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看台105 | 文化之旅19:陆河篇(沈洛羊+陈辚+蔡金针+罗新焕+罗彩丹)
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 蒋述卓 题
文化之旅
“汕尾文化之旅——陆河行”的作家们在蟠龙祠采风。
孙彦修 摄
文化之旅——陆河行 墩仔寨“围龙屋”
●沈洛羊
五月底,报社和陆河县委组织部联合举办的“汕尾文化之旅——陆河行”如期进行,陆河县水唇镇墩仔寨“围龙屋”是其中的一个景点。
客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云南的“一颗印”一起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五大民居建筑形式。“围龙屋”是客家先民从中原迁至赣闽粤之后为抵御外敌而兴建的一种集实用性、科学性、艺术性于一体的独特建筑,它结构完善、气势恢宏,堪称中华民族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博得各国建筑专家的阵阵喝彩,被誉之为“外星人的建筑”。 陆河县虽说是纯客家县,但它1988年才从原陆丰县析出,“围龙屋”难得一见。据说全县仅此一座。
墩仔寨“围龙屋”建成于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至今已有260多年历史。它虎踞在一座石山上,总体呈椭圆形,中间高四周低,周围是池塘。村中老人说每逢大雨,水从大屋左右四个泄水孔奔涌而出,站在屋后的高山俯瞰,大屋极似大龟奋力游弋划出滔滔白浪。大屋设东西二门,东门系二层楼飞檐结构,从围墙中突出来;上凿两个极似龟目的炮眼,中置一块石质牌匾、匾文为“川岳钟英”。门楼设置三重大门,可以想见当年此屋是何等牢固,防御功能何等突出!从东门步入,眼前出现一条杂石铺就的主街,青砖灰瓦的厢房错落有致地沿街分布,左穿右插,东廊西室、扑朔迷离。据说,房屋的分布形成龟背纹。如此浩繁建筑,竟不用石灰,不凿一井,让人惊叹。经测,大屋总面积五千多平方米,两门相距八十三米,东门槛比西门槛高一尺半。整座“围龙屋”大小共有二百多间房子,繁盛时曾住过七百多人。
沧海桑田,偌大的“围龙屋”,如今只住了一个人,不少房子已摇摇欲坠,有的已成了断壁残垣。一只蜜蜂嗡嗡地绕着我的鼻子转,我本能地左躲右藏。定睛一看,眼前遍布着数十个蜂箱。
本村人向我们讲述了许多美丽的传说。墩仔寨“围龙屋”与一位叫余一宇的人息息相关。 余一宇少年家贫,得其岳父青睐,依靠自身努力,加上神仙相助,终于脱贫致富,富甲一方。其发财的方式,在汕尾多个姓氏的显赫先祖中都可找到相近的传说。我不知道,这些传说遮盖了什么,但我知道,其精髓是:好心得好报!本村人继续讲述余一宇的长孙高中武举人的故事,其遭遇和曾国藩当年中举如出一辙,其精髓仍然是:好心得好报!
无论真相如何,余一宇拥有了营造“围龙屋”的资本。一般人的心理,在发财之后,除了自己活得好,就是希望给儿孙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儿孙有出息。要达到这个目的,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风水有着特别的地位。于是,在传说中,有位地理明师出现了。余一宇陪着明师寻觅建造阳宅的好地,结果发现如今“围龙屋”所在地有一个大石墩,形似石龟。明师断定这是个好地,子孙富贵长寿,并用罗庚确定东、西大门所在,用竹子钉定。到了动土那天,神奇的一幕出现了:在明师钉竹子的所在挖下去,竟然露出两副天然生成的门槛,长度恰巧都是三尺六寸(木工尺,下同)。
据说墩仔寨“围龙屋”在安门时,建筑师傅问:如按照天然门槛安门的话,以后子孙众多,稻田收割时,打禾的木桶出入都困难。余一宇问:能扩大吗?师傅说:可以。遂在天然门槛两边留下两条沟,这就是后人口耳相传的“更门槛”。因此,“围龙屋”落成后,余一宇的一百零八位曾孙,百分之九十都迁往外地发展。我想,这只不过给它的日后的命运加上了一个神奇的解释。然而,当我面对着天然门槛并为它拍下照片时,我感到了命运的神奇。
据说朝乾隆年间,余氏后人有一支迁往台湾新竹市,繁衍了五千多人丁。1990年10月,这一支后人有三十多人回墩仔寨寻根问祖。在陆河县城对上族谱后,来人声称他们是“更门槛”的后代,看看“更门槛”就知真假了。当他们回到墩仔寨,见到了“更门槛”,便摸的摸、量的量,感动得含着老泪说找到“根”了。并纷纷摄影留念。如今每隔一年半载,新竹的亲人总要组团回墩仔寨祭祖。
经过岁月的淘洗,依然厚实坚硬的大青砖、雕梁画栋的屋檐、光洁如镜的大石门坎,以及那曾竖起公孙两举人功名的花岗岩石旗杆,都在一一诉说“围龙屋”昔日的辉煌。一些信息也不绝如缕,流传了下来。本村人热情介绍,墩仔寨寿星特别多,小小的村寨90岁以上的老人有10多人,曾有一位寿星达106岁。这对讲究养生的现代人来说,应该不无吸引力。本村人说,这都和“围龙屋”下的石山和“围龙屋”本身呈龟形有关系,龟者,长寿之兆嘛!他们带我们来到全寨的最高点,告诉我们:“这里是龟背,踩一踩长命百岁。”
增强了我的神奇感的,还有寨南十三丈处那口水井。这口井建在池塘中间,池塘被污泥浊水包围着,而井水却清澈见底,清甜可口。井深七尺三寸,井口四方形,四边各长三尺三寸,边高二寸半。据说它永不干枯,也不渗出。井水可供一千多人饮用,大旱不枯,暴雨不涨。几百年来都是塘水不犯井水,井水也不犯塘水。但每年三月,井水总要浑浊一次,据说是“围龙屋”南面的观天嶂农民耕田,井水就要浑浊。这时候,只要冲壶好茶水,倒入井的四角,不到五分钟,水即变清了。
在传说与现实中,我迷离惝恍。我是凡人,无法渗透这背后的玄机。
整个墩仔寨村民如今仍然都姓余,可是偌大的的“围龙屋”,只剩下了一个居民……从西门出来,四周的现代民宅映入眼中,面目相似。我们的房屋正在钢筋、水泥,瓷砖中失去个性。反观身后的“围龙屋”,不觉百味交集。
我想,对居住条件的需求,上至天子,下至庶民,并无不同。于是乎才有了故宫,才有了牟氏庄园、才有了胡庆余堂……无论皇宫、豪宅还是民宅,其结局无非几种:或毁于战火,如阿房宫;或湮灭于时代的进步,如那些为现代住宅区让路的古老胡同;或归于全民所有,如故宫……没有一座房子永远为建造者及其子孙永远所拥有。而这些穿透岁月的风烟存留下来的老房子,犹如一页敦煌残卷,让我们联想曾经存在的一切……
探访墩仔寨
●陈辚
几年前,有一位陆河文友曾告诉我,陆河县水唇镇有一个美丽的龟形围笼墩仔寨,是一个建在一块龟形大石上的古寨。在下雨的时,因古寨中间高,四周低,雨水自寨墙两侧往水塘排放,汹涌澎湃,飞沫扬涛,犹如是一只游泳的巨龟,奇妙壮观。自此,前往墩仔寨成了我心中一个探幽寻胜的梦想。
墩仔寨建于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古寨坐东向西,建在一块一万多平方的龟形大石上,建筑面积有5400多平方米,是座依八卦原理而建成龟形的围笼寨。2012年被评为”广东省最具特色古村落“。
5月30日下午,我和部分作家提前到陆河。夜宿该县政协招待所,听了一夜雷雨声,这不影响我的好心情,因翌日行程含有我很想前往水唇镇墩仔寨。次日一早,天空作美,连续都下几天大雨的陆河,终于迎来阳光灿烂的好天气。
约9时30分,大家在陆河县政府乘车出发。车子穿越绿林掩映的公路上,一道道的山区美丽风光在我们眼里迭现,给人一种只有手伸出车窗就可采撷到满怀绿荫的感觉,村前路旁的水池或河塘上一簇簇、一丛丛的荷叶流淌着碧波。车子穿过水唇镇的石下坝村和莲心湖村后,停在墩仔寨前“川岳锺英”西门(正门)时,突然有一种寥寂空旷的感觉。整座寨子气势磅礴,端庄古朴,四周景色秀美,山抱水绕,林木葱郁。寨门前的举人石、秀才石及旗杆夹,似乎在无声诉说古寨钟灵毓秀、人才辈出,这里仅在清代就出了135位举人、秀才及九品官以上功名之士。拾阶而上,跨过那道嵌着天然青条石槛的大门,一条石板铺设的主街路从西向后延伸,两侧各有6条横巷,形似大龟背纹。但寨内残垣断壁,一派景象萧条,荒草凄凄,石板路潮湿又长着苔藓,几声“嗡嗡”的声音,原来是一处倒塌的房子成了村民的养蜂场所。在古寨的中心地带,最高处有一间小瓦房内有一块龟背石。据听说到该寨的人,只要脚踩一下可获得平安。于是,大家都进去跺了一下并拍照。这或许是一个引发思古怀旧的的地方,当我们在这里走过,想象的羽翼可以带我们回到古代去,看到一户户的余姓先人在这片土地上劳动、读书、练武的情景,可惜隔着一道历史的门槛,我们无法跟他们促膝谈心,但此时,走进他们生活的家园,可以依稀感受到当年古寨之初的唐婆5子、25孙、108曾孙,五代同堂的热闹喜庆!
在一万多平方米的古寨内行走,没有尘世的喧闹,仿佛时间和空间是静寞无声的。在泥土残瓦里,长着一株株的古树、还能听到蟋蟀等夏虫的鸣叫声音。这里原有212间房子,我不知道倒塌了多少间,只知一间现在有人居住,而且是一位60多岁鳏寡老人。那时,照进古寨的一束明净明媚的阳光让我产生奇异的感情,感觉每个走进古寨的人会是童话的角色,令我心生一份美丽的幻想,甚至怂恿同行的一位美女作家留下来做老人的养女,陪伴他守护这个古寨,直到地老天荒。但她的婉拒令我很惆怅,竟生出一份莫名的忧伤和喟叹。
不知不觉地,我们来到古寨的“迎龙纳福”东门楼,楼门口的门槛为一块天然朱砂石,门前有一块龟尾石。墩子寨村干部让大家走上去,在龟尾石踩一下,说会带来一年四季平安顺的好运。然后,村干部带我们观看一个污泥不染、永不干涸的古井后,又去知问老房,里面有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戊午科武举人余宪彬立的一块“武魁”牌匾。近400的牌匾已有破旧了,但我用手去抚摸它时,仿佛曾经的上溯时光正在流淌着一个历史的足音,听这里的先人讲述他们的陈年旧事,会有一种阳光灿烂的心情。
走进古典斑驳,静谧美丽的古寨,那天我在墩仔寨上低徊了很久,流连忘返,心中不由自主地升腾起一份热爱和依恋……
石下坝寨纪行
●蔡金针
五月的季节,是个绿色生命的升华;五月的天气,是个孩子多变的脸色。
前些日子文友们在聊天群中还担心采风那天的天气,因为这些天来时晴时雨。幸好采风那天天公作美,也许是热情好客的客家人感动了上天,让我们按照约定的时间到达目的地。
当我们釆风团来到石下坝村时,早有人在此迎接。石下坝村,位于陆河县水唇镇约一公里长的吉溪河畔,背靠海拔880米雄伟的观天嶂山脉,地势坐北向南,这里光照雨量充足,是一个"寒天不冷,暑天不热"的宜居之地。
车在"恒益门"古屋前停下,文友们纷纷下车,远远看到了"迎龙门"。这是我们访问的第一站,也是釆风活动的第一村。迎龙门两旁贴着对联"迎接勤俭寨,龙里睦祥门",我把它收入相机里,看了这副不很工整的对联就进了“迎龙门”。
据迎接我们的老者介绍,石下坝村叫石下坝寨,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占地面积约26000平方米,有一千多人口,都是同一个祖宗的,迄今八代人。
整座古屋建筑是按阴阳八卦而建的客家围屋,主屋以正厅为中轴线,结构由上十一、下十一左右内横屋完全对称,外横屋左右共三排,共有十二井、三十二厅、六十八间住房。而整座"恒泰楼"是按内外分金兴建,难怪"迎龙门"建筑是偏斜的。明明看到的是平房建筑,为什么客家人喜欢让人书写什么来着的"楼"?我向同行的王社长请教,他没有正面回答我,却反问我对"楼"有什么看法。我说,应该是大户人家为了向村里人展现家族的富有或名望。
古屋"恒泰楼"建在河边坝子上,占地约有2500平方米,花岗岩基石,三合土夯实之墙体,瓦面密桁厚桷,瓦体厚实,石柱和屋梁精雕细刻,墙眉壁画精细艳丽,结构巧妙严谨,栩栩如生,向人们展示着悠远的中原遗风和淳厚的客家民俗。由于地势低洼,每年雨季山洪瀑发之际,水渐渐漫过吉溪河堤,整个寨子几乎被洪水包围,洪水却不进屋,周边村庄受浸甚至导致房屋倒塌,但"恒泰楼"总是安然无恙。这得益于彭姓子孙的选址建寨,由于石下坝寨形似船形,才有了今天石下坝寨人称"石下坝是个船形之寨"的传说,洪水来时"水涨船高"。谁能解开这百多年的传说之谜呢?
我们欣赏"恒泰楼"正门贴着的春联"恒庆新春添画意,泰迎佳节赋诗情"之后,走出“迎龙门”上车前往有万亩梅园之称的罗洞村。
走访了这个有170多年历史的石下坝寨,虽然时间短暂,但一寨子客家人的热情,我们是不会忘记的,也许有一天还会再来,到那时寨子还会向我们诉说一个神奇的传说。
蟠龙祠风采
●罗新焕
“汕尾文化之旅——陆河行”,蟠龙祠是其中一个景点。
蟠龙祠位于陆河县父亲山火山嶂下、陆河县县城人民北路东侧100多米的河田镇宝山村青龙背自然村。她是革命旧址,为中国抗日和革命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蟠龙祠始建于民国十二年癸亥岁(1923年),是罗氏豫章四十四世祖昌龄公镇龛祖祠,是陆河县境内罗姓高级第二宗祠。她坐北向南,背风向阳,背靠雄伟的省级森林公园火山嶂,巍峨屹立,从山顶到该词的花台(祠后的地方)有一条山岗气势磅礴,连绵起伏,酷似一条巨龙下山延伸到这里,非常雄伟壮观。故前人美其名曰“蟠龙词”。
该祠的花台山上有一片茂密的树林,有赤犁树(红椎)和稠子树等珍贵树种。这些树花团锦族,翠色欲滴,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蟠龙祠是一座“上五下五”经典的客家祠堂建筑,砖瓦土木结构。建筑面积近400平方米,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外墙用石砖(石条)砌成,能挡狂风暴雨,非常坚固。瓦面灰色,琉璃瓦瓦嘴。“几”字形的栋头相当牢固,两端作成“燕子尾”形,非常精致美丽。大门上“罗氏宗祠”和一副对联“通侯世泽,理学家声”的大字苍劲有力,闪闪发光。大门两侧分别挂着“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一蟠龙祠”和“河田——东江南岸革命指挥中心”的牌子。站在远处望去,非常秀丽。门口有一块近千平方米的门坪,人们经常在这里休闲和举行大会或其他重大活动。
蟠龙祠室内上堂正厅和左右各两个深间穿凿,即没有砌墙。下厅和左右两个相连的房间也是穿凿。里面雕梁画栋,精致典雅。正厅上面“豫章堂”三个金色大字格外醒目。下面的龛桌上放着罗氏祖先的“主牌”。上堂数条4米多长光滑的石柱楹联对仗工整,意义深刻。墙壁上画着很多幅栩栩如生的彩色图画,一幅图画就是一个古代经典富有教育意义的感人故事,引人注目,游人流连忘返。
几十年来,蟠龙词经过几度修整。
近年,该祠左边还建起一座配套设施一一“蟠龙祠会馆”,十分亮丽。里面收藏很多书籍,是一个文化室。人们可以从这些书籍中了解蟠龙祠的光辉历史,也可以从中学习其他方面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
村民们经常在祠堂或会馆集会和举行其他重大活动。这里为人们共商村事、举行文化活动和沟通感情,建立和谐社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该祠地处陆河县城,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是个宜居宜休闲的好地方。这里有一条公路直通人民北路。北环公路在她后面经过,可通往这里,交通十分方便快捷。
民国时期,抗日名将、广东省政府主席罗卓英以及地方要员罗为雄、罗尚忠为该祠题匾;抗战时期,该祠是国民政府河田区“田赋处”的办公地址,也是收购和保管军用粮食的仓库。抗日武装也经常在这里活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1945年,河田中学被日本侵略者飞机炸坏,无法上课,这里成了该校的临时学校,师生们在这里积极参加宣传抗日活动和认真学习文化知识。有的学生弃笔从戎,投身抗日救亡战争;上世纪四十年代初,翆文学校(河北小学前身)因维修校舍,迁到这里办学半年。该祠为培养人才、发展当地教育事业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据记载,1949年初,该祠分别是粤贛湘边纵东江第一支队政治部、文工团的驻地、东一支机关报——大众报社址、青年干部学习班教学点、广东省通用“新陆券”及“河田流通券”钞票印刷厂厂址。该祠成为粤贛湘边纵东一支政治部的指挥中心,指挥附近的革命旧址石头岭学校、石禾町竹庭祠的革命组织开展活动。青干班在这里办了多期培训班,培养连排干部200多人,输送到前线,为部队充实了干部,为迅速取得革命的胜利打下了基础。这里印刷出版的《大众报》大力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及军事方面信息。文工团从这里到墟镇和乡村演出,深受老百姓欢迎。中共中央原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谢非当年曾在该祠开展对敌游击活动。当时,该祠周围的民众积极投身到革命斗争中去,为建立新中国作出了贡献。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该祠是宝山大队的办公地址;不久,宝山大队在这里办起了大型的“笠麻厂”,产品销售到外县市。
2012年5月28日, 蟠龙祠被陆河县人民政府批准为“第一批陆河县文物保护单位”;同年9月,被中共陆河县委宣传部授予“陆河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现祠内设有多个宣传栏和许多宣传画,如:在这里印刷出版的《大众报》、当年,谢非和罗金碧等的合影和这里印刷的钞票“新陆券”等都在墙上展现,供人们参观学习。这里,经常有社会各界人士前来参观学习,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对培养合格接班人功不可没。
突然下起一场雨
●罗彩丹
五月末
汕尾文化之旅相约陆河行
满城风雨后的朝阳显得更灿烂
车子缓缓前行
心随着加快了脚步
美丽的水唇
到了,我们纷纷下车
踏上“一条船”,细细游赏身边的石下坝
下了“船”,沿着逶迤的山道来到罗洞
此时,驿路已无梅花香,满山却因翠意浓
心湖上,遇一朵从清朝盛放至今的“莲”
依傍着一座康吉楼
不远处,浮现出一只寿龟
我们站在它身上
游遍客家围笼古寨
夏日的溽闷,让人有点烦躁
没料午后灰蒙的天正散发着阴凉
我们的车子到了河田
终于与九厅十八井零距离
拥抱这座保留着复古气派的历史豪宅
初次踏进革命旧址蟠龙祠
作为罗氏子孙,我虔诚敬拜了祖先
走出祠堂,我们便纷纷合影留念
此时,黑云已压城
赶往圳口的路上,雨点敲打着窗
下了车,天空突然下起一场倾盆大雨
我们身临在雨中的曜德楼
无不感叹它的布局与建筑颇具特色和精美
雨一直下,我的情思随它跳跃
沿途的风景是那巍峨的许山峰,让人情迷
走过大雨洗涤后的螺河畔
我们来到了商贤家庙
参观中华第一寿翁彭祖纪念馆
最后我们了解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景
它以“一枝独秀”的形式游艺
迎面的风,吹来熟悉的气息
我的心
突然下起一场雨
所有缠绵的诗情
浇漓着我热爱的家乡
拉到底部,有赞赏
转自:汕尾日报15.08.09
善为网:http://www.shanweinews.net/
你可能会读
文学看台104 | 省作协会员笔下的汕尾(续三)【侯山河+客家松龄+於中甫】
文学看台103 | 一个美女PK两个帅哥,两个青年PK一个老头
文学看台102 | 文化之旅18:城区篇·东涌捷胜行(陈瑞绒+夜行者+黄春龙+温水义+蔡赞生+庄海君+陆燕姜+林瑞莲)
文学看台100 | 一个退伍老兵与一个少妇的故事(钟锦烽PK陈瑞绒)
文学看台99 | 文化之旅17:城区篇·东涌捷胜行(王万然+陈辚+阿兽+庄海君+叶勤海)
文学看台97 | 文化之旅16:城区篇(陈辚+陈瑞绒+蔡金针+叶勤海+海魂+冷梅)
文学看台96 | 一首诗 PK 两首诗(施良壮 PK 黄智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