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新市古镇的“井”吗?


请点击以上“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你了解新市古镇的“井”吗?

作者:张明儿


编者的话

新市的“九井说”,它与“三潭”“十八块”构成新市最大的道家文化遗产。


新市古镇四面环水,它的历史就是一部关于水的历史。迄今为止流传的重要故事与传说,都与水有关,例如朱泗和永灵庙,是关于先古英雄治水的故事;新市的名字,是关于外地人因水灾而迁入的故事;“仙潭”由来,是关于一位道士陆修静在新市河边筑屋读书的故事……除外,新市的先人们还化了大量精力挖了许多井,进一步丰富水,表现出水的神秘内容,真是醉了。

水,构成了新市古镇鸿著巨篇的历史文化。你了解新市古镇的“井”吗?这个内容很渊博,如果让郁震宏老师来写,可以写出关于新市古井渊源通考的一本专著出来,范厂长必然会放弃围巾,转而经营这本专著的发行,大赚人民币,再筑多幢B9大楼,真是嗨人。如果让朱建明老师来考古,则德清文化史上会增添一笔浓彩,出版大开本彩页考古的大陆畅销书《新市古井品鉴》,让更多的人知道,德清不仅仅是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更是有瓷有井的地方,必会引发旅游大潮,盖天而来,古井三产服务的旗下,才俊云集。

井是一种能够改善生活质量的智慧工具。新市的井历史,应该与这里居住的朱姓、姚姓与沈姓等上古大族有关。据《周书》载:“黄帝作井”,传说中的炎帝神农,善于谷物播种,善农耕,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他用井的方式来帮助人类饮用与灌溉,把人类带进了文明社会。姚姓源于舜帝姚重华,沈姓为上古国名,为夏禹子孙的封国,姚沈两家对“打井”技术的掌握可算是内行。所以,新市究竟什么时期开始出现“井”,虽无资料查考,但根据这里的大族久居,井文化历史也不会短于《仙潭志》所载的新市发展史了,起码在一千七百年以前已经开始有“井”的形式了。

新市挖井,为何比周边其它古镇更多,这里有深层的历史发展原因。个人认为,朱泗治水成功,使人居集聚力超越了周邻,迎来了天下名士,像陆修静一些高人,有智慧的人集居于一起,特别是本地宗教的发展,井文化的推进成了势所必然。听前辈们说,新市寺庙特别多,基本上是每个道观、寺庙都有水井开凿。“井”不仅仅是取水方便,可以用于救火消防。更有用的是,可以用来保鲜水果、蔬菜,以及多余的饭菜,用吊篮放在井里,保鲜程度不亚于现在的冰箱。

新市的“九井说”,是一笔道教文化遗产。道家认为,天上星辰无数,而北斗则为星辰之主,众星朝供,是天空的中央之首。北斗七星,加上它光暗的权柄部位两星——“左辅”“右弼”,则为九星。古人通过斗柄所指的方向,判断四季。道家则利用北斗,观察其运行,总结星象变化与人间祸福的关系。道家根据新市古镇地形和水井的布局,利用星象学,串联成“北斗”象形的“九井”,规划出新市是一块神土的蓝图

明朝正德《仙潭志》载:

九井:东岳行宫前宫内、康王祠前、觉海寺前、永灵东庙前、后弄中、通仙桥下、步云桥下、熙春桥下、透仙桥下。各有古井一。旧咏有“九井寒泉”者谓此。其民居所有不为通衢,众汲者不与焉。

陆修静是江南“上清派”代表,主张以“北斗”为神,所以,“仙潭九井说”应该是陆修静理论的实践。根据“九井”形成判别,最早开始于宋、元两代,这应该是陆修静的道家后代,通过“九井”提升新市道家神土的高度,他们努力让新市古镇,成为方圆百里德高望重的道教文化中心和高地,受到天下信徒们的追捧与敬仰。所以,新市对周边的影响地位,在民间有如此崇高与深远,也不排除道家文化的影响,新市“九井”,一直成为新市民间传说中的标志性历史文化,让这一井文化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新市“井潭弄”,以井命名。原来称“邵家弄”,后在明末清初改名为俗名——井潭弄。旧志《仙潭文献》卷上“地理志”“街巷”篇中载:

邵家弄,前通大街,后达后弄,有古井。又名“井潭弄”。

弄以井名,是很罕见的。这条弄迄今应该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目前尚存在该井的遗址。这一弄名中的“潭”不知出于何意、至今悬而未解。期待政府文物保护部门对此井进行保护性修复,让新市后代能够目睹“九井”遗迹,以彰显新市古镇的历史文化

新市古镇也是存在大量咏井诗的地方,史志之中的咏井诗形式多样,极大丰富了中华民族关于井的专题抒情,也表现了新市古镇历史文化深厚博大的智慧内容,例举如下:

1  、胡藻(明朝进士胡瑄之子,新市人)

陌阳依依九井连,旬凭泉脉济炊烟。

携壶未亚江心木,窥管俄惊地下天。

傍橘久知能愈疾,浴丹端可望延年。

回思一勺苏枯鲋,惭愧清冷遍大千。

2  、童逸(明朝正德进士,新市人)

千家聚成市,九井旧坛名。灵源有自来,彻底冰玉清。

诗脾晓应沁,醉齿午亦惊。瓦器集里门,辘轳不住鸣。

银床木花湿,深巷凉月明。羁人立梧影,索索闻秋声。

3、陈霆(明朝弘治进士,新市人)

词三首

(1)、画堂春

井梧翻叶响秋声。
玉阶风露凄清。
阴虫无数草间鸣。
泣尽残更。
红泪暗流宝蜡,碧峰冷浸银屏。
梦回帘外月华明。
无限伤情。

(2)、如梦令

风入井桐声碎。
惊起客窗秋思。
天阔雁来迟,望断锦机红字。
归去。
归去。
人在画楼独倚。

诗一首

鲜痕交砌水花凝,海底灵泉各窍生。

酿酒煮茶功却异,分江贮月派同清。

炊烟出户催朝汲,轳辘鸣秋杂市声。

醉后不禁诗吻渴,一飘争顾齿牙惊。

4、吴绳基(清朝书画家)

曾闻九井与三潭,聚水能供万室探。

既济不如防未济,莫求掘地得分甘。

5、朱文正(朱元璋的亲侄儿,全军大都督)

地脉瓜分井却睽,千家饮汲已多年。

冷涵月色有盈晦,名著图经无变迁。

水自源头来渺渺,脉通海眼净涓涓。

酒边昏渴无聊赖,一勺清冷思湛然。

6、沈世纶(清朝新市人)

一泓清可坐观天,余井无从再拜泉。

试指三潭十八块,到今何处迹依然。

7、沈鸿谟(清朝诗人)

月色何皎洁,秋影侵寒潭。

野老时相语,仙人此驻骖。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或长按二维码,关注更多精彩

   文学让人懂得高贵,心飞辽阔。

诗歌 、美文、民俗、儿歌。

博客:新浪(七十二座桥)

http://blog.sina.com.cn/byjn

博客:新浪(浙江儿歌原创)

http://blog.sina.com.cn/u/2298091104

我煮时光之茶等你,你携来红尘之酒!

(0)

相关推荐

  • 距杭州40分钟,浙江这个被忽略的1200年古镇,比网红乌镇更好玩

    说到中国的古镇,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江南地区的乌镇或者西塘等网红的古镇.不过如今的旅行者更热衷于去一些小众的古镇游玩,毕竟这样才可以体验原生态的景致. 那么中国还有哪些小众的古镇呢?比如毗邻乌镇不远 ...

  • 古镇寻古

    古镇寻古 □陈静       淮安区有个千年古镇河下,淮阴区有个千年古镇渔沟.河下古镇,幽幽石板路,足痕辙印,凹凸溜光,两侧房舍,青砖灰瓦,户牖斑驳,古朴沧桑,保持了历史原貌,闻名遐迩,中外游客络绎不 ...

  • 古镇古井井栏被盗,井水至今用了一百多年

    9月12日,安徽巢湖柘皋古镇西街,一口百年古井的井栏被偷了.在柘皋西街住了80年的丁炳堃老人说,这口丢失井栏的古井可能有150年历史,解放前那里曾是染坊,至今周围居民仍在使用. 程先贵是第一个发现井栏 ...

  • 揭开新市古镇“三潭”、“九井”的神秘面纱

    请点击以上"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揭开新市古镇"三潭"."九井"的神秘面纱 作者:张明儿 新市古镇被称为江南道教文化的高地,所以,历 ...

  • 浙江新市古镇行

    曾经看过一次别人拍的新市的照片,觉得新市古镇安静又悠闲.于是自己也携友一行,去了才知道,原来看到的照片是大清早拍摄的,而我们是中午到的,街上已是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了. 新市总体给人的感觉比较破旧,而且 ...

  • 上海闸北堂秦牧师,来新市古镇探寻名牧遗迹

    请点击"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 千年古镇新市,历史悠久自不待言.它的深厚基督教历史文化神奇,更是令人叫绝.近日上海闸北堂秦牧师,带着敬仰之心,专程来新市古镇探寻名牧古迹. ...

  • 1200年历史的新市古镇,低调不失韵味,却是旅游的好去处

    现在节假日旅游的时候大家都会遇到一些尴尬,往往发现自己选择了一个目的地,到了以后是人山人海,感觉真的很拥挤,其实这样并不好.就好像乌镇一样,确实很不错,但是人太多,反而德清新市古镇就不一样,和乌镇一样 ...

  • 7月18日【清凉新安江】 ​建德下涯迷雾、浦江通济湖、新市古镇、江南第一家、古法挂面3日摄影采风

    新安江的江雾奇特,变化多 一丝丝.一条条飘来飘去奇形怪状 当雾弥漫了整个江面 突然就有了一层薄薄的白纱 这层白纱慢慢的升腾,慢慢的扩展 逐渐向岸边靠拢 原先清晰可见的对岸的群山 慢慢的隐秘在白纱之中 ...

  • ​新市古镇:收藏了“绛阁乌镇本”书法名帖雕版

    请点击以上"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本文图片部分来自网络) --新市古镇历代书画美谈(二) 题记: 新市是浙北古镇的历史文化重镇,它的丰厚古代史更是令人刮目相看.缘于它的历 ...

  • 新市古镇史略

    请点击以上"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本文图片部分来自网络) 新市历史文化,可用以下十大内容来大致概括,简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1.一位英雄. 西晋时期治水英雄朱泗,后 ...

  • 新市古镇“烧香市”:真正的浙北水乡民俗奇观

    请点击以上"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烧香市"是江南特有的一种集市文化现象,非常普遍.网上有称,江南三大"烧香市":杭州昭庆寺.苏州寒 ...

  • 新市古镇:我的“寺前弄2号”生活(4)

    请点击以上"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以下部分照片来自网络) 我印象中的"寺前弄2号"童年生活,贫困是它的全部主题.那个时代,底层平民的贫富之差,也并不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