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这些米芾字法的变化和处理方法,才了解书法的七十二变
本文为小月河书社成员——徐浩人学习笔记,本人协助梳理完成本稿。
序言
米芾(1051年-1107年),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
祖居太原,后迁湖北襄阳。
时人号海岳外史,又号鬻熊后人、火正后人。
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
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
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
米芾书画自成一家,枯木竹石,山水画独具风格特点。在书法也颇有造诣,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
主要作品有《多景楼诗》《虹县诗》《研山铭》》《拜中岳命帖》等。
米芾所书《蜀素帖》,亦称《拟古诗帖》,被后人誉为中华第一美帖。
米字中的“奇”是最多的,何为“奇”?即出乎意料的处理,独具匠心的安排。
下面,以米芾《面谕帖》为例深入分析其在用笔、结字、章法上的处理方法,体会米字千变万化的书写规律。
第一部分,线之变
1.轻重之变。字中线条有粗有细,强化线条的重量对比。
2.长短之变。把长线变短线,或者增大长短线的对比度。
3.曲直之变。直线变曲线,转折变弧线,或者直线变S形曲线。
4.方圆之变。转折处的方变成了弧线的圆。
5.方向之变。竖线变成斜线,或者竖线变成S形曲线。
6.收放之变。变长的线条即为放,变短的线条即为收,以此加强收放关系的对比度。
7.疏密之变。疏密也叫松紧,指字内的空间,字内线条距离远,形成空白,即为疏,字内线条距离近,形成块与面,即为密。疏密产生字眼,显得醒透。
8.错落之变。在左右结构或上下结构的字中,各部件的重心错位,不在一条水平线,或不在一条中轴线上,产生参差错落之美。
9.宽窄之变。左宽右窄,左窄右宽;亦可上宽下窄,上窄下宽,其根本是在做体势变化。
10.穿插之变。字中的构件因挪位变形而挤占了其他构件,导致其他构件不得不随之让位变形。这需要结构上的巧思与安排。
第二部分 体势之变
11.突出横势。横写长,竖写短,或者减小笔画之间的纵向距离,使字变得扁而宽。
12.突出纵势。横写短,竖写长,或者增加笔画之间的纵向距离,使字变得长而瘦。
第三部分 章法之变
13.大小之变。一行之中,或相临行之间的字,有大有小,有轻有重,增加节奏感和韵律感。
14.宽窄之变。相临的上下两字,有宽有窄,有横有纵,增加对比变化。
15.远近之变。一行之中,字与字的上下距离有远有近,增加节奏感。
16.中轴线之变。行与行的中轴线并不是垂直和平行的,而是偶有倾斜,在章法上显得活泼灵动,这种处理也使整幅作品产生摇曳多姿的动感。
节临作品
创作作品
徐浩人于省墨斋灯下
2020年1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