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春阳:以简胜繁,以轻写重

名家 | 霍春阳:以简胜繁,以轻写重

2020-12-15 00:00

霍春阳

生于1946年,河北清苑人,美术教育家、书画家。1969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至今。天津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画系原主任,天津市中国画学会会长,天津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理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自然之道静天地万物生 中国画 54cm×50cm 2018年

当代美术学院中的一股清流

文/王平

众所周知,中国的美术学院基本是照搬了西方美术学院的教学体系,中国画的教学也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西方绘画理念的影响。曾经,美术院校有将“中国画系”更名为“彩墨画系”,目的是淡化中国画的特点,进一步强调造型的作用。尽管潘天寿一直倡导“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中国画要有自己的教学体系”,但当前美术学院中国画基础教学大多仍然是以素描、速写、色彩等造型为课程主体。作为天津美术学院曾经的中国画系主任,霍春阳多年来一直倡导中国传统文人画的教学和创作路径,一再强调要回归传统绘画的教学、创作和审美体系,他的艺术主张不仅深刻影响着京津画坛的美术创作,而且其身体力行的创作实践在美术界博得了普遍认可,其清净淡雅的画风获得了众多粉丝的追捧,无疑是当代美术学院中的一股清流。从他在全国众多专业美术团体和艺术院校中担任中国画导师,便可看出霍春阳在中国当代画坛中的广泛影响力。

自然之道静天地万物生 中国画 54cm×50cm 2018年

从绘画面貌上讲,霍春阳的花鸟画是以“简”“空”为特色。他的画往往描绘一枝梅花、一簇兰草、几竿素竹、数朵菊花等,除了这些传统文人画青睐的题材之外,也有秋葵等其它花卉。总体而言,无论是何种题材,他的作品均是“删繁就简”,大块留白的。与此同时,为了充实画面上稀疏的物象,他往往采用“诗、书、画、印”相结合的传统文人画范式,在画面上题跋文字。

具体而言,霍春阳传统文人画范式的作品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霍春阳写意花鸟画注重书写性,强调“以书入画”。他的作品虽然画面“简”“空”,但耐得住品味,寥寥数笔的意像塑造中蕴含着丰富的趣味。欣赏这样的作品对观者的审美能力是有一定要求的,它需要观者对中国画的笔墨传统具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观者要想在欣赏的过程中轻松自如地察觉到传统笔墨的乾坤万象,黄宾虹提出的“五笔七墨”应该是一把钥匙。

清趣 中国画 33.5cm×35cm 2019年

第二,霍春阳承继了传统文人画讲求格调与品质的传统。它的画面中凝结着清淡、静雅的审美特点。朱景玄在《唐代名画录》中以“逸、神、妙、能”来划分和品评传统绘画,尤以“逸格”为上品,也就是说,中国画传统十分注重书卷气、山林气等文人格调。霍春阳的花鸟画与传统文人画一脉相乘,体现着“人品如画品”的精神气质。只有理解了“清”和“淡”在美学研究上的具体界定,才能切实感受到清淡背后的真正内涵。如果霍春阳本身的气质中不具备静雅的品质,也不追求和向往文人绘画的格调,那么其创作中就难以塑造出这样的审美境界。因此,霍春阳明确地遵循传统中国画审美体系,以淡墨塑造、表现物象的清淡。“清”“淡”既在形态上保持一致,又具备着各自的深刻内涵。俗话说“一清到底”,“清”在淡墨中的具体呈现为清气;而淡墨想要达到“清”的气息与个人的笔墨精神和人生修养密切相关,画论有言淡墨能厚、能透之类,指的是“淡”墨不仅是一种可以掌控的形式语言,而且“淡”是一种高级的审美追求。“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里的平淡不等同于简洁和单纯,而是一种美学追求。

风情韵度高 中国画 136cm×68cm 2019年

第三,霍春阳的花鸟画中流淌着一种“静气”与“雅致”。其中“静气”既包涵着生命充盈之后返璞归真的平静,也指向了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冷静,也就是中国传统文人画中推崇的平心静气。“雅致”也并非附庸风雅,而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典雅,呈现的正是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审美追求。所以,霍春阳的花鸟画从不追求视觉上的惊奇,而是像白水一样朴素平淡、洗尽铅华,让人不禁对它生成持久的喜爱。而霍春阳能够保持这种绘画理念,说明他对自己的艺术追求葆有定力,特别是在强调视觉冲击力和展览现场效果的画坛背景之下,他始终如一地坚守自己的创作方向并被大家接受和认可,实属不易。

在水墨多元发展的当代语境中去观看霍春阳的写意花鸟画,可以深刻体悟到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起到了薪火相传的作用,在今天中国画还在向西画学习以及一味强调创新的背景下,霍春阳的一个重要价值是给予中国画发展一些不同的启示和指引,那就是,我们应该更多地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建立中国画完整、健康的创作生态。如果当代中国画坛缺少了霍春阳们的坚持,那么中国画可能就会像脱缰的野马一样不知方向;如果有些人认为霍春阳们代表着的是一种保守而复古的力量,那也是起到了稳如船锚的千钧之力,可以让中国画的未来发展更加稳固和扎实。

海棠不惜胭脂色 中国画 68cm×68cm 2019年

以简胜繁,以轻写重

文/于洋

中国写意花鸟画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样貌多元又独具自身品格的风格路径,如果我们依沿京津画坛、岭南画坛和海上画坛的地域板块视角,来回望近现代写意花鸟画的发展,便会获得相对清晰的认知与判断。其中,京津画坛的写意花鸟画别具特色,一方面因为京津地区是民国时期的政治文化中心,陈师曾、于非闇等诸多具有重要政治地位和广泛社会影响的艺术大家聚集此地;另一方面由于京津地区汇聚着众多南北画坛名家,使得写意花鸟画创作得到了充分的融合与碰撞,尤其是以湖社画会为代表的学术组织吸纳聚合了众多画坛大家,从而构建出京津画派的风格主脉。

清秋 中国画 33.5cm×34cm 2019年

百年以来,以没骨花鸟画和写意花鸟画作为主流形态的天津画坛,是京津画坛中一股极具代表性的创作力量,而霍春阳即是这样一位从津门走出并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写意花鸟画大家。其绘画作品继承和延续了京津画派的艺术风格,相较于北京画坛的融合性、综合性和多元性,天津画坛没骨花鸟画发展至今的风格脉络自成体系,尤其是在霍春阳的后辈中又涌现出诸多重要的花鸟画名家,真正形成了一个具有学术影响和艺术地位的地域绘画流派。

霍春阳的写意花鸟画创作很早便驰名画坛,并且伴随着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的创作、教学与研究历程,形成了津门没骨花鸟画科的演变脉络,其中既包含着独特的传统和深厚的历史积淀,也涵盖着没骨花鸟画的当代性转换。在历代画史、画论的记载中,认为“没骨”技法最早为南朝梁画家张僧繇所创,到唐代画家杨升用“没骨法”画山水,再到北宋画家徐崇嗣以“没骨法”画花卉,直至明清之际又涌现出“青藤白阳”、恽寿平等数位没骨绘画大家。没骨画的本质是引线入骨,将笔法线条引入墨法表现之中,虽然其本身具有较强的意象性特质,但又不忽视和降低画中物象的结构和力度,这是没骨绘画得以永葆活力的核心与关键。

无题 中国画 39cm×33.5cm 2019年

霍春阳在长年以来的创作研究中,尤其重视笔墨质量的精纯和锤炼,强调笔墨本身的风韵和情致,形成了自身的学术路向与艺术格趣。无论是其笔下的竹兰梅菊,还是瓜果菜蔬,其中都蕴含着松灵含蓄的笔意,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墨法的表现张力,同时隐没了线条勾勒的形式表象,使得画面既耐读、耐看、耐品,又在飞白的笔质、浓淡墨色的叠加与互破中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神。

在审美趣味上讲,以没骨法、兼工带写和小写意作为主要表现手法的花鸟绘画,都体现着浓郁的传统文人画气息,讲求“诗、书、画、印”的相得益彰、浓淡墨色的融合与互渗互破等。例如湖社画会的创始人金城以及后来的陈半丁、王雪涛等没骨花鸟画家的作品都显现出这种特点。因此,霍春阳创作的没骨花鸟画从不以尺幅制胜,即便是中小尺幅的扇面或斗方作品,笔墨运用亦十分精彩耐读。他所追求的以简胜繁、计白当黑和以轻写重等艺术特点,既蕴含着传统没骨绘画的重要品质,也显现了当代画家在继承和延展传统绘画时融入现代审美的文化策略。

馨香 中国画 40cm×57cm 2019年

历来艺术创新的评判标准,从来不只在于外在的画法形式或媒介材料的变革。事实上,每一种艺术媒介或绘画技法,源于画科内部的内生性发展与创变才最具生命力和持续性。从这个角度来看,霍春阳的没骨花卉作品,从不空谈或奢求创新观念,而是以传统为根基来生发新意,并且在这条渐进式的艺术发展路径中,试图寻求一种微妙蕴藉而具自然生意的时代气息,这也使得传统没骨花鸟画呈现出独具当代性的审美价值。在这一角度上,霍春阳的创作方略、艺术动向和文化贡献,正集中体现在其深掘传统精义、强调笔墨精神、探讨人品与画品关系等方面的突破。而这也恰恰暗合了百年以前陈师曾在《文人画之价值》一文中提出的文人画四大要素,即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唯具此四品者,乃能达到艺术风格的完善。

多年以来,霍春阳在这条艺术脉络中不断地将没骨画法和写意花鸟画向前拓进延展,同时讲求墨色的清透性和章法结构的“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虽然霍春阳先生今已年过七旬,但其作品中仍然显现着春意盎然的勃勃生机,这正是其作品立足于当代画坛的学术意义和典范价值之所在。

清风高节 中国画 76cm×44cm 2019年

亭亭玉立 中国画 136cm×68cm 2019年

无题 中国画 69cm×33.5cm 2019年

香妃出水 中国画 77cm×44cm 2019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