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威威:浅谈古典诗歌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

“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1]8-9

《题都城南庄》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尤其是以唐诗、宋词、元曲为代表的古典诗歌文化。如何使其“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不仅是执政者考虑的问题,也是当今古代文学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如何促进优秀古典诗歌在当下的传播,现代流行歌曲的创作和传播经验或许值得借鉴。

下面,笔者以《题都城南庄》为代表的“人面桃花”文化在流行歌曲《九妹》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谈一点看法。

一、《九妹》对《题都城南庄》

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1996年,由王云好(原名王志明)作词作曲、黄鹤翔演唱的《九妹》一经推出,便红遍了大江南北。

黄鹤翔歌曲专辑《九妹》

《九妹》欢快流畅的旋律、简单优美的歌词和演唱者黄鹤翔清澈明亮的歌喉都给许多音乐爱好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九妹》正版专辑发行量在全国超过100万张,这在当时是非常好的成绩。

“你好象(像)春天的一幅画,画中是遍山的红桃花,蓝蓝的天和那青青篱笆,花瓣飘落你身下。画中呀是不是你的家,朵朵白云染红霞,哥哥心中的九妹你知道吗?是我心中那一幅画。九妹九妹,漂亮的妹妹,九妹九妹,透红的花蕾……”[2]222

黄鹤翔《九妹》MV

《九妹》歌词在内容和思维逻辑上与《题都城南庄》十分相似。据《九妹》作者王云好的陈述,关于《九妹》的创作,“开始时根据一首名叫《黄丝麻麻》(笔者注:应为《黄丝蚂蚂》,“蚂蚂”是四川方言“蚂蚁”的意思)的川东土谣形成《九妹》的音乐主题,再逐渐在朦胧的诗词中写出完整的旋律,最后才填上歌词”[3]。

《黄丝蚂蚂》词曲截图(截选自王世康主编《音乐(简谱)二年级上》 第24页[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九妹》的创作受了诗词的影响,但是王云好并未明说是什么诗词。从《九妹》和《题都城南庄》的对比来看,《九妹》歌词极有可能受到了《题都城南庄》的影响。

下面,我们把《九妹》主歌歌词和《题都城南庄》放到一起做个对比(参下文“《九妹》与《题都城南庄》比较”表格),分析一下《九妹》的内容和创作思路。

从《九妹》和《题都城南庄》文本来看,《九妹》中的1、2、3部分大体上可以与《题都城南庄》的1、3、2部分对应。比如《题都城南庄》中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与《九妹》中的“你好像春天里一幅画,画中是遍山的红桃花”对应,“春天的桃花依旧发”与“桃花依旧笑春风”对应。

当然,《九妹》作为现代流行歌词,也有其鲜明的文体特征。在包含《题都城南庄》类似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铺展。比如对“画”进行颜色渲染,红桃花配以蓝天、青篱笆;在最后“不知你远去在何方”的基础上,抒发对九妹的思念,“红红的脸颊带着点点的笑,在梦里萦萦缠绕”。

诗歌讲究蕴藉含蓄,留给读者大片可想象空间;而《九妹》则将《题都城南庄》留有的空白,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填补,带领听众感受作者对“九妹”的思念。

在思路上,《九妹》与《题都城南庄》也有相似之处。毕竟,内容是思路的折射。首先,在叙事角度上,都是以男主人公的视角着笔。在叙事顺序上,都是采取追忆的方法,先写以前,再写当下。

《人面桃花相映红》,1987版《珍珠传奇》主题曲(附注:画面字幕有槽点)

《九妹》的主歌部分,主歌一对应的时间是以前,主歌二对应的时间是当下。这也与《题都城南庄》的时间顺序一致,前两句写的是去年今日,后两句写的是今年今日。

从内容和思路两方面,我们都可以看出《九妹》对《题都城南庄》的演绎。内容和思路的一致,反映的是“人面桃花”文化的传承。

《九妹》是扎根在人们心里的以《题都城南庄》为代表的“人面桃花”文化与现代歌词创作技法较为完美的结合,是古典诗歌借助于现代流行歌词语言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九妹》与《题都城南庄》比较

《九妹》

《题都城南庄》

主歌一

1

你好像春天的一幅画

画中是遍山的红桃花

1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蓝蓝的天和那青青篱笆

花瓣飘落你身下

画中呀是不是你的家

朵朵白云染红霞

哥哥心中的九妹你知道吗

是我心中那一幅画

……

(可想象空间)

主歌二

2

春天的桃花依旧发

2

人面不知何处去,

3

你却已不再种桃花

3

桃花依旧笑春风。

悠悠的流水和空空牵挂

伴着那淡淡云霞

不知你远去在何方

思念是我对你的表达

红红的脸颊带着点点的笑

在梦里萦萦缠绕

……

(可想象空间)

曲调方面,《九妹》参考了川东土谣《黄丝蚂蚂》轻快活泼的旋律,具有浓厚的川东民歌特色。“川东民歌曲调悠远绵长,慷慨阳刚,有很强的自娱性,也富于激情,一般都强调字头的喷口,句式间节奏处理特别强调乐句乐节的重音。句式清晰,节奏顿抑分明,要求声音放松,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既反映生活,又表达情爱;既豁达豪迈,又诙谐幽默。”[2]221

《九妹》吸收了四川民歌轻快的特点,对四川民歌重视乐句乐节重音的特点进行了适度改造,“音乐形象鲜明,曲调简朴但具有浓厚的四川风味,是当代运用蜀地音乐元素创作较为成功的一首流行歌曲”[2]223。

邓丽君《人面桃花》CD

《九妹》之前,大部分关于“人面桃花”文化的流行歌曲在曲谱节奏上受到古典的“人面桃花”意象累积的偏于伤感和迷惘的情感倾向的影响[4],旋律舒缓哀婉,比如邓丽君演唱的《人面桃花》(陈蝶衣作词,姚敏作曲)、嘟嘟演唱的《人面桃花相映红》([唐]崔护、刘方平作词,古月作曲)。

《九妹》节奏欢快流畅,歌手演唱时吐字轻快有力,弱化了过去“人面桃花”文化中累积的忧郁情怀,给听众耳目一新的感受。歌曲以一种轻快的方式表达美人已去、求而不得的心情,用曲调将物是人非的遗憾心理轻快化,凸显流行歌曲的娱乐化特性,减轻了听众的精神负担。

二、借流行歌曲做好古典诗词

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九妹》对《题都城南庄》的现代化演绎十分成功,真正做到了“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我们要从过往和当下成功的实例中总结经验,借流行歌曲促进古典诗词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一)重视流行歌词创作,巧妙化用古典诗词

今天很多文学研究者对于流行歌词不屑一顾,认为那算不上文学。在1000年前的宋代,许多当时的文人对“流行歌词”的态度也是如此。

齐白石书《生查子・元夕》

可是,在那个时候的“流行歌坛”,也出现了诗词现代化的优秀案例。下面,我们将《题都城南庄》与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①做个对比。

《生查子·元夕》与《题都城南庄》比较

《生查子·元夕》

《题都城南庄》

1

去年元月时,

花市灯如昼。

1

去年今日此门中,

2

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

2

人面桃花相映红。

3

今年元月时,

月与灯依旧。

3

人面不知何处去,

4

不见去年人,

泪满春衫袖。

4

桃花依旧笑春风。

不难发现,《生查子·元夕》1、2、3、4部分在叙事顺序和内容上与《题都城南庄》的1、2、4、3大致对应。“从词中抒发感情的坦率、外露,歌词的通俗、明快来看,词中主人公很象(像)崔护诗中主人公那样是位男子的口吻”[5]。《生查子·元夕》是宋代的“流行歌词”,尽管曲谱早已失传,可是无碍这首“流行歌词”成为一首优秀作品。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不仅是社会的兴替,也包括文学的兴替。符合时代需求的文学更容易获得发展,所以做好古典诗歌的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很大程度上就是结合文学发展的规律,将前人的优秀作品现代化。

这样成功的例子,古今皆有。上面举的《生查子·元夕》,很可能是化用了《题都城南庄》,如果再追溯深一点,《题都城南庄》《生查子·元夕》可能都与独孤及的《和赠远》有渊源。

《优古堂诗话》

宋代吴幵《优古堂诗话·崔护诗 》曰:

唐独孤及《和赠远》诗云:“忆得去年春风至,中庭桃李映琐窗。美人挟瑟对芳树,玉颜亭亭与花双。今年新花如旧时,去年美人不在兹。借问离居恨深浅,祇应独有庭花知。”此诗与崔护诗意无异。[6]

如果不细究,很多人可能会认为《和赠远》是模仿《题都城南庄》,但事实恰好相反。在崔护具备诗歌创作能力之前,独孤及(725—777)就已经去世了②。虽然崔护的生卒年不详,但是依据史料大致可以做个推算:

1.“崔护,字殷功,博陵人,贞元十二年(796年,笔者注)登第。终岭南节度使。诗六首。”[7]

2.“元和元年(806年,笔者注)四月,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元稹、韦惇、独孤郁、白居易、曹景伯、韦庆复、崔绾、罗让、崔护、薛存庆、韦珩、李蟠、元修、萧俯、沈傅师、柴宿及第”[8]。

3.“(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笔者注)丁酉,以京兆尹崔护为御史大夫、广南节度使”[9]。

以崔护20周岁登第估算,其生年当在776年左右,卒年应不早于829年。独孤及《和赠远》早于崔护《题都城南庄》,“与崔护诗意无异”,但是文学史上广为人知的却是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原因何在?

《毘陵集》

内容方面,可能与独孤及的诗不够简约含蓄有关。如果独孤及将诗压缩一下,也许会更好。“忆得去年春风至,美人挟瑟对芳树。今年新花如旧时,去年美人不在兹。”

虽然比不上崔护的诗歌具体形象,意境上也差了一些,但是相较于原诗,更多了一些回味。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很可能就是在独孤及《和赠远》的基础上提炼升华而来。而这种提炼升华,也使得崔护凭借这一首诗便位列唐朝知名诗人之列。

在叙事顺序的安排上,独孤及的诗歌也稍逊崔护。独孤及“今年新花如旧时,去年美人不在兹”的叙事顺序是“物是人非”,这是一种接受者十分习惯的表达方式。尽管这“物是人非”的叙述带有不少懊丧悲悔,但是比不上“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中“人非物是”的感情容量。前者可能是“睹物方思人”,后者可能是“思人才睹物”,后者带有明显的遗憾补偿心理。

先说“人非”,紧承前一句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人面”叙事,让人感觉到的是一种佳人已去、求而不得后迫不及待抒发出来的懊丧悲悔。

按照《题都城南庄》的写作思路,笔者把独孤及《和赠远》再改一下:忆得去年春风至,美人挟瑟对芳树。去年美人不在兹,今年新花如旧时。或许可以更深刻地表达对美人的怀念。

孟棨《本事诗》

另外,在传播接受方面,《题都城南庄》还有一个迷人的爱情故事推波助澜。晚唐孟棨《本事诗》记曰:

博陵崔护,姿质甚美,而孤洁寡合。举进士下第。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一亩之宫,而花木丛萃,寂若无人。扣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谁耶?”以姓字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女入,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崔以言挑之,不对,目注者久之。

崔辞去,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崔亦眷盼而归,嗣后绝不复至。 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径往寻之。门墙如故,而已锁扃之。因题诗于左扉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后数日,偶至都城南,复往寻之,闻其中有哭声……崔举其首,枕其股,哭而祝曰:“某在斯,某在斯。”须臾开目,半日复活矣。父大喜,遂以女归之[10]。

“本事”是否是发生于诗成之前,已无从得知。然而“本事”二字给人一种追根溯源的感觉,增加了诗歌的“可信度”,有助于诗歌传播。

正如刘学锴先生所说:“读者不见得有过类似《本事诗》中所载的遇合故事,但却可能有过这种人生体验:在偶然、不经意的情况下遇到某种美好事物,而当自己去有意追求时,却再也不可复得。这也许正是这首诗保持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的原因之一吧。”[11]

陆维钊书欧阳修《生查子》

细心的读者也许已经注意到了,《生查子·元夕》与《和赠远》在叙事内容和叙事顺序上差不多一样,为何在传播接受上却远胜《和赠远》?据笔者管见,不仅仅因为《生查子·元夕》有“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样的名句,还因为《生查子·元夕》在抒情深度上更胜《和赠远》。

“去年元月时”,那“花市灯如昼”,那“月上柳梢头”,此情此景的“人约黄昏后”使读者能明显感觉到情侣约会的美好热烈。然而“今年元月时”,月与灯虽依旧,可“空气中只剩呼吸,眼泪已落地成泥,我的视线里,没有了你的轨迹。要试着忘了过去,只是记忆太过锋利。爱过的痕迹,终究还是抹不去!(井胧《丢了你》,崔辰作词,闫骁男作曲 )”去年有多欢喜,今年就有多悲伤,这是一种天上地下的情感变化。

而《和赠远》的情感表达,属于“半死不活”型的。说句玩笑话,不考虑写作背景(实际上笔者也没查到两首诗歌的确切写作背景),纯从语感上评判,笔者读《生查子·元夕》,感觉写的是一对小情侣,是初尝禁果的冰火两重天;而读《和赠远》,却感觉像两个打算二婚的中年人在接触,老气横秋。

当然,如果仔细揣摩一下诗题,“和赠远”,也许在此诗之前,“美人”写了一首《赠远》。此诗,是独孤及的和诗。结合时代文化特征考虑,这个“美人”很大概率是一个男人,是知己朋友之类。

所以,这诗可能不是“情诗”,是后人自作多情。如果这首诗写的真是两个男人的交往,“美人”形象就要大打折扣,就更不讨喜了。

总之,在简约含蓄方面,《和赠远》不如《题都城南庄》;在铭心刻骨方面,《和赠远》不如《生查子·元夕》。

《增补随园诗话》

袁枚曰:“诗须善学,暗偷其意,而显易其词。如《毛诗》:‘嗟我怀人,置彼周行。’唐人学之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是也。唐人诗云:‘忆得去年春风至,中庭桃李映琐窗。美人挟瑟对芳树,玉颜亭亭与花双。今年花开如旧时,去年美人不在兹。借问离居恨深浅,只应独有庭花知。’宋人学之云:‘去年除夕归自北,行李到门天已黑。今年除夕客南方,雪满关山归不得。老妻望我眼将穿,只道今年似去年。古树夕阳鸦影乱,犹同小女立门前。’”[12](笔者注:“宋人学之云”之说不确,“去年除夕归自北(《除夕叹》)”作者蒋之翘为明末清初人)

借助流行歌曲对古典诗歌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笔者认为袁枚的观点值得参考。这对流行歌词作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希望将来能看到更多更好的暗偷古典诗歌之意而显易其词的现代流行歌词。

(二)适当发挥现代流行音乐的优势

融入古典诗歌的歌词,其流行和传播还必须充分重视曲调的积极作用。让歌词借助曲调的亲和力和感染力,“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比如王菲演绎的《但愿人长久》就是“古词今曲”模式的代表。但是,笔者不是很赞同大规模推广这种模式,因为采取这种模式传播经典可能适得其反。下面笔者主要从挑刺的角度说说《经典咏流传》。

“央视大型诗词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将于近期在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时段播出。节目用‘和诗以歌’的形式,将古典诗和部分近代诗词配以现代流行音乐,带领观众在一众唱作歌手的演绎中领略诗词之美”[13],愿景的确美好。

管平绘《月上柳梢头》

可《经典咏流传》部分作品直接取经典为词,配以现代流行音乐演绎,却更多地勾起了听众的审丑心理。因为很多经典已耳熟能详,没有新鲜感,听众初次欣赏这些作品时大部分注意力会放在曲子上。一旦曲子不够优美,更会集中精力批判曲谱。

举个例子,目前还在任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常常会发表一些“无脑”的言论引爆各大媒体平台。有评论说,很多类似言论是其刻意为之,他的言论越劲爆,发表正常言论的对手在各媒体平台上的流量就越少,政治主张就越难传达给民众。笔者赞同这种观点。

类比古词今曲模式,词曲双方在两全其美的情况下,是相互成全;在曲子不济的情况下,则相互竞争,且经典落于下风。听众觉得鲜花插在牛粪上、白菜让猪拱了的时候,注意力都在牛粪和猪一方,还咋欣赏鲜花和白菜?更甚者会“恨乌及屋”,对那些曾经被曲谱糟蹋的鲜花和白菜产生厌恶感,这有悖节目初衷。

节目另外一些作品是取一部分经典,再配上现代语言做过渡或提升后谱曲。个人认为,这种方法更符合现代流行歌曲的创作和传播方式,更容易出佳作,也更有助于宣扬经典。

另外,一旦曲谱不济,这种创作演绎方式对经典的伤害也少一些。首先,有陌生的歌词,会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当然如果配词烂的话,也会伤害经典)。如果词作者水平好,观众可以通过这部分歌词加深对经典的理解。

另外,有现代语言勾连,歌词谱曲和演绎会更为容易。《苔》(袁枚、二水作词,梁俊、韩雷作曲)可以算是这类作品的代表。

梁俊、梁越群演唱《苔》截屏

“当初这首《苔》是引用300年前袁枚(1716—1798,笔者注)诗人的一首小诗‘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后来经过一名来自大山深处支教梁俊老师在原诗的基础上,给这四句诗谱上了旋律,让大山的孩子们用音乐的形式来了解中国的经典文化。当《经典咏流传》节目组发现这首作品之后,决定把这首歌通过央视的平台展示给更多的观众,因为歌曲段落只有一段体,节目组决定将原有的这四句旋律再度延伸创作,丰满内容。并由《经典咏流传》节目的音乐总监刘卓老师调兵遣将,邀请来了两位职业音乐人韩雷老师(作曲)和二水老师(作词)并肩携手完成了后来给亿万观众呈现的这首完整的创作《苔》。”[14]

这种创作方式进一步提升了《苔》的吸引力,使得原来只有四句的小诗更加丰满,也更符合现代听众的流行音乐审美习惯。

所以,经典配曲对于经典传播是一把双刃剑。要为经典配曲,对曲子的质量必须有严苛的要求。不能为追求数量,不计质量。

结  语

现在,有文章会拿《九妹》MV中的谢娜与现在的谢娜作对比,说那时候的谢娜是一个“村姑”。能对比,就说明有变化。笔者也拿这个对比说说古典诗词现代化。

两个时代的谢娜

笔者认为,谢娜在《九妹》中的“村姑”造型,虽是出于剧情需要,但以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大众审美来说,还说得过去。不信,去看看那时候央视春晚主持人都是什么打扮。但是,如果现在谢娜还是以那种造型出现,那她可能早被娱乐圈抛弃,想为“村姑”而不得了。

谢娜从“村姑”到“女神”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顺应时代要求的与时俱进。其实,谢娜还是那个谢娜,只不过她的“表现方式”变了,更符合当前大众的审美标准。

所以,如果借流行歌曲传播经典,要经典一字不易地在大众中传播,那就要给经典配足够经典的曲子。但是,这种“古词今曲”的方法风险较大,笔者不认为是最好的。

更好的方法,是将保有“女神”特质的“女神”的后代推到前台,与“粉丝”的后代互动。即结合时代大环境进行经典“陌生化”,将古典诗歌的内容和精神实质融化在现代语言中,让《题都城南庄》变《九妹》,造就永恒的现在[15]。

《九妹》创造性地转化了《题都城南庄》的内容,且内容陌生化程度超出了大部分听众将歌词与经典直接关联的能力。所以,《九妹》那样的词,即使曲子谱得不好,对《题都城南庄》经典的丑化也较小。而一旦词曲到位,听众会在一遍遍的吟唱中,渐渐领会古今文化交流会通之美。

《九妹》MV中的谢娜

综上,依靠流行歌曲对古典诗词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笔者不建议以“古词今曲”模式为主力。首先应把经典的现代转化工作做好,再给转化后的歌词配曲,努力做到两全其美,多出《九妹》之类的流行歌曲。

最后,文中“村姑”“女神”等使用为论证需要,如有错误,恳请指点,勿过度引申。

注释:

①此词作者还有秦观说、李清照说、朱淑真说等诸种说法。

②又,《旧唐书·韩愈传》说:“大历、贞元年间,文字多尚古学,效杨雄、董仲舒之述作,而独孤及、梁肃最称渊奥,儒林推重。愈从其徒游,锐意钻仰,欲自振于一代。”崔护生年与韩愈(768—824)接近,在诗歌创作方面也极有可能受到独孤及影响。这也大致可以解释为什么“此诗与崔护诗意无异”。

上下滑动查看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领导人.领导人论中国传统文化——十八大以来重要论述选编[J].党建,2014(3).
[2]施咏编著. 中国风流行歌曲鉴赏指南[M].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7.
[3]李筱.九妹万里寻亲记[J].时代风采,1996(8):17.
[4]渠红岩.中国古代文学桃花题材与意象研究[D].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107.
[5]韩维钧.也谈《生查子·元夕》词的作者[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3):52.
[6]〔宋〕吴幵. 优古堂诗话[M]. 北京:中华书局,1985:5.
[7]〔清〕彭定求等编. 全唐诗4[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1878.
[8]〔后晋〕刘昫等撰,廉湘民等点校.旧唐书[M]//戴逸主编.二十六史.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338.
[9]〔元〕马端临. 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6:313.
[10]〔唐〕孟棨 等撰,李学颖标点. 本事诗 续本事诗 本事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13—14.
[11] 俞平伯等著.唐诗鉴赏辞典:新一版[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813.
[12] 〔清〕袁枚著;吕树坤译评. 随园诗话[M].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4:114.

[13] 人民网.央视《经典咏流传》唱出诗词之美[DB/OL].(2018-01-18)[2020-11-05].

http://culture.people.com.cn/n1/2018/0118/c1013-29772176.html

[14]搜狐音乐.央视《经典咏流传》播出 《苔》唱哭了亿万观众[DB/OL]. (2018-03-12)[2020-11-05].http://music.yule.sohu.com/20180312/n532436521.shtml

[15][英]拉曼塞尔登编,刘象愚、陈永国等译.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440.

(0)

相关推荐

  • 崔护的这首诗,仅仅二十八个字,便写出了人生最大的遗憾!

    无论你承认与否,生活中有多少得意之事,就有多少遗憾之事.从古至今,从未改变.遗憾是李商隐<锦瑟>中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是张籍<节妇吟>中的 ...

  • 人面桃花:恬恬读给你听|崔护:诗塾课(216)

    点击上方↑↑↑ 蓝字"诗塾"关注我们 "             题都城南庄 (唐)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题图为 ...

  • 又见桃花丨盈盈如水

    古典诗词,现代阅读 2 <题都城南庄>唐 · 崔护 盈盈如水带着您用现代人的心理.审美.视角阅读古典 诗词,穿越千载.梦回昔年,对话经典诗风词韵. 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盈盈如水朗读音频 ...

  • 白杨多悲风 萧萧愁杀人----浅谈古典诗歌中的白杨意象

    (2012-12-31 19:29:02) 转载▼标签: 杂谈白杨多悲风 萧萧愁杀人关键词:白杨 古诗 坟墓 死亡摘 要:汉代古诗中开始出现"白杨"意象,并且与死亡和坟墓相伴.自此 ...

  • 【山海&#183;论坛】 浅谈古典诗歌的炼字艺术

       浅谈古典诗歌的炼字艺术 作者: 赵永刚 李晶晶 接触古典诗歌,我们会发现有一类诗句,诸如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卢延让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

  • 从美貌刻画、音乐描写、情感表达角度谈古典诗歌的侧面描写

    近年来高考语文试题的考察不再是大而广浅尝辄止的考察,而是选取一个点,具体深入,考察学生对某一知识点是否有鞭辟入里的认知.对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的考察,也已呈现这一特点. 在众多"表达技巧&q ...

  • 浅谈中西诗歌的比较

                        文/李燳卿 诗歌是一个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和文化发展的最高体现,同时诗歌也是时代.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果.中外诗歌比较是一种跨民族.跨语言及跨文化的文学研究.中西方诗 ...

  • 浅谈古典写实油画、印象油画、超写实油画在绘画笔触表现上的演变

    笔触,通常是指画家绘画时挥动画笔在画面上留下的笔触痕迹.油画笔触即指油画画家用画笔.画刀等绘画工具在画布.画板.画墙上划.描.绘.勾.涂.抹.刮.揉等留在画面上的笔触痕迹.油画作为以图象呈现的视觉艺术 ...

  • 张金英:浅谈王维诗歌的艺术美感

    张金英简介       张金英,网名南国英子,笔名英子.70后,粤人居琼.倾心诗词创作与评论,创办<英子评诗>公众平台.现为中华诗词学会理事.中华诗词学会教育培训中心高级研修班导师.< ...

  • 浅谈美术活动中创造的重要性

    一.创设幻境氛围,激发创作欲望 "有准备的环境"是蒙台梭利教育的核心.蒙台梭利教育观指出:学生发生在有准备的环境中,美术教育活动也是如此. 班级里的美术角是幼儿园最小的美术环境,但 ...

  • 浅谈现代诗歌的写作

           发布于2017-12-25 09:57点击:593 评论:2作者:友谊之花 谈到现代诗歌写作的技巧,大家心底有点害怕,总觉它是个摸不透的东西.景物形象(或意象):什么是诗歌中景物形象,按 ...

  • 浅谈当下诗歌争论中的四大问题

    山东省教育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王秀存题 第 52 期 前言: 当下诗歌面临着许多有争议的"问题",其实任何文学艺术形式都面临着自己的问题."问题"在此不是个贬义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