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原始的阿拉伯人,怎样战胜武装到牙齿的东罗马大军|文史宴

可查阅“内亚帝国”专题的所有文章。

文/桓大司马

阿拉伯人能够战胜东罗马大军,原因是多方面的。就在征服叙利亚之后,被大征服掩盖的阿拉伯帝国的部族矛盾初步显示了出来。

请输入标题     bcdef

本文除微信公众平台。

阿拉伯伊斯兰专题:

阿拉伯人原是几群很不同的人,怎样被伊斯兰教凝为一体

早期伊斯兰教是什么样子,为何跟大家想象的很不一样

阿拉伯伊斯兰怎样从教团变身帝国,走向大扩张之路?

逊尼派和什叶派的分裂,最初是基于军政事件而非精深教义

阿拉伯人虽然征服了半个世界,却主要是在杀弱鸡捡漏

上一篇的阅读量虽然没有在当天达到5000,但第二天达到了,而且超过7000了,那大司马就继续写下去。大家记住,想看这个系列就多转发,阅读量只要在发文的第二天超过5000大司马就会继续写,不然就理解为大家不喜欢看,停下来。

下面做个民调:

大征服时的阿拉伯人处于黄金时代

前文说到,穆罕默德让伊斯兰教传遍阿拉伯各部落,同时以最初的伊斯兰乌玛作为全部穆斯林的指导机构,整合了阿拉伯半岛非常异质化的农、商、牧、渔等多种部落。

穆罕默德的雄心还不止于此,他还想要阿拉伯半岛以外的阿拉伯人也成为穆斯林,他打算先把语言文化同质的人群都统合为穆斯林,至于这之后要怎么做则好像没有明说。所以还在征服麦加之前,穆斯林已经对东罗马、波斯的边境进行小规模袭扰,一方面劫掠商队以补充物资,一方面也将边境上的阿拉伯人转化为穆斯林。

穆罕默德去世后,他身边最亲近的人或者确切地说是麦加贵族推举了艾布·伯克尔为其继承人,但因为教义没有明确规定继承人的产生方式,穆罕默德自己也没有明确指定,所以艾布·伯克尔的合法性不够强。许多阿拉伯部落虽然还信伊斯兰教,但不愿意服从麦加贵族的管辖,也有一些阿拉伯部落索性改宗了其他宗教。

为了维持伊斯兰教的“理想社会”,艾布·伯克尔对宗教教团进行了军政建设,还把军政建设写进教义,动用武力镇压了不服的部落,使阿拉伯半岛又回归了乌玛或者确切的说麦加贵族的领导之下。

但是这种领导是非常脆弱的。

因为阿拉伯半岛各地的人从事的生计非常不同,观念也非常不同,伊斯兰教对他们的整合并不是暴力性的,而是感召性的,并未瓦解各部落的内部结构,所以各部落的内部组织仍然非常强固。而阿拉伯各部之间的矛盾是非常错综复杂的,尤其是半岛南部和北部的部落非常不对付,脆弱的宗教整合并不能化解他们的矛盾,也不能让他们名正言顺地听麦加贵族的话。

因此,艾布·伯克尔即便维持了教政教合一的教团统治,也仍然是坐在火药桶上,内部随时会爆炸,而且仓促之间也无法通过政治建设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对外征服,让部族之间的仇恨转化为整个阿拉伯民族对东罗马帝国和萨珊波斯的仇恨,就成了化解这个死局唯一可取的方法。

这就是为什么在伊斯兰教团诞生不久,根基未稳的情况下,艾布·伯克尔、欧麦尔、奥斯曼不先巩固内部,反而自然而然地走上对外扩张之路且坚持了下去。

四大哈里发的徽章

此时的阿拉伯人,虽然文明程度不算很高,但也绝非单纯的蛮族,至少其领导阶层麦加精英是见过世面、文化程度不错的商业贵族,具有杰出的军政领导能力。而与此同时,阿拉伯社会的内部的贫富差距和地位差距总体上来说不是很大,伊斯兰教又进一步缓和了这种差距,阿拉伯人还保持这初入文明的族群的平等、淳朴、互助之风,至少在部落内部能够保证这几条美德。

所以这时的阿拉伯人,兼得文明与质朴的优势。按斯宾格勒的“野蛮-文明-费拉”的三阶段分发,正处于文明的初段(这个阶段一般也是各文明最黄金的时代),确实是生机勃勃,令人称羡。

真主之剑征服叙利亚

阿拉伯人对东罗马帝国的进攻分为叙利亚、埃及、北非三个阶段。

叙利亚方向的进攻,主将是被称为“真主之剑”的哈立德·本·瓦利德和以狡诈著称的阿穆尔·本·阿斯。这两个人都是麦加贵族。

哈立德本是倭马亚家族艾布·苏富扬(穆阿维叶之父)的部下,与穆罕默德为敌,后来被感化,到麦地那投奔穆罕默德,在与麦加人的战争中表现出色,被穆罕默德钦定为“真主之剑”。阿穆尔则是商人出身,到过巴勒斯坦经商,因为精明干练而被穆罕默德重用。这两个人都是见过世面的商人、贵族,并不是沙漠里杀出来的贝都因野蛮人。

真主之剑哈立德并非野蛮人

哈立德和欧麦尔分进合击,首先轻松击溃了东罗马的仆从国——阿拉伯人建立的加萨尼王朝,然后在艾季那达因和佩拉击败东罗马军队,围困叙利亚的首府大马士革。

大马士革居民以信奉基督教的阿拉伯人为多,对城外的阿拉伯人没什么战心,驻军以希腊人和亚美尼亚人为主,未得到足够支持,所以大马士革城墙虽然十分坚固,但也在4~14个月之内陷落了。

在大马士革陷落的同时,东罗马皇帝希拉克略在安条克准备他人生中的最后一次大战,阿拉伯文献说他聚集起十万大军,但休·肯尼迪推测只有1.5~2万人,阿拉伯一方的部队则为2.4万人,双方规模差不多,阿拉伯人略多。

东罗马的大军由希腊人、亚美尼亚人和阿拉伯仆从军组成,虽然这些人都信基督教,但后面两种人受到自居正统的希腊人的排斥,所以有一些有待考证的史料记载,亚美尼亚长官临阵皈依伊斯兰教,阿拉伯基督徒在阵前反水,这些无论真实情况如何,都是东罗马军队战败的重要原因。

公元636年8月,双方在雅穆克河一带相遇,东罗马军初战小胜,哈立德趁势用计谋把东罗马军队诱入险峻的雅穆克河的河谷,使用伏兵将东罗马的骑兵和步兵分割开来,在东罗马骑兵仍在奋战的情况下,哈立德一边指挥部分骑兵与之周旋,一边让其他的阿拉伯骑兵与步兵合作杀败了东罗马的步兵,并趁着风沙将其包围。阿拉伯基督徒临阵叛变令东罗马军队崩溃,一部分战死,一部分被驱赶掉下深谷摔死,只有很少被阿拉伯人俘虏。

雅穆克河之战

雅穆克河之战,阿拉伯名将哈立德很好的实现了“致人而不致于人”,掌控了战局的主动权,东罗马军队既丧失地利,又遭遇恶劣天时,内部各族军队还矛盾重重,惨败是正常的。

这一战决定了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的归属,短期内东罗马帝国无法再组织大规模的机动部队与阿拉伯人交战,叙利亚的阿拉伯基督徒太多,也不知能否依靠,于是希拉克略在哀叹中放弃了叙利亚。

阿拉伯人随即势如破竹,霍姆斯、哈尔基斯、安条克等叙利亚名城都一鼓而下,基督教的圣城耶路撒冷落入阿拉伯人之手,仅仅是形式上比较体面。只有希腊文明已经深入扎根的地中海海岸城市坚决抵抗,因为能够得到东罗马舰队的补给,这些城市撑得比较久,当时阿拉伯人的海上力量还没有起步,只能通过长期围困来拖垮城内的士气,凯撒利亚、拉塔基亚等城市都抵抗了好几年才陷落。最终到公元644年,阿拉伯人夺取了整个叙利亚。

阿拉伯人征服叙利亚后,部族矛盾初步呈现出来。征服叙利亚的部队以麦加精英为主,因为叙利亚极其富裕,这些麦加精英决定由自己占有叙利亚,而把阿拉伯沙漠里的贝都因人安排到伊拉克定居,以免他们对自己形成干扰。

可以说,阿拉伯帝国建立过程中,伊斯兰教团虽然号称人人平等,一视同仁,但主要还是掌握在麦加的部族精英手里,最大的红利也被麦加精英夺取,日后建立倭马亚王朝的穆阿维叶也在叙利亚战争中崭露头角,获得权位,这都是日后麦加部族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背弃部族共和的重要原因。

阿拉伯征服叙利亚的过程相对和平,除去偶发性的屠杀之外,多数时候都是与被围困的城市签订协议,城市通过交纳税款表示降服而结束。阿拉伯人安于收取税款,并不愿意逼迫被征服地区改信伊斯兰教而失去税源,所以并不存在“一手拿弯刀,一手拿古兰经,不改宗就死”的画面。相对淳朴的状态也让他们对行政很不耐烦,故而对被征服地区的约束也不多,一些被征服地区甚至过得比之前还要好。

阿拉伯人的征服与蒙古、突厥人的征服相比十分仁慈,敌军抵抗意志薄弱,这是他们能够在短时间内征服广大土地的重要原因。直到过去一代人,阿拉伯人持续迁入被征服地区,需要吃的税款也越来越多的时候,才跟当地人产生激烈的矛盾。

跟东亚系的游牧民蒙古、突厥人相比

阿拉伯人的征服可以说十分仁慈

在征服叙利亚的时候,东罗马治下的阿拉伯基督徒为阿拉伯人提供了很大帮助,东罗马帝国在叙利亚的暴政也让叙利亚的一性派缺乏对罗马军队的支持之心。接下来,阿拉伯帝国的西路军又开始向没有阿拉伯内应的埃及迈进,他们将凭借什么,在很短的时间内征服埃及呢?


推荐几本书。英国人休·肯尼迪《大征服:阿拉伯帝国的崛起》将的阿拉伯军事胜利的过程,在辨析纷繁的史料上非常见功力。日本人小杉泰《伊斯兰帝国的吉哈德》、阿富汗人塔米·安萨里《中断的天命——伊斯兰观点的世界史》对伊斯兰世界有总体上的讲解,适合建立宏观印象。贾斯廷·马罗齐的《巴格达:和平之城,血腥之城》则是巴格达从建城到现代的历史,其中前面三分之一的篇幅实际上讲的是阿拔斯王朝的历史,亦可一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