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知识】程砚秋琴师谈程派的特点和体会
作者简介:钟世章(1916-1992),男,京剧琴师。北京人。自幼热爱京胡艺术,早年拜金子年为师,先后曾为马最良、谭富英、王玉蓉、白玉薇、童芷苓、言慧珠、李盛藻、李少春、李慧芳等先生操琴。
抗战胜利,程砚秋先生结束了青龙桥的务农生活。而这时为了生计,周长华先生在上海以教徒为生,白登云先生也在南京谋生,程砚秋先生为寻访顺手的琴师费尽周折,后傍程先生的月琴师吴玉文向程先生举荐了在富连成伴李盛藻先生的钟世章先生。第一场演出,程先生就对钟世章先生琴艺感到满意。程先生又辗转时日,从南方请回了白登云先生。钟世章先生傍程砚秋先生,直到程砚秋先生一九五八年去世。为电影《荒山泪》创编序曲并操琴伴奏全部唱腔。受到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
钟世章
京剧艺术家程砚秋先生逝世已经整整一年了。我和他有十几年的合作过程,不但是感情上十分融洽,尤其是他的思想性格和艺术造诣都早为我取法的模范,同时他在业务上对我的指导帮助更是一位良师,现在追忆起来,对他的逝世,还是犹有余痛而不能自已。
我是1946年开始为程砚秋先生操琴伴奏的。当时我对程腔并不很熟悉,他很耐心地帮助我,首先要求我把戏学会,记住唱腔的重点部分,接着他让我注意气口和整个戏的情节。他说:“作为一个乐师,应该是有思想地进行伴奏,使他符合剧情的要求。”又说:“演员固然要知道字的四声,音乐工作者也应该知道四声,这对创作、伴奏都有很大好处……”一般的演员只希望琴师了解唱腔,拖得“严”就够了,其它可以不问,但是程先生却要我了解剧情和音韵,我们的合作一开始就使我在业务上提高一大步。因此,我的印象也特别深。
1946年钟世章先生与程大师、王吟秋在青龙桥
根据我的体会,程腔的旋律常是字少音多,在伴奏时期胡琴用音虽然繁密而速度不能缓慢,更要有轻重音,最忌平铺直叙和没有顿挫起伏。程腔的气口运用非常巧妙,往往是声断而意不断,伴奏上所用的“称、托、垫、补”等方法,要结合唱腔的性质和起落音作不同的处理。
程先生对乐队的要求也确实很严格,除了以“伴奏要有思想”来要求大家之外,并且非常注意唱腔与过门、锣鼓在节奏上的协调一致。他经常说:“一个音符或是一击锣鼓,假使尺寸不合,都能使整个剧情遭到破坏。”我们乐队人员也从来不疏忽,每场演出以前,总要把全剧的音乐仔细地进行研究,以求得艺术上的完整。
解放以后,程先生的确显得更年轻了,他对戏曲艺术的钻研更加倍努力,唱腔方面日新月异,不断地有所发展。他的创作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据我所知有以下几项:
一、用京剧青衣原有的老腔加以改编,如《荒山泪》[西皮慢板]“我这里引寒机”的回龙,就是由老腔的基础上变化而成;
二、吸收本剧种其他行当的唱腔,如《碧玉簪》[二簧慢板]的“满腹含冤”是脱胎于[文昭关]伍员的叹五更;
三、从各种地方戏的唱腔里适当地移植而来,如《锁麟囊》的“把麟儿”一句,是吸收川剧的唱腔,《英台抗婚》和《荒山泪》的“干哭头”,其来源则是河北梆子。而后两者的演出效果尤为突出;
四、在京剧唱腔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如《英台抗婚》中有一句[西皮散板],唱词是:“却为何你执意要把女儿嫁与一个陌生生纨绔之人”,这一句长达二十一字,他并不完全接垛句的办法来唱,而是创造性的加以处理的。又如同剧“哭伯”一场的另一段散板中,为了符合情感的需要,把唱腔忽然变为调底,随后才又转回来,在衔接转换处丝毫没有勉强或生硬的感觉。程先生在唱腔方面的发展和创作是难以数计的,上面只是信手拈来,举例而已。
程先生对京剧艺术作出了极大的贡献,而他从来没有满足于自己的成就。他的最后作品是和杨宝森先生合唱《武家坡》录音,两位名演员的功力、火候都达到了极高的程度,但是程先生还认为不够理想,要我经常给调嗓子,准备再录另一出名剧《春闺梦》。可惜这个愿望由于他不久就患病逝世,没有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