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阅盖州观天下│宗海丽:民俗文化的守望者

——记盖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宗海丽

  怀着虔敬的心情,打开手上的民间故事集《碧流河的传说》,仿佛听到了回荡在碧流河上的山村野韵;翻开《赤山民间传说》民间故事集,眼前呈现出早在唐初就是辽东名山之一的魅力,清代时是辽南道教名山的神秘文化,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的冬捕盛况。创作者让人们领略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体味到地方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正是这位长期默默扎根乡土,深情书写人生的文化工作者的真实写照。多年来,她奔走于盖州各地,努力挖掘和推介家乡的历史文化,深入基层一线,为推动盖州民间文艺事业的蓬勃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40多个村庄留下她踽踽独行的身影,30多年执著坚守,现在的她收集整理的民间故事已经达到300多个,文字材料达40余万字,在民俗文化薪火相传的道路上,她是文化精神传承的“火炬手”。这就是盖州文化发现与传承保护的探索者带给我们的精神大餐和文化享受。

  30多年来的执着与坚守,不计回报、不逐名利,为推介盖州民俗、保护民间文化而不辞辛劳,奔走呼吁着。她就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山村女教师,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宗海丽。

  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道路和选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业、理想和追求,将毕生精力致力于民间故事研究、教学和民俗文化传承的宗海丽,走的正是一条坎坷曲折而充满希望的“民俗之路”。

  ——题记

  心香一瓣寄民俗

  宗海丽,1963年出生,小学高级教师,大学文化,现在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营口市作家协会理事,盖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营口市第二届、第三届文代会代表。从中学时代至今,宗海丽已经在全国各类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民间故事百余篇。

  只要谈起盖州的民俗文化,现年57岁的宗海丽就年轻了起来,神采飞扬,滔滔不绝。

  “盖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城,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作为盖州人,我们要最大可能的把‘名闻八闽,声达三江’的优秀文化传播开来。”宗海丽说,她从事乡土民俗文化挖掘、推广30多年未间断,正是希望通过自身的示范,引起大家对身边传统文化的关注。

  更让宗海丽自豪的是,1986年3月,她被辽宁省三套集成编委会授予民间文学集成工作荣誉奖;1987年1月,被营口市三套集成办公室营口市民间文艺研究会评选为优秀民间文学工作者;1990年4月,民间故事《姚熊飞报答恩师》荣获营口市政府1984——1989年度优秀民间文学作品三等奖;1989年9月,被营口市民间文学集成领导小组授予一等奖。2006年9月,被盖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评为优秀文艺工作者。2009年,民间故事集《碧流河的传说》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2012年,民间故事集《赤山民间传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2017年8月,作品《我与赤山》在营口市征文大奖赛中荣获散文类三等奖。2017年10月,作品《肖家炉的来历》在2017年中国故事节征稿活动中被推荐为中国好故事。2018年4月29日,被盖州市古城文化艺术促进会聘请为名誉主席。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辽宁电视台、营口电视台等众多媒体,多次报道宗海丽的感人事迹。

  生命里只有热爱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因为对这片土地的无限热恋,宗海丽对民间民俗历史有着特殊的情感。就一生守望民俗文化而言,大凡做学问的人心里都明白,数十年坚守确实不容易,非得有不屈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不可。如果专业必做且有固定的职业、收入,有课题经费,可报销开支,拿得到出差补贴,也许能长期从事专题研究,可若这些条件都不具备,要长期坚持且出学术成果,对于凡人那是非常难做到的事。盖州市东部的赤山脚下,有一个托老婆渟,渟边有块托老婆石。1986年,还是民办教师的宗海丽,带着自己的学生来赤山附近玩儿,偶然得知一道士知道这块石头的传说。宗海丽马上带着学生前往道士的住处搜集素材,结果他们是看着道士越走离他们越远,始终没有追上。没过几天,宗海丽骑着自行车去寻道士,这回又吃了闭门羹,道士去赶集了。又过几天,宗海丽再次骑车来到道士处,等了一个多小时后,终于等回了巡山归来的道士。三顾茅庐后,一个结果有些凄惨的传说终于以文字形式得以展现:故事中的主人公李氏深明大义,为了全村的人不被大水淹没,忍辱负重,舍己为人,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嫁给了“老鳖精”,之后又与“老鳖精”决一死战,直至同归于尽,为了表达对老鳖的痛恨,村民们将其放在水边,任意踩踏,才有了那块形似老鳖的石头。

  小时候,宗海丽经常听老辈人讲述一些民间故事,在耐心聆听的同时,她也渐渐地对这些民俗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凭着博闻强记,宗海丽对听到的很多民间故事都可以烂熟于心。“1984年,国家发动一个搜集、整理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就这样我开始参加这个活动,开始大面积地搜集、整理。”为了能多搜集一些故事,宗海丽骑车最远蹬了140多里地,走遍了当地碧流河流域40个村庄。“我一般来讲就靠腿走,累了就骑自行车。那时候困难,我也挣不了多少钱,在农科队上班,根本舍不得买什么东西,骑自行车反正一天得走140多里地。”有一次,宗海丽腊月赶集,到杨屯的桂云花镇去卖年画,无意中竟碰到同姓氏卖虾皮的小贩,闲聊中了解到这个小贩家的老人知道很多老故事,顾不了生意和路途的遥远,宗海丽去了这个同姓小贩的家里,听他们家老爷爷讲了《姚启荣》、《碧流河的传说》等五六个故事。回来的路上,雪花飘,腊月寒风刺骨,到村口的时候她才发现孩子光着脚在雪地里一直等妈妈回来,回家后孩子的脚冻肿的老高,前前后后半个多月才好。老伴吕庆荣知道后埋怨她“万一把孩子冻坏了可怎么办”,宗海丽也十分自责。村里人更是说他“大姑娘骑个车一天,五跑六颠的,让人合计不太正常。”

  宗海丽一生的守望,只为风土民情。这只是宗海丽寻访故事路上的一个缩影,三百多个故事,每个来的都是那么的不容易。“有的都是在路上偶然遇到了,听人讲述时,根本没有纸笔记录,只能用自己的脑子记,回去后再立马整理出来。”宗海丽说,“有时为了将故事中的细节弄准,我还会问好几个人。”这些习惯,也让宗海丽拥有了极好的记忆力。而黝黑的健康肤色,也是她长期野外寻访的副产品。

  在搜集民间故事的道路上有心酸、有辛苦、有着跋山涉水的风雨疲惫,更有着家人邻居非议的不理解,不支持,但是宗海丽总能竭尽全力克服一切困难,在收集整理民间宝贵文化遗产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奋勇前进。“我能把这些东西变成精神文化遗产,传承给下一代,我认为非常有意义,我做的再苦再累也值得!”宗海丽如是说。

  她对那些富有文化内涵和研究价值的历史古迹、民间传说产生了特殊的浓厚兴趣,逐渐懂得不少非遗文化、民俗文化知识,便积极投身其中,总是利用闲余时间走街串巷,深入偏远的山村,寻访那些散落民间的民俗记忆,让它们找到“回家”之路。

  有时,为了得到一个民间故事,而讲述者又不愿意讲,宗海丽不得不多次去,用诚心打动他们。有时,为了让他们给自己讲述,她还要帮助讲述者干些农活。1987年,宗海丽偶然听说万福镇有个叫哈洪泉的人,知道万福庄的来历,于是她翻山越岭来到哈洪泉的家求他给讲故事,但是哈洪泉说“现在都什么年代了,时间就是金钱,都在那干活,谁有工夫给你讲这个”。宗海丽赶忙说“别的啊,我就喜欢听故事,这样,我给你干农活,你给我讲故事呗,这样农活也干了,故事我不也得到了吗!”,说罢,拿起铁锹就帮着哈洪泉铲地,之后又忙着把磨出的米一份份的倒进米缸里,听到兴头上,生怕哈洪泉不给讲了,还自掏腰包去买了挂面给他家做饭。哈洪泉被宗海丽求“故事”若渴的诚心打动了,不仅给她讲述了万福庄来历的故事,还无意中唱出了宗海丽正在苦苦寻找的小曲《盖县解放》。“一九四七年哪,四月十八那一天,我军一枪未打就进盖县。登上了双顶山了,要说八路军哪,打仗真勇敢,我军一枪也未放,活捉了一个班。男有男特务,女有女汉奸,一见我军未追赶,吓得打颤。同志们哪,原谅这一番,从今以后再不干,回家种庄田……”

  宗海丽的家是由废弃的校舍改建的,普通的农家院种着玉米和各种蔬菜,屋里却没有几样像样的家电和家具,因为宗海丽将很多积蓄都用在了整理资料上。早上四点起床去80里外卖菜,五点来钟再回来准备上班。晚上七八点还要去收野菜,回来继续写书和整理材料。而1994年的那场火灾意外,差点让宗海丽变得一蹶不振。“发水引发电线短路起火,烧毁的不光是我两柜子藏书,还有辛苦整理的故事集。”让宗海丽最为痛心的是,“大部分故事我都找到了当时的讲述人,但有的讲述人已经去世了,也带走了只有他们知道的故事。”又经过了20年的努力,宗海丽搜集整理的民间故事已经达到300多个,而歌谣和谚语也有300多个,文字材料达40多万字,让她的民间故事宝库再次丰富起来。

  坚守执著30年,做民间文化的守望者,将文化的种子播撒在青少年的内心深处——宗海丽说,民俗文化大部分藏在民间,隐身于人们生活的角落里。搞民俗文化离不开乡间调查,几十年来,她究竟做了多少次民间调查,已经无法统计,家中那一摞厚厚的笔记见证了走过的历程。

  宗海丽利用她当学校老师的方便,在讲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向孩子们讲述当地的民俗故事,将文化的种子播撒在青少年的内心深处,让民俗文化在孩子们身上薪火相传。

  传承文脉方久远

  宗海丽的家乡什字街镇邢家沟村,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地方,秀美的山川,纯朴的风土民情。多年来从民俗文化,民间故事的保护整理、研究和传承工作,让宗海丽感触颇深,她说:“民间文化是一切文化的源头和母体,我们要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民族文化的魅力和民间艺术的价值,带动广大群众更好地去抢救它们、保护它们。”谈起搜集整理民间故事的初衷,她述说着自己的想法,“抢救和整理民间民俗文化刻不容缓。”

  令她欣慰的是,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认可,并有意识地传承身边的民俗。“民俗文化是一个城市的记忆,铭刻着城市的历史。传播盖州民俗文化不是一个人的事,每人都做一点点,我们的传统文化就能代代相传。”宗海丽如是说。

  在历时30多年的岁月里,宗海丽广征博采,积极搜集故事、传说、歌谣、谚语的线索,并将聆听到的故事等内容一笔一笔的记录下来,然后再一一整理编撰,形成一个个故事、一首首歌谣、一段段谚语。《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被称为“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它既是“世纪经典”和“文化长城”,又是一项国家“七五”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搜集编纂历史20多年,包括省卷本90卷、县卷本4000多卷。

  宗海丽自担任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后,在她的组织与推动下,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队伍,日益壮大;相继开展文化交流及采风活动,深入基层一线,为推动盖州民间文艺事业的蓬勃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民俗文化就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记忆,民俗文化的消亡也就意味着这种记忆的消失。”宗海丽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一个不知道自己从何处来的民族,就不会明白往哪里去的道理;一个不知道自己的根在何处的民族,就会像浮萍一样随波逐流!行走在乡间,宗海丽一直在民间找寻着文学的根和民族的魂……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如今,重任在肩的宗海丽正抖擞精神,慷慨豪迈地奋进在传承、弘扬民俗文化的康庄大道上。

  与她在一起聊天的时候,只要和她一谈起民俗文化的话题,她似乎一下子就年轻了许多,谈锋很健,问答敏捷,给人的印象是生命不息、耕耘不止的形象。正因为如此,数十年来,宗海丽作为一个风土民情的守望者,其中的甘苦可想而知。她的求索,她的愿望,她的期盼,她的坚守,令人钦佩,令人赞叹不已。

  坚持不是心血来潮,是一朝一夕的日积月累。为了民间文化发现与传承的探索,宗海丽坚持奋斗了30年,这也是她难忘的30年,自豪的30年。

  (载于2019年3月《营口日报》盖州市版副刊)略改。同时,发布于《新华网》、《今日头条》、《腾讯网》、《网易新闻》等。

       文中视频来源于网络,仅为分享交流,不作为商业用途,侵权联系删除。

  作者简介:于学忠,民俗文化守望者。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营口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部分作品发表于《青年诗人》、《深圳青年》、《故事世界》、《当代工人》、《读者导报》、《人生导报》、《诗友》、《鸭绿江文学》、《营口开发区报》、《营口日报》、《辽宁日报》、《中华儿女》、《人民公仆》、《赤子》、《辽河文学》、《农民日报》等全国多家文学刊物、杂志﹑网站。其作品,多次获奖并结集入作。现已结集报告文学集《凝聚的力量》、《山高人为峰》、《岁月深处是芳华》三部。个人辞条,被收入《中国当代青年诗人辞典》、《中国现代诗发展与研究》﹙九四年卷﹚、《二十一世纪人才库》、《光辉岁月"中华儿女荣誉档案"》等辞书。

01

配乐散文《古城夜色》文\于学忠 ‖ 诵读\ 怡声

02

梅花香自苦寒来——记盖州市青年艺术家张镇恒

滋润诗根长爱土 文采斐然笔生花

——记农民诗人吕庆荣行走在大山深处的吟唱者

正在浏览此文章  

感谢您抽出 

 

·

 

来阅读此文

(0)

相关推荐

  • 民俗学:从多子的石榴说起(2)

    公元6世纪,北魏散文家杨衒之在他的名著<洛阳伽蓝记>中,记了一首当时的洛阳短谣:"白马甜榴,一实直牛."白马是洛阳白马寺.北魏盛时,京城各佛寺遍种奇花异果,以白马寺塔前 ...

  • 典藏|2020年民俗学、民间文学新书盘点

    学习人 君君,2020年出了哪些新书?可以推荐一下吗? 好的,民俗君这就为你打包2020新书! 民俗君 2020年已经过去半月有余,回望这一年,不知您阅读了多少书呢?小编整理了2020年出版的89本民 ...

  • 掌阅盖州观天下|弈丰天沐泉天下

    奕丰天沐泉天下 文/于学忠(辽宁盖州) 忙碌的工作占据了大部分的时间,拥有休闲时光也是不可缺少的,暂时远离城市的喧嚣,沉浸在山清水秀的大自然之中.离开盖州市区只需半个小时,这里既有宁静悠闲的田园风光, ...

  • 掌阅盖州观天下|灵山掠影

    灵山掠影 文/于学忠(辽宁盖州) 乡村公路在大山里蜿蜒,拐过盖州市杨运镇杨运村,我们舍车漫步,在满目绿茵中穿行,沿途但见泉水淙淙,声脆悦耳.青山之间云雾缭绕,山水动静相宜,别有一番意境,我们便来到来到 ...

  • 掌阅盖州观天下|《芙蓉山色美》文/于学忠(辽宁盖州)

        芙蓉山色美 文/于学忠(辽宁盖州) 春风拂柳,细雨润芳.雨后的清晨,我们出市郊,南行上双台温泉小镇的复兴村,走进回归田园,洗去风尘的地方,便有了这次周末探幽之旅. 万亩花卉俏迎春,郁香四溢醉游 ...

  • 掌阅盖州观天下|异地同名“盖州”渊源深厚

    异地同名渊源深厚 文/于学忠(辽宁盖州) 古诗文中"同名异地"之名山胜水数不胜数.在古典文学中,我们会常常见到通名或专名甚至整个地名均一样的类似的地名群.以"东" ...

  • 掌阅盖州观天下|贾化真:热爱生活的光影瞬间

    文/于学忠(辽宁盖州) 他,追逐光和影,善于发现生活之美,用一张张照片记录美好瞬间. 贾化真脸上总是挂着纯净的笑容.作为一名成功的摄影家,无论经历怎样的风霜雨雪,怎样的功成名就,他的内心都像平静的湖面 ...

  • 掌阅盖州观天下|千载诗书城

    千载诗书城 文/于学忠(辽宁盖州) 人以文名,城以人兴.盖州,自古以来儒学昌盛,蔚然成风:自金.明时始,盖州进士.举人.生员.贡士等层出不穷.明清以来,许多名家大儒纷纷在此聚徒讲学,书院.学堂盛行一时 ...

  • 掌阅盖州观天下|《拜谒盖州古城墙》

    拜谒盖州古城墙 文/于学忠(辽宁盖州) 倾听一座城深沉的历史呼吸,探寻一座城曾经的烽火往事,最好的方式莫过于走近那些留存至今的历史陈迹. 一座城池的故事,自然要从城墙讲起.盖州古城城墙距今已有600多 ...

  • 掌阅盖州观天下|蒋荫棠故居寻访记

    蒋荫棠故居寻访记 文/于学忠(辽宁盖州) 从小我们就在教课书上读到过苏武牧羊的故事,课文中提到苏武在北方极寒之地牧羊,为大汉守节长达十九年,其精神可歌可泣,世人传诵至今. <苏武牧羊>是清 ...

  • 掌阅盖州观天下|《往事如云烟》

    往事如云烟 文/于学忠(辽宁盖州) 盖州是我特别喜欢的文化古城,许多年来我始终关注和研究它. 这里依山傍海,以青山为面纱,以流水为裙摆,说来即能想到,在天辽地宁之域,安静地停留了千年的盖州古城. 盖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