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不见了,朝贺巷!

颇有来头的巷名

朝贺巷是位于东大街端履门十字东南的一条东西向小巷,西边依临端履门,东边没有出口,是个半截巷子。上世纪50年代初,我小时候曾在那里居住过四五年。
端履门、朝贺巷最早源于明朝。朱元璋的二儿子朱樉(shuǎng)敕封秦王,于是仿照南京皇城和宫城建造了西安城内的城中城——秦王府城。秦王府城有内外两重城墙,外墙土质,叫作萧墙,内墙砖墙,称为宫墙。护城河从内、外墙之间流过。城开四门,按照朱元璋的统一规定以“仁、义、礼、智”命名:东曰体仁、西曰遵义、南曰端礼、北曰广智。端礼门就是秦王府城宫墙上的南大门,其外侧,也就是从端礼门再向南,便是秦王府萧墙上的正南门灵星门。明秦王府城呈东西窄,南北长,且南面稍向外凸出的倒“凸”字形,而这个向南凸出的部分,就是内、外城墙南段的两扇大门——端礼门和灵星门。当年端礼门作为明秦王府的正门,漂亮而气派。史料记载,端礼门上刷红漆,门板上是镏金的铜钉,门上的城楼“覆以青色琉璃瓦,饰以青绿点金,廊房饰以青黛。”端礼门外有壕沟、桥梁,门内为秦王府城宫殿区的前广场,其北端还有一座飞檐反宇、施青绿点金彩绘的三间三顶牌坊。坊前左右雄踞着一对铜狮(后移往城隍庙前,今在碑林博物馆)。其旧址大概在今西安新城广场南残存城墙偏南处,即南新街上。

(图截自《西安城区变迁地图集》,图中端履门为端礼门之误)

到了清朝,则在秦王府的基础上在东北区建成了满城。始建时,满城共开有5个城门,满城东以西安大城的长乐门为东门,西南角以钟楼为门,西城墙上的两座门和南城墙上的一座门是新建的,但却把明秦王府城城门的名称保留了下来。乾隆年间的地方志记载,当时满城的南门依然命名为“端礼门”,但其具体位置与明秦王府城的端礼门相比,向南移了一段距离。在原明代端礼门和灵星门以南,大致在今端履门大街的北口。但是到清代中后期,地方志里却都写作了“端履门”。关于“端礼门”为何改成了“端履门”尚无可靠史料记载。《尔雅·释言》履,礼也。注:礼可以履行也。《释名》履饰足以为礼也。因此,“履”引申义与“礼”相通,且古读音相同,因此有可能是清代为了既保持原义又不愿原封不动沿用前朝而着意改动的。也有人认为可能是转音误读;或根据民间流传的整冠端履而为。这样端履门外正对的南北向街道,便顺理成章地称为端履门大街。

辛亥革命后拆掉了满城的西城墙及南城墙,南城墙的大门端履门也不复存在了。但端履门街名保留了下来,过去也有人可能嫌“履”字难认难写,就俗写成了“端里门”。端履门在“文革”时曾与南新街、柏树林一并易名为永红路,而朝贺巷的名称却始终未变。只是民国早期曾与西安日报社(现陕西日报社)相通。《明清西安词典》:朝贺巷位于明秦王府城萧墙灵星门外东侧,因官员常在此等候进谒朝贺而得名。《西安地名志》:位于东大街以南,西起端履门,东不通。相传,明代因地处秦王府南门端礼门外,官员们进谒秦王时,在此整理衣装,准备进见,得名朝贺巷。

“朝贺”一词意为朝觐庆贺,按理是用于进见皇帝的,但史上也有对先称王后称帝者使用。“秦王”仅为皇帝朱元璋敕封的藩王,进见时用“朝贺”是否会有僭越之嫌?而且史料中的明朝地图也未见朝贺巷之名,因此可能是清朝基于距明秦王府较近而取名的。民间流传一种说法,朝贺巷实为朝货巷(西安方言中“贺”“货”同音),因该地存放朝廷货物而得名,也可备一说。

闹中取静

尽管东大街端履门十字是交通要道,而且是个比较繁华的街区,但朝贺巷却是一个闹中取静的地方。

我依稀记得巷子里临巷口靠南,有几家门前有雕刻的石墩,显得挺气派,但几乎整天大门紧闭,据说都是有钱人家。巷子向里靠后住的大多是平民百姓,巷子东头有一座小庙,庙前有个台子,好像可以举行表演活动,但在我印象里却从来没有看到过什么演出,平日巷子里很清静。因为我当时在吉贤巷小学上学,在东大街之北,属新城区。而朝贺巷在东大街之南属碑林区,因不在一个学区,巷子里也没有我的同学。

我家住在近巷口北边的一个院子里,现在只记得进门靠西有排平房,由房东和我们家住着。东北角有个土墙围的露天旱厕,墙上长一排不知名的植物,秋冬还结小红豆。北边则是一排简易的树枝栅栏,从位置看应该紧邻老孙家泡馍馆。印象很深的是,栅栏那边经常有一个戴白帽、围着围裙的中年人,整天在那里切白菜。好像是一个硕大的盆上架着板,他用一把一尺多长,三四寸宽的大刀,游动着胳膊切,随着有规律的嚓嚓声,白菜被切成非常均匀的细屑。他日复一日地像机器一样地运转,好像从来不知疲倦。我母亲告诉我他是在给白云章饺子馆切菜,用于做饺子馅。至今想起来,在空旷静寂的院落里那机械有力地切菜动作还会浮现在眼前,那单调而规律的嚓~嚓~声似乎还在耳旁。

房东是个卖辣子蒜羊血的夫妇,年纪约五十多岁,有一个比我大几岁的儿子,但却经常见不着,也不知在哪儿上学。他们平时白天在家准备材料,每天傍晚老头才用一根两头翘起的扁担挑起担子出门,一头是上面坐口锅的小火炉,一头是装食材、碗具等的木箱子。挑起挺沉的担子上下颠悠着,一步一步走到巷口的临街处摆摊。电视剧《装台》中有一段,张嘉益给宋丹丹介绍陕西的各种特色小吃,其中饶有兴趣地说起辣子蒜羊血,还提到有个在大差市口叫卖的小贩,并挺像样地模仿起了吆喝声:辣子蒜~羊血!也许他提到的那个小贩就是我的房东。老头挺和善,平时爱喝酒,有时也会喝醉。记得有一次晚上喝醉了,直叫我的名字,让我去给他买酒。当时我已经躺下睡了,无奈他不停地叫,他老伴也只好招呼我过去,他躺在床上,见我来了就从身上掏出一把钱塞到我手里,直嚷着让我去给他买酒。我没办法只好到家里给我母亲说,母亲看到我手里的钱急忙说,你伯伯挣钱不容易,赶快过去给你妈妈(西安方言称呼伯母、大妈,声调为二声mámá;叫自己母亲时则为一声mā)。

巷子里虽多是平民百姓的孩子,但他们不乏聪明智慧。记得有几个比我大几岁的伙伴,曾邀我去看他们表演幻灯。幻灯机是自己做的,一个木匣子,后面装有电池、灯泡,中间可以插换绘图的毛玻璃片,上面是自己画的三国人物故事等,影像射在白墙上像放幻灯片。记得有一次看到举行庙会,一大队人打着各种旗,拍镲敲锣,由南向北走在端履门街上,两边围满观众,很是壮观,我觉得就有朝贺巷的年轻人参与其中。据说在20世纪初期,西安地区古铜器社有数十个,其中就有端履门朝贺巷乐社。现在西安还有不少古乐社在活动,我想其中一定活跃着原来住在朝贺巷的人。

美食连连
东大街因为地理位置关系,在明朝时紧临秦王府,清朝时挨着满城,辛亥革命后又一直与设在新城广场位置的军政机关不远,因此很长时期曾是西安最繁华热闹的大街,甚至还曾被称为“西北金街”。这一带除商店、剧院、旅馆之外,颇有名气的饭店餐馆也很多。十字口东南角是有名的老孙家泡馍馆,再往东有白云章饺子馆及以一分利和半分利为名的饭馆(依稀记得其中有一家是泡馍馆)等,再向东则是赫赫有名的西安饭庄。十字西南角西边有以涮锅和烤羊腿闻名的清雅斋、以元宵和蜂蜜凉糕等著名的新中华甜食店及以糖果糕点为主的天生园食品店,再向西近钟楼处有大华饭店,马路对面则有五一饭店。

(旧时的老孙家泡馍馆)

而我小时熟悉的,却是在十字东南至朝贺巷一段街面,早、晚才经营的各色饮食摊点,经营者多为朝贺巷及端履门附近的住户。一般早上有蒸红苕(西安人对红薯的叫法)、甑糕、荷包蛋、茶鸡蛋、稀饭、肉夹馍,等等。晚上则有旗花面、馄饨、辣子蒜羊血、粉蒸肉、醪糟鸡蛋、元宵,等等。每个摊前放着简易的桌凳,还都亮起一盏灯(大多是乙炔气灯,当时叫电石灯),一到晚上从朝贺巷向北到十字路口,灯火通明、人来人往,很是热闹。

有几种小吃的做法给我的印象很深。一个是在老孙家南边的腊汁肉店,他家腊汁肉的做法很独特:每天下午把煮好的猪肉盘成圈状摆在篦子上,下面点燃松木锯末熏炙,松脂味加上肉香味随着袅袅的炊烟飘向四方,一直要熏一下午。加工好的肉呈鲜亮的棕红色,色香味俱全,很是诱人。还有一家专做荷包蛋的,炉上支着一个平底锅,水开后把鸡蛋轻轻地打入,细心地适时用平铲拨动、翻起,随时撇去浮沫,做好的荷包蛋,蛋白外形圆齐、蛋黄居中,好看而且嫩软合适。站在旁边看,简直是在欣赏一种高超的技艺表演。还有一家卖红苕的,炉子上放一口大锅,锅沿有编织的草盘样护边,锅里摆满了蒸好的红苕。露出的半边可以看到红苕一个个整齐地码着,个头一致,颜色匀称,表面绝无脱皮或裂缝,简直像工艺品一样。在我印象中,那些做小吃生意的人都很认真用心,做出的东西不仅味美而且色相好,看着干净整齐,吆喝声也很入耳,对买主很是热情和气。

现在这些都不见踪影了,连老孙家也在原地重建后又迁到东门外了。十字西北角的五一剧团处改建成商贸大厦,一层迁入“春发生葫芦头”饭店,前些天路过时竟是门可罗雀。欣慰的是每年正月十五前后,在原新中华甜食店位置以及西安饭庄等处,现在还有临时摊点卖新中华元宵,这还能勾起人们一点心中往日的记忆。

文化氛围浓浓

早期的端履门十字还有浓厚的文化氛围。

朝贺巷对面有民主剧院,是1952年由张凤翙(huì)、窦荫三等辛亥革命先驱发起,在西北局统战部资助下,在原“国泰剧院”旧址上建造,于1955年9月落成。当地的剧团以及很多国家级文艺团体如中国京剧团、中国杂技团、中国评剧团等都在这里演出过,其中还不乏一些像尚小云、常香玉等明星大腕。我还记得有一年在民主剧院看西安音乐学院的毕业汇报演出,有一个节目是笛子二胡合奏,男的吹笛,女的拉二胡。奏什么曲子忘了,但记得二人合作得很好,感情很投入,随着乐曲的节拍摆动身子,四目相对点头晃脑,一吹一拉非常协调,把全场观众的热情都调动了起来,掌声不断,甚至有的年轻人还吹口哨、高呼叫好,这场景在当时是很难看到的。可是不久就听说这两个同学为此受到了处分,可能是在那个革命化年代,因为演奏忘情而被认为台风有问题影响不好吧。

(原民主剧院    陶浒 绘)

十字的西北角是五一剧团,市秦腔一、二、三团轮番在这里演出。剧团门口常挂有几块预告演出内容的水牌,红底白字醒目地显示着戏目名称及主角姓名。远远就能看到诸如火焰驹、铡美案、赵氏孤儿、三滴血、黑叮本等等。我记得小时上学早上路过剧团门口,总要驻足端详一下,看看内容,欣赏那遒劲有力、洒脱自如的书法。五一剧团一般每天傍晚,特別是周末,门口有等着看戏的、钓票的、卖瓜子糖果的,总是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开戏以后才清静一会儿,可是到十一点左右戏快演完时人又多起来了,这些人都是等着看“巴巴戏”的。所谓“巴巴戏”是剧院在演出结束前十分钟左右,门口不再检票,允许大家随便进去观看。我想这可能是为了在剧目将结尾进入高潮时提高人气增加气氛而为,另外也有广告宣传的作用,对于买不上票、更多的是买不起票的戏迷也是一种同情和鼓励吧。当时因家境贫困,我和弟弟妹妹在暑假时会在东大街摆茶水摊,晚上就挪到五一剧团门口,一直等到戏散人静才收拾回家。有时会等半晚上也没卖一分钱,很是沮丧。那时一杯茶一分钱,挣一分钱可以买两小块糖或者一绺线、几根针,打醋还能吃几天。之后,有首儿童歌曲叫《一分钱》,歌词中的“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可谓家喻户晓。再后来及至一分钱掉在地上人都懒得捡了,歌曲也不再有人唱了。

(五一剧团的秦腔表演)

五一剧团西边一点儿是西北电影院,我上学时学校还在那里给我们包电影看。晚上或逢周末,门前也经常是人头攒动乌鸦鸦一片,堵得人行道上路都走不通。我记得在那里曾看过《夜半歌声》,主角那被硫酸腐蚀的脸,吓得我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敢走夜路。

十字的西南角有新华书店少儿门市部,相当长一个时期是全市唯一的儿童书店,虽然门面不大,但却人气旺盛,特别是到“六一”儿童节、春节等节假日时,总是人满为患。后来,儿童书店东边开了家工艺美术商店,还红火了一阵。马路对面则是美术图画门市部,专门经营各种画册、年画、图片等,也很吸引人,特别是元旦春节买年画时,人多得挤不进去,交钱的队伍都排到了门外。西邻是外文书店,那里经常比较清静,我是上大学以后才有兴趣进去看看的。当时,市里最大的新华书店位于钟楼的东北角毗临邮电大楼处。另外,东大街还有几个颇具规模的文具店、体育照相器材商店等,都距端履门不远。有个文物商店则稍靠西一些,距钟楼更近点。

现在这些都消失殆尽了。五一剧团处改建成了商贸大厦。原来民主剧院拆了,旁边新建起新华书店,把钟楼书店搬过来了,还算是有了些文化气息。但遗憾的是去年年底门上贴了张搬迁公告,称在运营十二个春秋后又要回迁到钟楼书店旧址了,我前几天特意去钟楼看了一下,老店尚在提升改造之中。看来端履门十字的文化氛围也是难以寻觅了。

(钟楼新华书店尚在提升改造)

拆后的民主剧院旧址建了座商住楼,一楼临街门楣上竟标注着“端里门销售中心”,可能是为了避免雷同,这商住楼既不称“端礼门”,也不称“端履门”,而是曾经俗写的“端里门”了。

人市 鬼市

朝贺巷与端履门之间不过百米,但在这段路上过去还曾经是一个特殊的所在——人市。所谓“人市”,并非买卖人口,而是出卖劳动力,即相当于现在的劳务市场。
一般每天一大清早,就会有一群人三三两两聚集在这段路两旁的人行道上,有的直接坐在马路牙子上。他们多为城里的无业者,也有来自农村的,着装较为破旧,有的甚至还背着铺盖卷。在这里是为了能找到活儿干,挣些零工钱。他们或孑然独立,或三五成群交头接耳,但眼睛却不停地向四周看。一旦出现来找人干活的,就会像箭一样奔过去,于是就形成一个密集的人堆。等找人的选好了人,被挑上的就跟随而去,其他人则作鸟兽散,失意地回到原地再等。如此反复,直至中午。虽然人多活少,免不了争争抢抢,但绝少出现大声叫嚷、胡吵乱闹的现象。

近午时分,还会有个终曲,那就是午饭,这由就在街口的老孙家泡馍馆倾情组织。在西安,泡馍的吃家讲究九点钟左右去,买上一份泡馍,坐下一边耐心细细地掰馍,一边谝(piǎn)着闲(hán)传(陕西方言,意为说闲话、拉家常),然后是等着师傅一份一份做,端上来慢慢一口一口地品,及至吃完就快中午了。等这批客人散去,饭馆会把各桌碗里吃剩下的泡馍收到一口大铁锅里,重新再热一下后,放在店门南边一点的地方,浓郁的泡馍香味便转瞬弥散整个街面。这时,那些没找到活又饥肠辘辘的打零工者就走上前去,五分钱买上一碗蹲在路边吃,等吃完大家便各自散去等明天再来,此时街口上便一切又恢复平静。像前面提及的“巴巴戏”一样,一般把别人吃剩下的叫“巴巴饭”,常人是绝对不吃别人的巴巴饭的。其实饭馆的这种做法在当时还是挺人性化的,在接济穷人的同时又避免了浪费粮食。象征性收点钱,也是怕人一拥而上不好应付。当时的泡馍大概两三毛钱一碗,五分钱也就是弥补了饭店安排人手打饭、刷锅洗碗的工钱吧。

改革开放后,西安最早的劳务市场出现在从端履门直向南的文艺路口,这与早期端履门的人市不无关系,应该算是“人市”在新时期的一种延续吧。

(文艺路口的劳务市场)

与人市相对,西安在小东门一带还曾有鬼市,所谓“鬼市”起源于古玩及旧货交易。据说在清代,满城八旗驻防兵分屯现民乐园一带,这些八旗子弟没事常去长乐门附近交换扳指、玉佩、手把件、旧书以及其他文玩,使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旧货市场。后来,随着战乱不断、社会动荡及自然灾害、难民流动等等,旧货交易渐多。且饥寒生盗贼,他们也往往在深更半夜到小东门城墙根一带销赃。因多在夜间交易且其中不乏赃物,久而久之便被称为“鬼市”而远近闻名,并一直延续到解放后。虽然政府明令禁止过,但凌晨时分那里依然是暗流涌动,直至“文革”城墙下到处张贴了“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大字报后才停摆。到1982年改革开放,东新街东段建起综合市场,小东门里遂恢复了旧货交易,“鬼市”又重现身。1984年,城墙整修后一度在小东门外北侧环城公园内搭茅草棚办起古玩市场,同时顺城巷旧货市场也不断壮大,规模最大时北起东二路,南至城墙东南角。后来小东门建起了正规的古玩市场,那里城墙根儿一带的“鬼市”便终于寿终正寝了。

(旧时小东门附近的鬼市)

朝贺巷彻底消失了

近些年来端履门十字不断改造,现在只剩下朝贺巷所在的东南角尚未完成。记得大概十年前去过一次,巷子里面都盖起了家属楼,原来的巷子通道消失了,只剩下一个公共厕所,而且入口也被封住,另开了一个巷口,和原来的二十中家属院的夹道相通,把原来的东西向变成了南北向。而巷口平房的门牌上竟标注为“潮贺巷”,实在令人感到可悲而又可笑。

前一阵又去了一次,连巷口那点作为遗存的厕所也没了,临街正在建八九层高的东大商城。

(红色标识处为原朝贺巷位置)

源于明代,有数百年历史的朝贺巷,终于被吞没在高楼大厦之中,彻底不见了踪影。

不见了,朝贺巷!

西安市区以钟楼为中心有东西南北四条大街,街区改造从南大街开始,随后是1998年北大街改造,2001年西大街改造,2008年东大街改造。但由于种种原因,随着东大街百盛、北大街大洋百货、西大街民生百货、西大街百盛、南大街世纪金花、民生百货钟楼店、东大街群光广场、南门世纪金花等纷纷出现颓势,规划中的“西北第一商圈” 如今已辉煌不再了。在东大街改造伊始,经反复论证,为吸取西大街改造后“宽街无市”的尴尬,采取保护著名商户,以小型店面为主,大型商场作为支撑,成为继承历史特色的商业文化大街。但如今却有点不伦不类,虽然改造中的端履门十字至今尚未完全结束,但“宽街无市”已成定局。

在2005年的西安市人代会上,《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西安将启动“皇城复兴计划”,环城路以内的区域为“唐皇城”核心区。端履门、朝贺巷都是核心区内的明代遗存,朝贺巷已经消失了,到那时可能连端履门也会消失。那新城广场残存的明城墙该怎么办呢?

但那时西安也可能会重展大唐丰彩,让世人瞩目。引八方来客,似万国来朝,商贾云集,游人如织,大家恨不能一夜看尽长安花!那时我们会感叹:真是“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0)

相关推荐

  • 山西----大同古城墙

    大同古城墙位于山西大同市,城墙高大雄伟,布防严密,历史上在北部边防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一直享有"巍然重镇"."北方锁钥"之誉. 现存大同古城墙为明洪武五年(1 ...

  • 趣话潍县城春秋(上)

    友情提示:本文1253字,阅读约需5分钟 明洪武十年(1377年)改潍州为潍县,直到1983年撤销,前后存在六百多年.潍县城初建时为土城,但其建筑形制和规模,直到明代中后期才有了确切记载.明正德七年( ...

  • |趣读|再见了,吉贤巷小学

    再见了,吉贤巷小学 我是1956年从吉贤巷小学毕业的.1950年春季我入校上学,那时学校的名字叫"崇德小学",大概是源自"崇德尚贤"(源于宋代诗人王炎的< ...

  • |趣读|我曾住在红十字会巷

    红十字会巷位于西安新城区,西起炭市街,东接尚德路,是一条在东大街之北,与东大街相平行的东西向巷子,大家一般都简称为红会巷.我出生在西安的红会巷,并在那里度过了一段难忘的童年时光. 顾名思义,红十字会巷 ...

  • 轻松掌握肺段分布及重要血管 | 趣读CT

    影像学是呼吸内科的根本和出发点! 胸部CT解剖是看胸部CT的基本知识,但是有时却比看肺部病灶复杂.其实胸部CT是有规律可循的,并不需要全部死记硬背.经常有实习生.规培医生.轮科医生.进修医生问我这个问 ...

  • 趣读《红楼梦》:为何称尤氏为“独艳”

    众所周知,贾宝玉有一番著名的"女儿论":"女孩未出嫁时,是无价的宝珠:出了嫁,就失去光彩宝色,逐渐成为'死珠':再老了,就变成了鱼眼睛." 尤氏正是许多读者初读 ...

  • 苕木匠趣读甲骨文(15):三星堆太阳五星轮(下):释“星”

    第十四节 三星堆太阳五星轮:释"星"(下) 今天来透露一个远古的秘密,告诉大家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基本概念之一,阴阳五行中的"五行"是什么意思?是怎么来的? 有 ...

  • 趣读丨淦!谁能告诉我「淦」到底是啥意思!

    ▼ 附录1: 再教你几种"谐音梗": "囸"(rì) "弔"(diào) "夶"(bǐ) 骂人时你就可以这么用: &qu ...

  • |趣读|名人姓名的读音问题(8)

    名人姓名的读音问题 三.将错就错的变音  2.蓓 "蓓"读音为"bèi",字义:[蓓蕾]含苞未开的花:[黄蓓]古指一种草.<说文>无"蓓& ...

  • |趣读|名人姓名的读音问题(4)

    名人姓名的读音问题(4) 三.汉字简化产生的问题  1."適"与"适" "適"简化后变成了"适",但古时却早已有&quo ...

  • |趣读|名人姓名的读音问题(3)

    2.  盖(蓋) 据说多年前,央视赵忠祥先生采访电影演员盖克时想叫人家"gě"克,说是字典"盖"作姓只有"gě"的读音,没有"g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