别权利, 既不同于已有的某种知识产权,又能与之相关联,并且还能兼容现有的民事权利制度,不至于增加过高的制度成本。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教授曹新明认为无形文化标志权就是最佳制度选择,它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知识产权进行了有机对接。

透过藏医药浴法成功申遗看非遗的旅游开发

随着“藏医药浴法——中国藏族有关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知识与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一时间,这个藏族群众世代相传的“药浴法”进入公众视野、引起广泛关注。在文旅融合的时代潮流下,以文促旅,以旅彰文,藏医药俗法的旅游开发应用前景可期。

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医旅结合,健康旅游是潜力巨大的朝阳产业

在西藏,藏医药浴法是一种传统医疗手段,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其旅游价值也被人们关注。实际上,藏医药浴法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在西藏一些地区已经有所探索。

西藏昌都市丁青县藏医院院长拥忠扎西介绍,将包括藏医药浴法体验项目在内的藏医院纳入旅游线路的想法由来已久。以丁青县藏医院建院为例,医院专门设立了藏医药文化展示厅,展示藏医药标本、唐卡、书籍和名人事迹,展厅有专业讲解人员对藏医药历史及医病原理进行科学讲解。每年初春及初秋时节,到藏医院参观体验的游客络绎不绝。院方还研制了便于游客携带的药浴草药包,不少游客体验后纷纷购买使用或赠送亲友。这些针对游客不同身体状况配制的药浴草药包功效各异、使用简单,游客可在家轻松完成药浴。

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当旅游发展到体验旅游阶段时,健康旅游便成为新热点。据WHO预测,到2020 年,医疗健康服务将成为全球最大产业,将与观光休闲旅游服务共占全球GDP 的22%。到2025 年,我国中医药健康旅游人数达到旅游总人数的5%,中医药健康旅游收入达5000 亿元; 在全国将建成50 个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500 个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企业( 基地) ,培育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的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企业和知名品牌。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现代生产生活

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了历史的考验,从最初发展,到最后的传承,成为了文化的一大活化石。在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融入每个时期的时代观,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更新其自身的文化属性,是其经久不衰,持续发展,成为旅游价值的基础。

目前,藏医药俗法的健康旅游已经逐渐突破了原有的传统旅游概念,不再以“吃、住、行、游、娱、购”为主要目的,它在传统理念的基础上以“治、疗、养”为特色。以医疗为目的,治疗某些疾病或不适;以理疗、美容为目的,达到某种特色效果;以养生保健为目的,追求特殊生活方式。让旅游消费者体验到新形势、多元化、健康型的旅游模式。

藏医药浴法在现代生活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西藏温泉众多,知名的羊八井温泉、德仲温泉都距拉萨不远,将温泉与藏医药浴法结合,调节身心平衡防病治病,有很好的开发利用前景。藏医药浴法在旅游领域的开发利用,使得西藏旅游又多了一张吸引游客的“文化名片”,可以让游客知道西藏不仅有雪山、草地、牛羊,还有藏医药浴。同时,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是工艺品还是各种艺术都让现代的人由衷地佩服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我们可以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其中的科学理念先进的技术运用到现在生产、生活、学习中,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绽放人类智慧光芒。

跟着非遗去旅行,“非遗+”的多种模式旅游开发

非遗的独特性使这类吸引物成为了旅游行业中别具特色的“商机”,旅游者的偏好与之前有很大不同,为了能够达到这一变化需求,旅游行业已经日益注意遗产的作用。例如:非遗+乡村旅游、非遗+地区相应行业旅游、非遗+新旅游业态等等,非遗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可以满足旅游者多样的文化需求,为了可以达到旅游者切实需求,在产业资本运作促进下,非遗可以成为一种效用良好的文化商品。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模式,促进消费,从而实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闻旅派(www.wenlvpai.com)想说的是,消费结构的变化必然带来产业结构的变化,健康旅游作为新型的业态是新时代的刚性需求,而医药类非遗与旅游行业的有机结合,能够有力地推动医疗服务和旅游服务的蓬勃发展,拓展服务业,延伸产业链,为游客提供文化、体检、健康管理、医疗服务和旅游等多元化的健康服务,非遗的医药旅游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与发展潜力。

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二者融合的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融合带来的影响,更多是正面的,是共赢的结局。

闻旅派知识扩展: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下一步重点工作

据闻旅派(www.wenlvpai.com)了解,国家文物局将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一步加强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积极应对挑战:

一是遵循有利于突出中华文明历史文化价值,有利于体现中华民族精神追求,有利于向世人展示全面真实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的根本原则,牢固树立正确的申报理念,科学开展项目遴选。

二是做好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的培育,对进入预备名单的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遗产,依照世界文化遗产的高标准和严要求开展保护管理工作,争取培育一批在各方面均达到世界文化遗产水平的潜力项目。

三是推动开展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南亚廊道等项目跨国联合申遗,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四是加强部门协调,统筹制定申报计划,全力做好每年的申报工作。

五是加强遗产管理监测,确保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文化遗产项目保持健康良好的状态,同时发挥示范作用,带动我国其他文物古迹保护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

六是重视人才培养和输送,积极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相关国际事务,切实提高中国在国际世界遗产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通过上述措施,积极化解、努力降低新规则带给我国的不利影响,使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继续延续以往良好势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