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渠丨架子车
说起 架子车,这个对生活在农村的人并不陌生,它曾经是农民的重要劳动工具,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它拉过了艰辛,也拉出了幸福,从它的诞生,从无到有,从兴到衰,继而渐斩被时代的车轮淘汰了,从它的发展过程,折射出一个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巨变。
说起架子车,从无到有也不过四五十年。五十年代,由于国家钢铁的产量极少,加之橡胶资源的短缺,那时候还没有生产架子车。我听说有架子车还是在修张家坡水库的工地上,张家坡水库是一座土坝,当时建坝时,县里集中了上万名劳动力,全靠人们用双肩从远处把土挑到坝上,直到有一天县领导来工地慰问,带来了十辆架子车,人们才知道有这种工具,当然它比人们用肩挑省了很大力气,而且效益也提高不少。
再 以后农村里便慢慢有了它,在那时买什么都要票,证的年代,谁家有一辆架子车那真是比现在有一辆宝马汽车都稀罕。因为以前人们的劳作全凭身背肩挑,不管是春天往地里送粪,还是秋天收庄稼,没有运输工具,只好靠自己肩背担挑。自从有了它,人们的劳动生活便方便多了,谁家有了急事便可以互相借着用用,特别是谁家有个病人也不用几个人抬着往医院送,给人们带来了很多便利。
进入七十年代,农村几乎家家都有了它,它成了人们主要的生产工具。春天人们用它把一车车的粪肥送到地里。夏天当 金灿灿的小麦成熟了,人们用它把一车车的麦子拉到场里,经过脱粒,晾晒,然后送入生产队的仓库。当麦子全部收割完了,就开始往粮站送公粮,那时候一个粮站管着县西四五个公社,在交粮的日子里,公路上到处是拉着小麦的架子车,一排好几里地,那场面真是车水马龙,十分壮观。
到了秋天,人们又用它把一车一车的棉花送到加工厂,在那个年代,可以说每天的劳动生产都离不开架子车。
八十年代以前,农村的住房相当紧张,两三家人挤在一个院子里,七八口人,两三代人也就只有两三间房子,生活是相当不方便,国家政策放宽以后,大部分家庭都分到了宅基地,那时候盖房子,全凭架子车运料,一车车砖,一车车砂,一车车灰,房顶上用的预制板,哪一样都离不开架子车,在那个年代,每建一座小院,架子车都立下汗马功劳。
自从实行了联产责任制,土地被分到每一户,农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腹地的变化。粮食从以前的亩产几百斤到现在的上千斤,各种蔬菜大棚,各种果园像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农民的生活富裕了,经济收入提高了,节奏加快了,而用人拉的架子车己经跟不上形式的发展,人们开始购买拖拉机,机动三轮车,而架子车就被闲置起来,有的家嫌它放在院里碍事,干脆把架车梯当做烧柴,送进灶膛,车轱辘送到废品收购站完事。从此村里就很少见到架子车了。
而我家的架子车却保存的完好无损。有时候孩子开车回来看见它,就对我说:“现在己经用不上它了,你还留着干啥。
”其实他们怎能知道,就是它陪我走过了大半生,我用它拉过了春,拉过了秋,拉过四季。从地里拉回了一车车粮食,从果园拉回了一车车苹果。农闲时用它拉水泥,拉大砂,拉砖,拉预制板,才盖起了楼房,才拉出学费,供他们读书,成家。在家里,除了老伴,陪我时间最长的就是这辆架子车。可以说它为这个家也立下了汗马功劳,每每看到它,就会想起我这苦辣酸甜的一生,所以在我的有生之年,我还会好好的保管它,若干年后,说不准它还能成为一件文物呢!
作 者 简 介
刘伯渠 河南三门峡陕州区大营村农民,喜欢用文字记录家乡的山山水水和淳朴善良的家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