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不比刘强东更高尚

这段时间社区团购大火,阿里、京东、拼多多、美团、滴滴等巨头纷纷下场卖菜。12月7日就有媒体报道称,京东收购美菜网旗下的社区团购平台美家买菜,将京喜业务升级成事业部,刘强东亲自下场带这个业务,操盘社区团购项目。

不只是京东,多家互联网巨头都将社区团购作为一把手工程或者说战略级项目,至于为什么,罗超频道在《2020年,巨头火拼社区团购》一文已展开分析。

今天想聊的是另一个话题。

马斯克比刘强东更高尚?

在巨头争相“卖菜”时,行业内有一种说法甚嚣尘上:“马斯克在为人类发展而创新,中国的互联网大佬却在抢卖菜大妈的饭碗”,该观点认为,马斯克在发射火箭探索太空旅游甚至太空居住,给人类未来谋福利,而中国互联网企业家却在跟底层菜贩子们抢饭碗,这些人除了卖菜什么都不会做,互联网企业做社区团购拿走了他们的“最后一个钢镚”,让他们无路可走。相较有情怀的马斯克来说,中国互联网企业家显得太low了,他们眼里只有钱。

初看上去似乎有点道理,但是仔细一想这样的观点也站不住脚。

特斯拉大力发展自动驾驶业务,是最有可能让自动驾驶率先普及的企业之一,而自动驾驶终究会抢走出租车司机最后一个钢镚,怎么没人骂马斯克呢?随着科技的发展,很多人的职业都在被淘汰,这一点在以前就在发生。电商让摊贩店主生意变差,ETC让收费员下岗,ETCP让停车场管理员没活干。随着AI与各行各业的加速融合,“机器换人”正在进一步加速,产业升级换代本就是一次利益再分配,有人哭有人笑,这就是游戏规则。

认为做商业火箭比下场卖菜更“高尚”的观点,最大的问题是陷入了非此即彼的思维困境中,如同爱问“老婆和老妈掉水里要先救谁”这一问题的人一样。马斯克的Space X通过可回收技术让火箭发射更便宜,给人类太空旅行甚至居住奠定基础,社区团购则会重塑社区零售体验,增强消费者体验,推动零售特别是生鲜零售的升级换代。一个是未来一个是现在,你很难说哪个更重要。

有人反驳称,中国互联网企业折腾的很多事情最后都是一地鸡毛,比如共享单车搞出来一堆废铁,P2P留下一堆坏账,长租公寓搞得刚毕业的年轻人跳楼。确实,这些事情都发生过,但这些事情的锅不应该让科技来背,科技只是工具,关键看谁使用。任何事物在发展早期都会出现一些问题,玩家鱼龙混杂,在监管跟上来时就会有人不断突破底线不讲武德,但长期来看,共享单车、科技金融、互联网居住平台,也对对应的产业产生了良性促进。

今天巨头混战社区团购,补贴等等似曾相识的故事正在上演,但可以预见的是,这一模式一边会培养人们在网上买菜的习惯,另一边会倒逼供应链升级换代,给人们提供更好的商品,最终促进整个零售特别是生鲜零售的发展。

互联网最初改变的渠道,最后改变的都是整个产业。电商不只是取代了线下渠道,同时改变了整个商品供给链以及配套的物流、金融基础设施,让消费市场更加繁荣;网约车不只是让司机可以在手机接单,同时重塑了出行市场格局,让人们有更多出行选择,如今正在改变交通与汽车产业;外卖平台让人们在手机上方便获得美食的同时,正驱动餐饮业实现一次大的升级换代,推动服务型消费的繁荣……

社区团购或者生鲜电商的意义,绝对不只是替换菜贩子。正如我在《轻人不再去菜市场,互联网如何拯救菜场摊贩?》一文所言:年轻人本身就越来越不习惯去菜市场,生鲜零售业的机会在于拥抱互联网,至于是不是社区团购,可以再看看。

总而言之,吃饭和火箭绝对不是非此即彼。眼前的苟且和诗与远方,人类都需要。将做商业火箭的马斯克与下场卖菜的刘强东们放在一起比较,大可不必。

中美企业创新路径不同

我国互联网企业家没有做Space X这样的“炫酷”事情,有其必然性。

我以前提到过一个观点,相对于火箭这样的高大上、有逼格、很炫酷的创新来说,中国互联网公司在创新上更接地气一些,我称其为“土创新”,即我们身边正在发生、更强调应用价值、马上就能普及应用并带来效果的创新。

与之对应的是代表着未来、但不知道何时才能被应用到具体业务中的“酷创新”,长远来看很有价值,但短期内什么都不会改变,由于后者更具“未来感”,因此更能吸引媒体和大众关注,看起来更有创新感,更具话题性,更有好感度。但我们会发现,很多黑科技除了博得关注什么都不会发生,至少暂时不会。

简而言之:“土创新”更接地气但看上去不是很明显的创新,“酷创新”更具未来但却很可能是噱头,而且确实有些看上去很酷的项目到今天没什么实际进展,比如马斯克的另一个很酷的项目超级高铁项目(Hyperloop),这一概念在2013年就面世了,号称实现后从北京到纽约只要两个小时,一度十分轰动,但7年后没什么进展(当然,我十分希望看到新进展)。

中国互联网公司更青睐“土创新”有深层次原因:一个是资源有限,资本不足,难以承载不确定性的投资;二个是在很多技术领域是后来者,更适合在应用阶段发力,而且中国互联网企业的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市场本身的规模与深度,因此自然要强化应用;三个是更具工程师思维,一切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

其实,类似于“国外的月亮比中国圆”、“国外的企业家更高尚”的说法,很多年前就有了,而且这么多年从来没有断过,比如2014年前后就有人在说,谷歌在研发AlphaGo、波士顿机器人这些炫酷的黑科技,国内互联网公司却在灰头土脸地干外卖,“卖盒饭”,搞移动支付,“贴二维码”,等等,看上去很low。

然而,从结果来看,今天改变人们生活的并不是能够赢得最聪明的人类棋手的AlphaGo,或者不断输出炫酷视频的波士顿机器人,相反,看上去不炫酷的移动支付、外卖平台,倒是真正意义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体验,相信每个人对此都会很有感触。

不只是支付、外卖、生鲜,在社交平台、短视频、秀场直播、直播电商、搜索引擎、智能手机,很多细分领域我国都在发生类似的“土创新”现象,这些应用对人们的生活形成实实在在的改变,我们不能因为它们看上去不那么“酷”,就否定其价值。正是凭借这些接地气的创新,中国互联网企业在世界舞台上变得更具竞争力,早已不再是Copy 2 China,很多优秀的互联网产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比如今年被美国制裁的TikTok。

“芯片”比“火箭”更重要

2019年国外互联网巨头就已意识到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创新实力,《经济学人》发布了一篇文章《Mark Zuckerberg wants to build WeChat for the West》,翻译过来就是扎克伯格要将微信复制给西方世界。当时扎克伯格在Facebook间接表示,后悔没早点学微信,后来Facebook的产品路径,很大程度上跟微信路径如出一辙,换言之,Facebook在学微信。今年中国互联网企业在海外市场受到一些不公平待遇,很大程度就是因为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实力,特别是创新实力的增强。

当然,虽然中国互联网公司有越来越强的竞争力,但要意识到跟国外互联网公司存在的客观差距。最大的差距不是说没有像Elon Musk去搞商业火箭,或者说像Google一样去做机器人,而是在于底层核心技术的自主能力,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芯片。今年贸易摩擦导致很多企业恍然大悟,类似于芯片这样的核心技术,包括其制造能力,都应该掌握在自己手里,否则关键时刻就会受制于人。

底层核心技术不只是芯片,一切可能受制于人的底层核心科技都是科技巨头要重点关注的领域,比如操作系统、数据库、深度学习平台、AI算法、自动驾驶技术等等。我们看到,有远见的科技巨头,都在重点布局底层核心科技,比如百度做自动驾驶、做AI底层技术(飞桨),比如阿里很早推动去IOE,后来投资数千亿成立达摩院,布局基础科学和颠覆式技术研究。实际上,阿里、京东、美团、滴滴……几乎每一家下场“卖菜”的巨头都在做核心科技布局。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中国互联网巨头投资底层核心技术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果。

今天,我们在苛责互联网巨头没有分心去做火箭发射这样的炫酷的事情时,也应该看到它们在强化自主核心科技上的努力,这些布局同样具有大规模投资、长周期回报、不确定收益的特征,但一旦形成自主核心科技能力,就可以通过开源开放等方式让整个产业受益。我认为,这些做法跟Space XS 发射火箭一样酷。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