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歌八景

作者|贾振君

字数:6546字,阅读时间:约6分钟

  朝歌八景最早见于明嘉靖二十四年《淇县志》,明万历《卫辉府志》、清顺治十七年《淇县志》、乾隆十年《淇县志》均有记载。

一、淇园竹翠
淇县西北35 里武公祠(现夺丰水库)是我国最早的王家园林“淇园”遗址。古时绿竹蓊郁,明代创建石门绿竹亭,祠北山坡有“有斐亭”,祠台前有两株大白檀树,胸径三尺。祠左泉水淙淙,瀑布高挂,东注入淇。五十年代初,曾在该处发现古碑一通,上刻楷书“淇园”二字。
古代淇县气候温润,西部浅山区及淇河两岸,生长着大面积的天然竹林。到卫国时期,从贺家以南到卧羊湾一线之东广大地区仍是茂竹森森,竹涛似海。卫武公特别注重都城北部、淇河沿岸的竹林栽培和保护。他还在竹林中增添了亭台楼榭之类的人文景观,使其观赏价值超过了原来的狩猎价值,完成了淇园由殷商时期猎场向卫国时期园林的转变,使淇园成为当时乃至后世著名的风景区。这时的淇园竹达到历史上的鼎盛时期,也由此逐渐转化为一个文化符号,成了中国竹的代称。
要了解和研究淇竹,不能绕过一个人物,他就是缔造了卫国极盛时代的卫武公。在他执政期间,能够不断自儆自励,百采众谏,体恤民生,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境内百姓安居乐业,国库丰盈充实。他以天下为重,出兵帮助周平王平息戎患,不仅提高了卫国在诸侯中的地位,也因为国力强盛得到卫国百姓的尊敬与爱戴,人们作《淇奥》来赞美他。淇园之美从此名闻天下,淇竹、淇奥与卫武公的名字融为一体,成为“君子”的化身。赋予了淇竹凌云虚心持节,不畏严寒,刚正不阿,固守根本,堂堂正正,光明磊落的精神内涵,升华为中华民族的道德品格、禀赋和美学精神的象征。
淇竹历史上却屡遭重创。汉代曾对淇河沿岸淇竹进行过两次大砍伐,北宋末年,金军占领中原以后,对淇河两岸林木进行了毁灭性砍伐,加之又逢气候变冷,淇竹渐渐衰败凋零,景色再不复存。明正德年间,淇县令赵之屏为修复武公祠,曾重新栽植过青竹。清康熙年间户部给事中、淇县人高遐昌也大力植竹。然而随着大气候的变化,当年蔚然成林的淇竹风光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线。但淇竹的生命力极其顽强,曾被移植各地,在华夏大地繁衍广播。
有诗曰:
淇园竹翠
刘世荣(明代)
淇园胜杰四时新,
不羡陶朱拉万金,
一自武公身去后,
猗猗绿竹向谁吟?
二、鹿台朝云
明、清《淇县志》曰“鹿台在县西二十里……纣造,饰以美玉,七年乃成,大三里,高千仞”,而且“台高插汉,榭耸凌云”。唐代建鹿台寺。这里松竹苍翠,猿啸鹿鸣,风光旖旎。因三面环山,每逢朝阳初升,岚雾缭绕,满天红云。
鹿台曾是纣王的得意之作,又是他的伤心地。纣王在这片峰峦起伏的山丘之上,建造了他引以为豪的皇家园林,作为送给爱妃妲己的礼物。戎马倥偬之余,他登临鹿台,西依巍巍太行,东瞻盈盈淇水,忆往昔峥嵘岁月,展未来雄伟霸业,指点江山,心潮起伏,抒发气吞山河之志。
鹿台上,也留下了他与妲己缠绵不休的身影。还是在鹿台,从牧野狼烟中败走的纣王,与姜尚狭路相逢,终无力回天,见大势已去,亲手将鹿台付之一炬,并纵身跃入火海,从容赴难,以身殉国,一代英雄豪杰连同那个多姿摇曳的时代从此灰飞湮灭。
龙游浅滩被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美人迟暮,英雄末路。宁肯站着死,绝不跪着生。惟大英雄本色也。历史是胜利者的赞歌,一部《封神演义》,使纣王躺着中枪,被黑了三千多年。事实上,纣王的前半生,经过文治武功,开拓了疆域,发展了生产,浇铸了铁桶一般的江山。尽管他晚年有点骄奢,但总体而言,瑕不掩瑜,功大于过。这并非一家之言,而是史学界诸多名家的共识。
殷纣王,一代蒙辱的帝王。
有诗曰:
鹿台朝云
刘希鲁(明代)
忆昔纣王起鹿台,
罔是固本聚民财,
而今财散空台榭,
惟有闲云自往来。
三、纣窝滩声
纣窝,即纣王墓,在城东16 里河口村北淇河大堤上。相传殷纣王登鹿台自焚后,其子禄父,将其葬于此,东临淇河深潭,绿柳繁茂,淇水环绕,景致开阔幽雅,日夜涛声盈耳。
生前叱咤风云,死后不同凡响,这就是纣王。更令人吃惊的还有他的儿子武庚禄父。小时候,武庚一直生活在一个强势父亲的阴影中,给人的印象是不显山漏水,甚至孱弱愚笨,一如扶不起的阿斗,很难顶天立地,有所作为。尤其是他有一个爱拧巴的毛病,从未认真听过父亲一句话,说的通俗点,叫他往东他偏西,叫他打狗他撵鸡。纣王早料到了这一点,所以在嘱托身后事时,故意反其道而行之。然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因接盘手是一个不按常规出牌的永远年轻的武庚。
鹿台之变,武庚一夜间长大了。他深感愧疚,前罪难赎,眼下惟有按父王的遗愿,安妥陵墓才能弥补从前的过失。就这样,阴差阳错,纣王被葬在急滩深处。
说武庚非等闲之辈,是因为他心中有一个宏大的,看似不可能实现的反周复商梦想,要知道那时候以已之力跟强大的周王朝博弈,无疑于以卵击石,没有胜算。但他初心不改,卧薪尝胆,韬光养晦。他终于等到一个机会,精准地抓住周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交替时矛盾重重的窗口,成功地策反了“三监”中的管叔、蔡叔等人,并联合殷商旧地东夷的徐、奄、薄姑和熊、盈等方国,率先举起了反周的大旗,给周王朝的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危机。经过三年的艰苦征战,周王朝才平定了叛乱,诛杀了武庚和管叔,流放了蔡叔。
显然,结果已经不重要了,至少武庚试过了,努力了,他用行动告诉世人,朝歌人没有一个孬种——不惹事,不怕事。
爹英雄,儿好汉。
有诗曰:
纣窝滩声
刘希鲁(明代)
不向平原卜寝陵,
急滩深处缔佳城,
时时澎湃惊人耳,
疑是当年叱咤声。
四、青岩仙境
青岩山又名云梦山,在县城西南24 里,是战国时鬼谷子隐居讲学的地方。有大峰门、小峰门、将军庙、子孙岭、南天门、水帘洞、南海观音、孙膑洞、毛遂洞、舍身台、玉皇大帝庙等12 景,水帘洞位于南山之阴,绝崖之下,每逢雨季,泉水从洞口喷涌而出,形成飞瀑,如同仙境。
云梦山位于太行山的东麓,因此它遗传了北方的山的禀赋,粗犷豪迈,阳刚十足,气吞万里如虎,搅得周天寒彻,是男人中的伟丈夫。它的位置又很特别,雄踞于戛然而止的十里断崖上。俨然人间与仙境的分界线,山下是芸芸众生、滚滚红尘的喧嚣,山上是仙山琼阁、神霄绛阙的清净。
云梦山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殷商,而令它大放异彩的是战国时代。两千多年前,纵横家鼻祖鬼谷子在此隐居并创办庠序,著有《鬼谷子》十四篇传世。传说苏秦、张仪、孙膑、庞涓、毛遂、尉缭、徐福等皆出自其门下。其中,孙膑、庞涓成为著名的军事家。苏秦、张仪成为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谋略家,他们合纵连横的韬略深深影响了后世。毛遂成为外交家。尉缭成为军事家,徐福成为阴阳学家。鬼谷子与他的学生们共同演绎了一段波澜壮阔,气势弘宏的战国史诗,推动了历史的进程。
云梦山是一座丰富的历史文化宝库,千百年来,许多历史文化名人慕名而来,留下了瑰丽的诗篇。其中,唐代文学家甄济,元朝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王恽,明代著名诗人李东阳,书法家窦文,诗人曹安,知名学者孙徵兰,清代诗人、何士琦、柴望等均在此留下足迹。云梦山现存有元、明、清至民国各代的摩崖题记220 处,碑刻33 块,这些摩崖石刻于2006 年被公布为国保文物。
云梦山是文人雅士心仪神往的东方伊甸园,也是普通百姓的精神家园。攀登云梦山就是参禅和悟道。云梦山独特的地理位置是对信仰者虔诚度的考验。远古时人们登云梦山要跋山涉水,要一寸寸爬完十八盘,要一滴汗水摔八瓣儿,容不得谁耍滑偷懒,不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不回真经”,这是对一个人执着恒心的测试,更是对一个人坚韧极限的挑战,你过关了,就会浴火重生,凤凰涅槃,破茧成蝶,过不了关,就被卡在了瓶颈之下,仍是芸芸众生,凡夫俗子,草根人物。其实这个过程、这些磨难就是修炼,就是佛,就是道。说到底,云梦山是鬼谷子智慧文化的代言,即“积极入世,胸怀天下,顺应时势,不辱使命,施展抱负,改革创新,和谐包容,合作共赢”的先进理念。
有诗曰:
青岩仙境
杨鹇(明代)
苍峪扎过是青岩,寸步登临似上天。
读罢石崖方外记,应知此处有神仙。
五、灵山龙泉
在黑龙潭,城西北20 余里凉水泉山沟中,山顶原有泉水瀑布,注入黑龙潭。龙潭东石绝上有明代御史孙徵兰题写的摩崖石刻。
古灵山位于太行山东麓,距淇县城西北10 公里,这里群峰竞秀,曲溪清泉,亭阁相映,景色迷人,寺因山得名,山因寺生辉。据明代《淇县志》记载,灵山寺创建于梁普通年间(520 年),由曾任昭统寺大统、纲领全国僧尼40 年的高僧,朝歌人法上始创,是淇县最早的寺院之一。灵山寺重修于盛唐开元,鼎盛于唐、宋时期。这期间寺院所辖面积近35 公顷,高僧200 余人,古磬阵阵,木鱼声声,游客云集,香火旺盛。灵山以其远扬的名声惊动了朝廷,唐高宗永徽六年(655 年),曾召见寺院长老法如到长安垂询佛事。明山东副使裴骞专程从山东来游灵山寺,并写《游灵山寺记》一篇、诗三首传世。
灵山龙泉说的是灵山黑龙潭,位于寺院的西北侧500米处。这里山势挺拔,泉涌涧飞,潭深莫测,俗传龙寓其中,旱祷辄应,山因此而获名。千百年来,文人骚客纷至沓来,留下许多华彩诗篇、摩崖石刻。在古灵山东崖绝壁上,刻有一首摩崖诗作:“山卓碧云插汉,泉滃绿玉飞花;三仁六七贤圣,灵杰千古同嘉。”描写了这里的美丽风光和家乡悠久的历史文化。为明崇祯年间福建道监察御史、四川布政司参政,淇县人孙徵兰所题。在明代以前,这里就建有龙王庙,庙下有三洞,洞口凿有龙头,泉水由此流出,声音湍急,山谷回应,宛如龙吟。
明代嘉靖年间文人于慧在朝歌当县令仅仅一年多时间,就到灵山游览四五次,写下了《游灵山》。明代参政阮言在《灵山龙泉》中写道:“灵山泉底漾清流,三出龙宫望海浮。红蓼滩头惊振鸟,碧波影里浴眠鸥。晓烟水面融融气,夜月天心色色秋。几度临登闲赏玩,归来云树映岑楼。”除此之外,清代淇县知县柴望,明代吕颛、刘世荣、杨鹏、李风荣、窦金、淇县知县李尚实、清代训导王廷议、清代淇县举人孙宜孙等诸多诗人都写了《灵山龙泉》诗篇。
有诗曰:
灵山龙泉
扬鹇(明代)
四壁层峦问气生,
一天云雾变阴晴,
源头话水如环绕,
尚有龙神作雨盟。
六、胜水流清
在县城西20 里的古灵山,这里山奇水秀,山壑石隙中,淙淙叮叮,泉涌不息。灵山寺后有一河流,名曰玉带河。玉带河自黑龙潭突溢而出,绕古寺迤逦达于山外,泉水在山壑石隙中流淌不息,犹如琴弦畅鸣,又如骇浪拍崖,涛声如啸,古人把这一胜景谓之“胜水流清”。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留下不少诗作。
明代嘉靖年间,于慧在朝歌当县令时就到灵山游览四五次,写下了《游灵山》:“地辟天流碧,罔崇势走红,荒烟迷古洞,翠壑卧蛟龙。钟磬来丹雾,笙箫守玉聪,藻觞吞皓魄,菜筋嚼清风。蟹劈涧中紫,鱼烹潭侧红。片心莹石髓,两目豁花丛。探谷兰何在?登坛木亦空。停杯多惆怅,对景更怩忡!袅舄飘王子,鸾轩下吕公。秋霄美明月,安得此山中。”调任阳城后,还常常回忆起灵山美景,于嘉靖三年写了一篇《灵山十景记》。这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他把古灵山的景色概括为灵山十景:危岩少进,群峰耸翠,列柿流丹,一径蓬壶,半岩风雨,九天鸣佩,巨崖走蛟,双剑横秋,东海龙吟,西山虎啸。景景如诗如画,绘声绘色,淋漓尽致。明代给事中吴代在《胜水流清》中吟道:“碧山崖下瀑清泉,涌出荒塘会百川,夜月印来光满地,秋云霁去色连天,有源巨浸难穷后,无息共流不计前,一派朝宗归正道,濯缨孺子起歌传。”明代诗人靖安、清代淇县知县柴望、明代诗人刘世荣的、明代诗人杨鹏、明代诗人窦金、清代淇县举人孙宜孙等都写下《灵山龙泉》诗篇,还有许多诗作由于年代久远,作者已无法考证。这些诗作是研究古灵山历史、文化、宗教、自然环境等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源,是前人留下的无价之宝。
有诗曰:
胜水流清
靖安(明代)
石壑潺潺泻碧流,
诚然活水出源头,
不分昼夜趋东海,
道体何须更外求?
七、朝歌野色
指县城西北郊殷墟。这里曾是殷纣王的宫殿建筑群,历经沧桑,虽早成了废墟,但景色苍莽雄阔,西望太行,北接古桑园,南有摘心台。历代文人骚客,常来此游览,发怀古之幽思。
淇县原名叫朝歌,殷纣王的国都,是个很有韵味的地方,西部是太行山的余脉,有著名的云梦山、古灵山,很多传说都在这山里中。东部有两条美丽的河流,淇河和卫河,这两条河流都曾在《诗经》中缠绕,在《史记》中显形。城中部有高高的屹立于传说中的“摘星台”,淇河边有芳草萋萋的纣王墓。小城不大,还曾有一围始于殷商时期的土筑城墙。城的四周藤草蔓蔓,松柏森森,很有些气象。
在中国古代历史和中国古都发展史中,朝歌都具有非常深厚的影响。朝歌远古时称“沬邑”,商朝时武丁、武乙曾先后迁都到这里,帝乙开始定都沬邑,帝乙之子帝辛(商纣王)继续以这里为都城,在平定东夷大获全胜后,将“沬邑”改名“朝歌”。商纣时期,朝歌是全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周武王伐纣后的西周至春秋时期,朝歌为卫国国都。西周初期的卫国,在各个受封的诸侯国中,受封时间早,受封疆域大,国力相当强盛,显赫一时,是“诸侯之长”。朝歌在商代作了四代帝都,共80 多年;周朝又作卫都383 年,整个算起来,先后作都城将近五百年。在全国像朝歌这样作过五百年古都的城市,并不多见。
凡名城胜地,必有其独特引人之处,或以厚重的历史文化背景供人们寻古探幽,或以美丽壮观的自然景观令人流连忘返。朝歌则人文、自然皆俱,“两全其美”,得尽天时地利。难怪历代文人名士都对此情有独钟,齐、鲁、燕、赵、三晋之民也趋之若鹜,跻跻跄跄,畅游其间。缘穹谷,蹑危巅,攀云梦,瞰朝歌,缅然遐思,神与景会。朝歌满目都是历史,处处都是文化,而这些历史文化又都附着于山水美景之间。纵目远眺,云梦山雄浑壮观,水帘洞幽深玄妙,五里鬼谷神秘叵测,龙泉井清冽甘甜,云梦大草原骏马秋风,古灵山溪曲泉清,摘星台云遮雾罩,淇河水奔腾不息,朝歌城古今交融,朝歌原野风光旖旎,令人流连忘返。
有诗曰:
朝歌野色
陈孟懋(明代)
虞诩曾来立异勋,
地名传说到于今,
淇川豪俊登临望,
真水真山别样新。
八、钜桥夜月
钜桥原是殷纣王的粮仓,在县东北30 里,现归浚县所辖。这里地势平坦,一望无际。夜月当空时,老树枯藤,古寺晚钟,分外肃静幽邃。
钜桥,作为集镇,它的历史可追溯到宋金时期,《金史》中已有钜桥镇的明确记载。然而,使钜桥名扬青史的不是因为集镇,而是因为此处曾是商末帝辛时期的粮仓所在地。《史记·殷本纪》载:“帝纣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尚书·武成》载:周武王伐纣,“散鹿台之财,发钜桥之粟,大赉于四海。”《史记》亦有“散鹿台之财,发钜桥之粟”的记载。
钜桥仓是商纣时期最重要的粮仓。殷是商朝都城,朝歌是商末之京都,钜桥镇地处两地之间,北距安阳(殷)50 公里,南距朝歌15 公里,正是商纣京畿之地。周武王四年(前1057),武王得知比干被杀,箕子被囚,微子出走,商统治集团严重分裂,帝辛十分孤立,商军主力远攻东夷,朝歌空虚,遂联合诸侯,兵陈牧野,意欲与商末帝辛决战。帝辛匆忙率军迎战,但士气低落,在周军进攻下,纷纷倒戈。纣王见大势已去,逃奔朝歌,登鹿台自焚而死。武王率众进入朝歌,散鹿台之财,发钜桥之粟,安抚商朝民众。
钜桥自古为南北通衢,商贾云集之地。明嘉靖年间《浚县志》载:“钜桥为经常性集市”,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浚县志》载:“钜桥逢双日为集”。历史上,钜桥镇古庙宇众多。迎福寺位于南街头道寨门以里路西。唐贞观年间创建,宋明道二年(1033)曾重修。宣统三年南街修火神庙,现搬入迎福寺。远都观建在钜桥西街二道寨门外的西北高台上,远都观创建年代无考,明嘉靖四年重修。财神庙于清乾隆元年创建。天齐庙原古建筑位于钜桥北街头道寨门外30 米处的古桥西侧台地上。创建于清顺治七年,后被毁。1994 年易址建天齐庙,在原址西30米处。玄天上帝庙古建筑位于钜桥北街头道寨门内二道寨门外路西水坑北边的台地上。始建年代无考,清咸丰年间重修,1958 年修路时被拆除。崔府君庙始建年代不详,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重修,位于北街头道寨门外东北,民国二十一年(1932)住持重修,现无存。天仙行宫位于钜桥东街头道寨门内路北,又称碧霞元君行宫和老奶奶庙。始建年代无考,发现最早重修天仙行宫广生殿的残碑是明万历五年。土地庙明朝万历四十六年(1618)在村中十字街东北角修建,现已无存。
有诗曰:
钜桥夜月
刘巨(明代)
帝系由来几百春,
巨桥遗迹总荒尘,
独怜夜月情还在,
似照当年发廪人。
  
铁西花花牛(奶品)
淇县假日旅行社
淇县万德福生活超市
蔡云根艺坊
——至诚服务百姓,追求卓越生活
(0)

相关推荐

  • 【诗警风采】(楚成)涂运桥 :仰望星空云梦里,男儿岂是为封侯?

    楚成,本名涂运桥,中华诗词出版社中心<九州诗词>顾问.<雍州诗刊>顾问.解放军红叶诗社培训部导师.<红叶>特邀编委兼驻武汉记者站站长..将军学府诗词研究会副会长.湖 ...

  • 自焚后葬于河中的君王——商纣王:儿子武庚遵照“死后葬于淇河之中”遗命,截断淇水,在河床上凿竖穴而葬​

    淇河岸边:纣王墓,原位于淇河之中 河南省鹤壁市,S305省道(旧)向西过浚县的卫贤镇,向西跨过南流的淇河后,就进入了淇县的河口村. 淇河西岸,S305省道北侧,有一个高大的墓冢,里面葬着千百年来褒贬不 ...

  • 容城八景(新·续八景)

    句邑古八景曰"容山八景":三茅秀色.九曲清流.崇明古塔.青元丹井.绛岭樵歌.秦淮渔唱.义台秋月.善桥夕照.古代八景大部分不复存焉,少数存者,也旧貌大变.笔者从现今句容地域遴选出新& ...

  • 【一起读帖】米芾的这幅《潇湘八景图序》才...

    [一起读帖] 米芾的这幅<潇湘八景图序>才算得上极品? 米芾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书画自成一家,创立了米点山水.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书体宋人第一,潇散奔放,又严于法度.< ...

  • 永州古八景诗

    刊发日期:2021-05-06 语音阅读: ◇彭庵酩 蘋洲春涨 双流淡荡水烟融,洲在蓬壶玉镜中. 吾道南来人仰止,潇湘胜概古今同. 淡岩秋月 洞悬碧落隔尘埃,秋月无声自去来. 岩口停云苔径古,仙源紫气 ...

  • 邢州八景的来历你知道几个

    邢州八景--郡楼远眺 清风楼为重檐歇山式建筑,共分三层.底层券下可通车:每二层中间为正厅,前后两门对开,在厅内西南角的墙壁上镶嵌着唐代诗人.画家王维的夏.秋.冬三景山水图石刻三块.(春景遗失),另有清 ...

  • 姜立凭:呼兰八景(诗词作品)

    呼兰河 飞倦烟霞鸟入林,新楼岸北矗森森. 空随隈转千年月,远逐波流一寸阴. 覆雪长堤醒沉梦,思乡游子系归心. 闲翁倚石垂纶久,钓老风霜忆旧砧. 萧红故居 青砖墙外柳丝斜,异岁烟云阅物华. 稳坐人间只雕 ...

  • 宁夏银川:如果南塘秋色没有消失,那银川八景里怎么能少得了它呢

    <南塘舟䜩>-孟霦 画艇罗英彦,澄湖漾绿萍. 缓随波上鸟,数过柳旁亭. 远嶂晴云白,孤城(晚)树青. 歌残轩骑动,林外已疎星. 孟霦在暮春由(巡抚)都御史杨守礼组织的南塘诗会上,作了一首& ...

  • 广东;新安八景之一----深圳凤凰山森林公园 

    凤凰山被誉为宝安第一山,坐落在深圳市宝安区福永镇凤凰村东面的山系,海拔376米,凤凰山森林公园方圆1.2公里,素有"凤山福水福盈地"的美誉.在清朝被列为新安八景之一.曾去过梧桐山. ...

  • 文华武邑——古武邑八景之栖禅游迹

    文华武邑--古武邑八景之栖禅游迹 栖禅游迹即栖禅寺,位于武邑县城西关处,唐天祐年(公元904年)修建,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僧继果重修,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僧宗真重修,康熙三十二年(公 ...

  • 高翔《平山堂八景》,空灵清新!

    高翔<平山堂八景>册页8开 高翔 (1688-1753年) 字夙冈,号西唐 又作犀堂.西堂等 擅画山水花卉 间作佛像人物 "扬州八怪"之一 高翔一生不为官,是位非常有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