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晞星教授运用半夏泻心汤治疗消化系统疑难病经验举隅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俱,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用之,宜半夏泻心汤。”
2
理论依据
食管克罗恩病、结肠息肉、溃疡性结肠炎属于消化系统疑难病,因其迁延不愈、反复发作的特点,在临床上较为难治,多表现为腹痛、腹泻、大便改变等消化道症状,由于目前尚未明确其发病机制,西医药治疗也缺乏明确有效的方药,因此,开辟中医药治疗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有其重要意义。
王晞星老师认为,脾胃病虚实寒热之证,有邪者为实,无邪者为虚。脾运化,胃受纳。脾病常虚,胃病常实。实则阳明,虚则太阴。阳明胃腑主降浊,推送糟粕下行外出,病则腑气不通,浊气不降,糟粕不行,且阳明之病,易于化热燥结,故病则多从燥化、热化,易与邪结,临床以实证、热证多见。症见身热,大汗,大渴,脉洪大,或痞满燥实等阳明腑证,以及不时卧,喘呼等。太阴脾脏主运化、升清,病则水谷精微不能化生,清阳不升,脾气易虚,且湿易伤脾,湿胜则脾阳受伤,故病多虚证、寒证。症见腹胀,腹痛,纳呆,便溏以及倦怠乏力或畏寒肢冷等。脾胃为病,虚实寒热失常,是出现关联病变的基础,故以虚实寒热并见,而脾虚寒热错杂则为痰病的主要病机。
半夏泻心汤原方寒热并用以和阴阳,辛苦合用以复升降,补泻兼施以调虚实,由半夏、干姜、炙甘草、人参、黄连、黄芩和大枣7味药物组成。半夏苦辛温燥,善散结消痞、和胃降逆止呕为君。干姜辛热,温中散寒,助半夏温胃消痞以和阴;黄连、黄芩苦寒清降,清泻里热以和阳,共为臣药。人参、大枣、甘草,健脾益气,补虚和中,防止半夏、干姜辛热伤阴,黄芩、黄连苦寒伤阳,共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兼使药。全方共奏调和寒热、辛开苦降、消痞散结之功效。
3
验案举隅
例1:患者,女,43岁,2016年7月26日初诊。患者2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反复发作口腔溃疡,2008年开始出现食管疼痛。2008年6月胃镜示:食管多发溃疡隆起性病变(克罗恩)慢性萎缩性胃炎。间断服西药治疗,但效果不佳。2016年2月内镜病理示:克罗恩食管中段黏膜慢性炎急性活动,局部鳞状上皮乳头状增生伴溃疡形成。回盲部黏膜慢性炎急性活动伴糜烂,局部肉芽组织形成,溃疡改变。每日口服泼尼松12.5mg,耐信40mg。2016年6月查血常规示:红细胞(RBC)2.71×1012/L,血红蛋白(HGB)90g/L,血小板(PLT)387×109/L,血沉(ESR)39mm/h。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4U/L,总蛋白(TP)63.8g/L,白蛋白(ALB)32.2g/L。刻下症状:食管疼痛只能进软食,1周内消瘦4kg,双下肢乏力,纳眠可,大便每日1行,质稀。舌体胖大,色红苔白腻,脉滑数。证属脾虚寒热错杂:治疗以调和寒热,辛开苦降。拟方半夏泻心汤加减,方药组成:半夏10g,黄连10g,黄芩10g,炮姜10g,太子参30g,生黄芪30g,冬凌草30g,白花蛇舌草30g,白及30g,阿胶12g,当归10g,牡丹皮30g,生地炭10g,白芍15g,蒲公英30g,瓦楞子30g,甘草6g。14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2016年8月9日二诊:体重增加3.5kg,食管疼痛好转,目前中药配合沙利度胺叶酸、维生素B12治疗,泼尼松减至5mg,口干,眠差多梦,二便调。舌苔黄,脉弦细。血常规示:RBC3.64×1012/L。肝功能:ALB36.5g/L。上方加麦冬15g,五味子10g,乌梅10g,苍术15g,土茯苓30g,生薏苡仁20g,去生黄芪、白及、白芍。14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2016年8月23日三诊:体重增加7.5kg,复查血常规和肝功能,已至正常。食管疼痛明显改善,食后腹胀,下肢乏力,纳眠可,二便调。上方加云苓15g,枳实10g,柴胡10g,白芍15g,去麦冬、五味子、土茯苓、生薏苡仁、当归、阿胶、牡丹皮、生地炭。14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2016年9月6日四诊:体重已增加9kg,近1个月余未再出现食管疼痛,双下肢乏力,晨起口苦,大便每日1行,但头硬。仍以半夏泻心汤为底方,辨证加减治疗,方药组成:半夏10g,黄连10g,黄芩10g,干姜10g,党参10g,白术15g,云苓15g,冬凌草30g,麦冬15g,五味子10g,浙贝母30g,白花蛇舌草30g,蒲公英30g,炙甘草6g。患者体重增长,面色红润,言谈举止神采奕奕,亦无明显不适。电话随访3个月,患者无不适,生活质量大大提高。
按语:克罗恩病是一种以慢性肉芽肿性透壁性炎症为特点的炎症性肠病(IBD)。病变部位呈节段性分布,可累及全消化道任何部位,并且发病率不断升高,本病病程缠绵,易复发,病情程度轻重不一,预后不良。食管克罗恩病临床较少见,因为食管克罗恩病的表现复杂多样,很难获得典型的病理组织,缺乏诊断上的“金标准”,在临床上即使患者经过全面检查也会出现未能确诊或误诊的情况,它可与反流性食管炎、食管癌、食管淋巴瘤、食管结核等病相混淆。外科手术治疗也仅适用于病变局限、药物治疗无效,或已有食管梗阻,或合并穿孔、内瘘、出血者。但本病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术后复发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较高。王晞星老师认为,在中医学上,克罗恩病发病原因多和外感时邪、饮食、体质方面的因素有关,本病病机以脾虚为本,湿热、积滞为标,正虚邪实、寒热错杂本虚标实为其发病特点。对于本病至今没有特效治疗手段,中医药辨证治疗本病,可降低复发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痛苦。因患者有出血,原方干姜改为炮姜,加用阿胶、当归、丹皮、生地炭等大剂量止血药清热凉血止血,因克罗恩病与机体免疫状态有关,故用冬凌草、白花蛇舌草抑制机体免疫反应。王晞星老师临床多用麦冬、五味子药对,取生脉饮减毒增效之意,合它药共奏健脾清热利湿、益气生津之功。患者出血止、疾病不在活动期,因有腹胀故加四逆散调和肝脾,增强胃肠动力。
例2:患者,男,63岁,2016年11月24日初诊。患者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小腹憋胀,伴腹泻腹痛,行肠镜示:结肠可见10余枚广基隆起约0.3~0.5cm。先后于某三甲医院行结肠息肉电切除术7次。近来腹痛明显,再次行肠镜示:结肠可见数枚大小约0.3cm×0.3cm息肉,拒绝镜下息肉切除,现为求进一步治疗来诊。刻下症状:小腹憋胀不适,大便质稀,日3~4行。舌暗红苔黄厚,脉弦。证属寒热错杂。治疗以平调寒热,健脾散结。拟方半夏泻心汤加减:半夏10g,黄连10g,黄芩10g,干姜10g,党参10g,苍术15g,土茯苓30g,生薏苡仁20g,乌梅10g,蒲公英30g,山慈菇30g,浙贝母30g,炒白芍15g,甘草6g。2016年12月16日二诊:前症均有明显好转,精神可,胃脘嘈杂,纳眠可,二便调。舌红苔黄,脉弦细。上方加三棱10g,莪术15g,加强解毒散结之功。2017年2月9日三诊:胃脘不适有所改善,口干,大便不爽。舌红苔黄,脉弦数。原方加牡丹皮30g,红藤30g,枳实30g,厚朴15g,去炒白芍。2017年3月28日四诊:稍有口干,大便日1行,质黏。舌质红,脉细。复查肠镜示:全结直肠黏膜未见异常。上方加白蔻仁10g,败酱草30g。嘱其继服中药巩固,随访3个月未复发。同时配合我院制剂软坚散结胶囊口服,因其具有很好的散结消痞功效,在临床上也适用于症状不明显患者单独服用。
按语:结肠息肉是肠黏膜表面突向肠腔内的隆起物,肠镜或X线钡灌肠检查具有临床诊断意义,是临床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之一,因为其具有癌变的可能而备受医学工作者的关注。结肠息肉最常见的表现为便血,但不少人群会误认为是痔疮的表现而贻误最佳治疗时机。大便习惯和大便形状的改变也应该引起重视,比如便秘与腹泻交替反复出现、大便呈扁形甚则附着血迹。王晞星老师认为胃肠道息肉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为有形之邪,手术可改善症状但根除比较困难,临床患者多选择中医中药调护。本病可归属于“肠癖”“腹痛”“泄泻”等范畴,病位在肠,脾虚是本病病机,复杂的病理因素痰、湿、瘀决定了其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病机。故应用半夏泻心汤消痞散结平调寒热治疗本病。在临床上,患者如有腹部胀痛、畏寒,加用百合、乌药温中行气,白芍缓急止痛。方中加山慈菇、三棱、莪术,可增强解毒散结之功。合参苓白术散,有健脾渗湿止泻之效。王晞星老师认为胃中环境多酸性,常加用碱性药物治疗,而肠中环境多碱性,需用酸涩药治疗,多年的临床经验也证实,结肠息肉的患者加用乌梅酸收止泻效果更甚。
例3:患者,女,49岁,2016年4月28日初诊。患者间断便血15年,大便有黏液脓血,发作与缓解交替发生,2010年曾行肠镜示:溃疡性结肠炎。口服柳氮磺砒啶治疗,未规律。刻下症状:便意频频,黏液脓血便,肠鸣音6~7次/min,腹痛,大便日5~6行,乏力,纳眠尚可。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脉数。证属脾胃虚弱。治疗以调和寒热,健脾和胃。拟方半夏泻心汤加减:半夏10g,黄连10g,黄芩10g,炮姜10g,党参10g,苍术15g,土茯苓30g,生薏苡仁18g,炒白芍10g,苦参10g,刘寄奴30g,地榆30g,槐花30g,乌梅10g,椿皮30g,甘草6g。14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2016年5月12日二诊:黏液脓血便,肠鸣音约5次/min,大便约日5行,肛门下坠感,腹中凉,眠差。舌淡红苔白厚,脉沉细。上方加桂枝10g,石菖蒲15g,去白芍、乌梅。14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2016年5月26日三诊:黏液脓血便,无异常亢进的肠鸣音,大便次数稍有减少,日4~5行,肛门仍有下坠感,腹中凉消失,夜眠好转。舌淡胖,脉细。原方加白及30g,阿胶12g,马齿苋30g,白头翁30g,去白芍、乌梅。2016年6月9日四诊:近半月来黏液脓血便消失、无胃痛,时有口干、阵发性烘热汗出,纳眠可,二便调,舌红胖苔黄脉数。原方加牡丹皮30g,栀子10g,蒲公英30g,去白芍、刘寄奴、苦参、椿皮、乌梅。后继以原方为底,做适当加减,患者继服2个月,诸症皆消,随访3个月,未再复发。
按语: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以局限于结肠的弥漫性黏膜炎症为特点的慢性疾病,多累及直肠和乙状结肠,也可遍及整个结肠,呈阶段性和弥漫性分布。以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为主,可有关节、皮肤、眼、口及肝胆等肠外表现。王晞星老师认为,UC当属中医学之“泄泻”“痢疾”“腹痛”等病症范畴,病位在肠,与肝脾肾关系密切。中医学认为其病机为饮食不节或感受湿邪,湿浊内生,困于脾土,内蕴大肠阻滞气机,肠道传导失司,气血凝滞,肠络受损则会出现黏液脓血便;或者忧思恼怒情志刺激,肝失疏泄,肝木横克脾土,气机不畅,则会腹痛。脾虚胃热为其病机,初期脾胃大肠湿热,如迁延不愈则多为本虚标实、寒热错杂。半夏泻心汤合四君子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良好的效果,因本病病久,邪伤脾胃,加四君子汤扶正补虚健脾和胃,标本兼治。患者黏液脓血便,干姜易炮姜,病位在肠胃,患者久病,脾胃受损,湿困脾土。湿热明显者加用苦参、马齿苋、苍术,改茯苓为土茯苓、生薏仁等清热利湿解毒。血便明显者加用槐花、地榆、白及、刘寄奴等清热凉血止血。如能配合中药肠瑞灌肠剂保留灌肠,药力直达病所,收效更甚。
4
结语
王晞星老师治病讲求“和”法,“和”就是调和,只有脏腑阴阳气血和,使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才能从根本上治愈疾病,中医药在治疗消化系统疑难病方面有着西医无法比拟的优势,因为消化系统疑难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脾肾阳虚、正气受损,形成寒热错杂、虚实共存之象,其病因病机复杂,以致病情反复、病程长。
王晞星老师灵活运用半夏泻心汤,以寒热并用之“和”法,在临床上治疗消化系统疑难病方面,有确切的疗效,也为治疗慢性迁延性、反复发作的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但半夏泻心汤单方药味少药量轻,而消化系统疾病又病情反复病程长,需将半夏泻心汤原方巧妙灵活加减变通,亦需要病人有很好的依从性,“守法守方,缓缓图之”是“和”法重要的理念。在王晞星老师门诊,半夏泻心汤亦广泛用于治疗慢性泄泻、复发性口腔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顽固性失眠等疾病,并取得良好的疗效。
本文来源: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年第12卷第10期第1366-136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