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在香港求学,12人入学,最终只有2人坚持到毕业

▲孙中山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从小被送进家乡村里的私塾接收中国传统教育,12岁时又随母亲到美国檀香山,比较系统地接受西方式的近代教育。但真正对他的学识增长、世界观形成最有影响的阶段却是在香港,他在这里从17岁一直待到26岁,不但广泛接触了革命的理论思想,还有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

▲为革命牺牲第一人:陆皓东

1883年11月,孙中山来到香港拔萃书室读书。该校为英国圣公会所办的男子中学,孙中山在这里受到美国传教士喜嘉理博士的影响,与好友陆皓东一起受洗入了基督教。受洗后,孙中山取《大学·汤之盘铭》“新、日新、又日新”之义,署名日新;而陆皓东则署名中桂。同时,孙中山课余时间经常到伦敦会长老区凤墀那里补习国文,区先生又为其改号“逸仙”。

▲皇仁书院

1884年4月,孙中山进入香港中央书院,也就是后来的维多利亚书院、皇仁书院。中国近代史上的知名人物何启、胡礼垣、谢缵泰、王宠惠、陈锦涛等都曾在该校读书。该校实行英国的教育制度,早期课程虽然中、英文并重,但到孙中山入学时,高年级课程中已取消了中文,反而增加了对西方历史、特别是英国历史的深入介绍,使得孙中山可以在学习过程中系统了解了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和英法两国人民与王权斗争的史实。

▲中法战争

孙中山在该校读书期间,正值中法战争爆发,丧权辱国的清政府在军事上已经取得胜利的情况下,派李鸿章同法国公使巴德诺签订了《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十款》:承认越南是法国的保护国,并给予法国在中国广西、云南通商、修筑铁路等特权。这一“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的结局,让孙中山萌生了推翻清王朝腐败统治的思想,“决倾覆清廷,创建民国之志”。

▲香港西医书院旧址

1886年夏,孙中山在香港中央书院毕业后,经喜嘉理博士介绍,到广州博济医院附属之南华医科学校学习1年。1887年9月重新返回香港,进入西医书院继续深造。此时的孙中山已经逐渐成长为1名革命者,他回到香港读书也并非矢志不移要当医生,而是更多的出于革命目的:“该地较自由,可以鼓吹革命,故投香港学校肄业。”

▲孙中山成立“中国同盟会”

香港西医书院系香港大学的前身之一,完全按照英国医科大学学制,虽然仅有各科教师十余人,但都是经验丰富的医师和专门学者。其创办人何启曾经留学英国,获得医科和高级法律双学士学位,对教学管理非常严格,当时与孙中山同时入学的共12人,但按照西方大学宽进严出的原则,到1892年7月能够毕业的仅剩两人,孙中山因为12门功课10门优秀的好成绩,得以顺利毕业。

至今,香港大学依然保留着孙中山先生的满分试卷,并将孙中山定义为其第一届毕业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