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帝自缢身亡,如果吴三桂选择死守山海关,那么明朝能否延续?
李自成进京后,如果吴三桂选择死守山海关,那么明朝会走向何方?
吴三桂在明清交接的关键时刻影响巨大,有人说他是大清的功臣,有人说他是明朝的叛徒,褒贬不一,各有各的的理由。
崇祯十七年三月,崇祯帝封吴三桂为平西伯,命吴三桂速放弃宁远,进京勤王。吴三桂没有迟疑,马上率兵前去救驾,只是在路上就得知崇祯自缢身亡的消息。北方的明军只剩下吴三桂所部,这支明军的归宿将决定天下的走势。
首先,吴三桂死守山海关的可能性,基本为零:
吴三桂,辽东人,他的父亲就是锦州总兵吴襄,吴襄娶了祖大寿的妹妹,吴三桂也是大将祖大寿的外甥。松锦大战后,明军损伤惨重,洪承畴、祖大寿投降满清,吴三桂独自守卫宁远,明军回天乏力。
公元1642年,满清势头正盛,在收降洪承畴等人后,对吴三桂展开了招降攻势。皇太极手段极其高明,不仅把前后利害说得清楚明白,还令祖大寿等一概降将多次送出亲笔信,劝吴三桂归顺满清。
史料记载:
“今将军以孤立之身,负危疑之迹,岂能自保无虞!况尔明国,‘流寇’转炽,土宇凋残,倾亡之象,将军已目击之。时势若此,将军虽勇,一人之力,其奈之何哉!”
意思就是说现在将军孤军防守,是必定守不住的,况且大明国内已快土崩瓦解。将军都是看到的,将军虽然勇猛,但仅凭一己之力,如之奈何?
面对满清抛出的利诱牌、亲情牌、威胁牌,吴三桂并不为所动,当时的明王朝虽风雨飘摇,但依然是吴三桂的情感所系,他仍抱有家国情怀,投敌叛国吴三桂是不会做的。
1644年,在勤王的路上,吴三桂得知皇帝的死讯,无路可走的他选择退回山海关。此时吴三桂的心情是复杂不安的,不是他不爱国,一年时间没有粮饷的他也决定去救援崇祯。而现在明帝国已经支离破碎,仅靠三四万部队据守山海关,前有李自成百万农民军,后有精锐的八旗清军,据守只能死路一条。
如果崇祯还活着,或者崇祯南迁至南京,想来吴三桂就不会考虑投降的问题,而是选择继续跟随崇祯皇帝,或偏安一隅、或重整旗鼓。处境极为“尴尬”的吴三桂,只能选择投靠一方,只有这样他和他的部队才有可能活下去。
况且,吴三桂的父亲家人三十多口,还在李自成手中,而且李自成多次抛出橄榄枝,以高官厚禄、金银钱帛许诺吴三桂。李自成曾派人送去四万两白银,犒赏吴三桂将士,对于断粮断饷多日的吴三桂,也是救命之水。
对于如何决策,吴三桂也是和属下将士商议过的:
“都城失守,先帝宾天,三桂受国厚恩,宜以死报国。然非籍将士力不能以破敌,今将若之何?”
意思是说都城失守,皇帝已经宾天,我吴三桂蒙受国恩,应该以死相报,但以我们的实力根本无法破敌,该怎么办?
事实上,辽东的将士同样很苦,朝廷不信任,还没吃没喝,清军异常强大。一场又一场的血战已经令其疲惫不堪,他们同样也不知道如何是好,于是大家说:
“今日死生,惟将军命!”
事到如此,吴三桂在权衡利弊下,首先选择投奔李自成,这也是当时最佳方案。但没曾想李自成约束部下不周,吴三桂父吴襄受到严刑拷打,爱妾陈圆圆被刘宗敏凌辱,一怒之下,吴三桂投奔满清。事实上,不论选择谁,吴三桂都不会据守山海关,当时不仅仅是利和弊,还有生与死。
虽然权衡利弊的吴三桂不会选择死守山海关,但如果真的死守呢?
假若当时领兵的不是吴三桂,而是类似海瑞之类的官员,或是抗清名将史可法,很有可能据守山海关。是名节重要还是性命重要,主要看将领的抉择,吴三桂投奔满清,虽背上了骂名,却保住了自身。
公元1645年,多尔衮率大军南下,要统一全境,史可法退居扬州,在其组织下,扬州百姓和部队一同守城。清军十万,扬州城内只有一万守军,这已经是个死局,但史可法下定决心,誓死报国,在扬州军民的顽强抵抗下,满清军队同样损失惨重。
史料记载:
“遇一卒至,南人不论多寡,皆垂首匍伏,引颈受刃,无一敢逃者。至于纷纷子女,百口交啼,哀鸣动地,更无论矣。日向午,杀掠愈甚,积尸愈多,耳所难闻,目不忍睹。”
城破后,清军进行了报复式屠杀,扬州城内几十万百姓,死于屠刀之下,史可法拒降被杀,名留青史,悲壮且惨烈,史称扬州十日。假如吴三桂拒绝投降,山海关也将是辽东军队的覆灭之地,李自成可能会率先进攻吴三桂。
清军的强大,李自成应该很清楚,虽然他部队有百万,但大多战力较差,军纪散漫,从北京城的掠夺可以看出。不过清军则不同,善于野战,战斗力强,战斗意志坚决,是当时最强的骑兵部队。
李自成如果率先占据山海关,据险而守,依靠着数量优势,还是有可能守住山海关的,假如放任清军攻克山海关,那么李自成将必败无疑。吴三桂作为夹心饼干中的馅料,不论哪方胜出,他必将是那个牺牲品。
或许多尔衮会让李自成和吴三桂先火拼,消耗完吴三桂的部队。因为吴三桂和李自成已经从国仇升为家恨,双方很可能不死不休,就好比“一片石之战”。等待一切烟消云散,多尔衮再南下摘桃子,也可以说是唾手可得。
理论上讲,李自成已经把京城抢掠一空,单从明廷官员手中就搜出七千万两白银,而任士兵劫掠,不论是军官还是小兵,也收获颇丰。农民军的局限性就是如此,为何起义、为何造反,只为了一口饭吃,如果有吃有喝,那谁还想继续打仗。
这么一来李自成是发了大财,而军队也就失去了战斗力,如此部队怎么会是清军对手,结局仍应是清军获胜,群雄逐鹿中原不会出现,满清依旧会统一全境。
在崇祯死的那一刻,就注定之后的一切,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皇帝都没了,明王朝已然无法挽回。想要挽救明王朝命运,吴三桂起不了什么作用,他已经自身难保,用三四万部卒来恢复大明河山,很明显是痴人说梦。
真正决定明帝国命运的是崇祯,是他把棋一步步走到终点,如果他像宋高宗赵构一样,南迁国都,或者在此之前就跟皇太极讲和,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大厦已经倾倒,单靠一个吴三桂根本撑不起来,就算是他逃过了李自成和多尔衮的两面夹击,逃离了山海关。那么他仍然面对去投奔哪个“皇帝”的艰难选择,南明小朝廷互相不服气,很可能吴三桂也会死于内斗之中。
说到底,还是崇祯帝的错,哪怕他提前把太子派到了南京,大家也有个奔头,如今被人全锅端了,谁也无力回天啊。
所以吴三桂,要么以死殉国,落下忠贞为国的名声,要么就是投降满清,或者死于内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