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曾相识的柴窑

从一位资深藏友转让的小瓶,让我对五代后周柴窑产生了兴趣。于是开始翻阅查找,大量关于柴窑的资料,信息。对古往今来,多家有识之士,专家的论点论据,释解,进行对照,探索,研判,推敲。自我感觉手中一瓶。与明代曹昭,在格古要论中所述柴窑情节,有相似之处。我想结合古人对柴窑的描述,应对此瓶,进行表述说明。该瓶高,15.2公分,瓶身最大直径,11.5公分,底足7.5公分,瓶口6.8公分。器身口沿下,有四个桥形系,瓶身整体形态似尊,敞口平足。后周皇帝,柴世宗,在御批柴窑一文中,将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妙笔生辉的釉色给了窑工,巨匠们创新一代瓷圣的先机。柴窑出北地,釉色青如天。此瓶周身,流淌着白云般的釉面,在釉面裸露处,淡淡的蓝色,犹如雨过晴空时节的那种蓝,淡雅清透怡人眼境。透过清洁明亮的淡蓝色釉面,可见胎体拉坯的纹理。婴儿肌肤般的釉面,滋润细腻开细纹。瓶子的唇口,釉色似铜口镶嵌,桥型系,耳处,由于流釉无序的釉层堆堵。显然是一件过燒致残的不合格品。瓶身多处呈现破损的釉泡,釉泡破损处,可见黄色的胎体,相比瓶子光润的釉体,底足无釉。细沙泥筑就的瓶底,看似粗糙,但坚硬紧密,有几处小的磕损,此瓶胎骨铮铮,釉面光亮透影,明可照人。简述如上,不是虚构,是真实的实物写照,仅供给那些爱好柴窑的探索者参考,让他们对我中华瑰宝,立于世界之魁,增加信心,坚定信念,为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锦上添花。再接再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