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常见消化道疾病病因分析和中西药防治
近几年,牛养殖户逐年增多,但饲养管理水平还相对落后,牛消化道疾病频发给养牛场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今年就几种常见消化道疾病介绍下:
一、瘤胃鼓气
1.1 发病原因
本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牛采食了过多的青绿多汁饲草、含有蛋白质较高的饲料、发霉变质的青草饲料或带有露水的青草饲料、或者给牛饲喂尿素后让其立即大量饮水等,这些饲料会在瘤胃内异常发酵,产生大量的气体。从而对胃肠神经产生抑制作用,导致瘤胃的胀气,使得其收缩力减弱。
1.2 临床症状
发病牛主要是在采食后或在采食过程中开始发病,突然出现精神沉郁,反刍停止,呼吸困难,站立不稳,表现出不安的神情。腹痛, 腹胀等症状, 常会回头望腹, 并以后肢踢腹、弓背的情况,对瘤胃区的叩诊,可以听到鼓音。严重时病牛出现呼吸困难, 心率加快, 如果此时没有及时对病牛进行治疗, 会出现心脏麻痹和窒息而导致病牛死亡。
1.3 防治措施
本病的防治是通过加强饲养管理,饲养中要少量饲喂容易引起发酵的饲料和发霉变质的饲料。春季放牧时也要减少牛采食大量青绿多汁的饲料。饲喂过程中的粗饲料和精饲料的合理搭配能够有效防止瘤胃臌气。
对于已经发生瘤胃臌气的病牛可以采用灌服大蒜加食醋的方法进行治疗,具体是将10 头大蒜捣烂后,混入500mL 食醋,给病牛灌服后,牵拉牛进行缓慢运动,通常在经过15~20min,臌气会逐渐消除,1~2h后逐渐恢复健康。如果瘤胃鼓气过于严重, 威胁到病牛呼吸, 可以通过穿刺的方法进行排气。穿刺时用套管针垂直穿入瘤胃内进行放气, 放气后要给病牛注射生理盐水, 口服莱菔子、大蒜等健药物, 抑制瘤胃发酵。
中药治疗:山楂80克、神曲80克、麦芽80克,大黄60克,苍术50克,厚朴40克、陈皮40克、青皮40克、紫苏40克、莱菔子40克、枳实40克、玉片40克,木香30克、牙皂30克、砂仁30克、肉寇30克、生姜30克,甘草20克、花椒20克。一服中药分两等份分两次加水煎熬,每次过滤煎熬好的药汁不得少于4000 毫升,再加入食醋500 毫升、白酒100 毫升,拌匀后一次性给病牛内服,一般用一服即可见效。
二、瘤胃积食
2.1发病原因
瘤胃积食主要是由于牛采食了不易消化的饲料导致食物在瘤胃内不断蓄积而引起积食,其次是当牛发生创伤性网胃炎及瓣胃阻塞等疾病时,牛胃消化功能下降,也容易继发瘤胃积食。
2.2 临床症状
病牛在出现瘤胃积食时,表现出反刍和嗳气停止,食欲明显下降,脉搏和呼吸加深加快。对瘤胃区进行听诊可发现其蠕动音减弱。当发病严重时, 食欲完全废绝, 反刍和嗳气次数停止, 而瘤胃蠕动音减弱, 甚至是完全消失, 心跳和脉搏次数增加。病牛呻吟不止。在发病初期, 病牛表现为便秘, 随着病程的延长逐渐发展为腹泻和腹部触摸僵硬等。
2.3 防治措施
本病的预防,主要是在日常饲养管理过程
中,避免给牛突然变换饲料,或者是在饲喂时避免饲喂的饲料量过大。对于已发生本病
的牛可采用硫酸镁500g、鱼石脂30g和石蜡油1000ml混合加水灌服的方式治疗。
中药方:山楂90克、麦芽90克、神曲90克,炒牛子60克、郁李仁60克、大黄60克,枳实30克,槟榔45克,芒硝120克(待其他药物煎熬好后再放入药汤中),加水煎熬,候温后给病牛内服,连服3~5 次即可;
三、前胃弛缓
3.1 发病原因
前胃迟缓多是由于牛的肌肉收缩力减弱,导致瘤胃内容物不能很好的进行排空,瘤胃内容物运转缓慢,或者是瘤胃内菌群失调,食物异常发酵,引起消化不良, 产生大量发酵和腐败物质的一种疾病, 本病多发生于舍饲牛。
3.2 临床症状
发病牛表现为食欲不振,反刍次数减少及反刍无力。瘤胃的蠕动音下降、减弱。咀嚼无力并有较多的嗳气。体温脉搏和呼吸均正常。慢性病例可见其消瘦、衰弱。鼻镜干燥和被毛粗乱,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病牛嗳气时嗳出的气体会带有明显的恶臭味。瘤胃蠕动音消失, 瘤胃内容物柔软, 排出的粪便干燥, 粪便变硬颜色较深。有时排出的粪便也带有明显恶臭味, 粪便呈黑色泥糊状。
3.3 防治措施
本病的预防需要在日常的饲养过程中注意饲料的多样化,并且注意饲料的品质,不能随意的变换饲料。病牛在发病初期应停止喂食1~2d, 但要提供充足的饮水。而后饲喂易消化的饲料和干草。在饲喂过程中可以对病牛饲喂剂量6~10g酒石酸锑钾。还可以采用皮下注射新斯的明的方式进行治疗, 使用剂量为0.02~0.06g。同时静脉注射氯化钠溶液, 浓度为10%, 剂量为250~500ml。安钠钾注射液, 浓度为10%, 剂量为20~40ml。
中药方1:党参30克、白术30克、陈皮30克、茯苓30克、木香30克,麦芽60 克、山楂60 克、神曲60 克、生姜60 克,加水煎熬,候温后给病牛内服,连续内服2~3次即可;
中药方2:乌药80克,槟榔60克,高良姜50克,苍术40克、党参40克,甘草20 克, 加水煎熬, 候温后给病牛内服,连服2~3次即可;
四、胃肠炎
4.1 发病原因
本病多是因牛群采食发霉变质的饲料,或者调制不当,还可能是由于变换饲料使得胃肠道的消化功能紊乱,胃肠黏膜组织炎性病变,或者是胃肠道出现损伤所引起的发病。
4.2 临床症状
精神不振,食欲减少,反当减退或停止,体温偏高,结膜潮红或发谢。耳根、鼻镜及四肢末端变凉,粪便呈糊状或水样,有腥臭味,常混有血液、茹液或脓性物,后期排无粪茹液或脓血块。病牛后期严重脱水,眼窝凹陷、四肢乏力、体温下降,最后全全身衰竭而死。
4.3 防治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禁喂腐败变质草料,适时适当调配精料。饮无污无毒洁净水,饲槽要干净卫生,不喂剩草剩料,牛舍保证冬暖夏凉,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增强牛体的抗病能力。通常使用硫酸钠或者硫酸镁给病牛灌服治疗,这样可以将其胃肠道内的食物进行排空,根据病牛的症状,对牛采用止泻和消炎的方式进行治疗,磺胺脓30一65克,碳酸氢钠60克左右,加适量水次灌服,每日灌服2—3次;或黄连素3—5克,一次灌服。
中药方1: 石榴皮(炒)35克,车前草50克,马齿览60克。水煎汁灌服。
方2:黄苓35克,白头翁38克,黄芪35克,黄柏33克,泽泻22克,猪芩23克,枳壳24克,砂仁23克。水煎汁灌服。
五、牛肠便秘
5.1 发病原因
牛肠便秘是牛肠管运动机能紊乱,肠内容物停滞,或某段肠管完全或不完全的肠弛缓导致粪便停滞的腹痛病。发病原因包括饮水不足,饲养不善,气候急变,摄入部分无机盐不足,其他消化系统疾病(如肠弛缓、肝脏疾病等)均可引起牛便秘。
5.2 临床症状
初期排粪次数增多,但排粪量少而干,被覆黏膜,后期仅现拱背、努责、呈排粪姿势,但停止排粪。卧地不起,或后肢踢腹,回头顾腹等症。便秘初期肠音不整,便秘后期肠音逐渐下降或完全消失;口腔干燥且有臭味,舌苔灰白或淡黄色;食欲减少或废绝,结膜潮红或暗红,肛门紧缩,直肠内空虚,在结肠处能摸到一定形状、不同大小、硬度不等的有蓄粪的肠管。
5.3 防治措施
预防本病,饮水要充足,补盐充足。加强运动。
患牛内服用泻剂类药物和皮下注射拟胆碱药物:硫酸镁400 ~ 700 g(硫酸钠也可),加入植物油600 ~ 900 mL(也可用液体石蜡1 500 mL 左右,或温水10 000 mL。但植物油效果较好一些),一次性内服;皮下注射氨甲酰胆碱1 ~ 2 mg(也可静脉注射浓盐水400 mg)。此外,由于患畜有脱水症状,给予补液(内加输1 % 氯化钾液100 ~ 200 mL),每天5 000 mg。连注3 d。
中药方:大黄80克,芒硝200克,枳实40克,厚朴30克,水煎,先煎枳实、厚朴,后下大黄、芒硝溶化,候温一次灌服。
六、瓣胃阻塞
瓣胃阻塞又称瓣胃秘结,是由于前胃弛缓,瓣胃收缩能力减弱,瓣胃内容物滞留,水分被吸收而干涸,致使瓣胃秘结、扩张的一种疾病。中兽医称之为百叶干、重瓣胃秘结、百叶干燥或津枯胃结。临床上是以瓣胃收缩无力,大量干涸性内容物积滞,瓣胃麻痹和胃小叶压迫性坏死为特征的重剧性消化系统疾病。
病 因: 多因长期饲喂大量富含粗纤维的干饲料、粉状饲料(如甘薯蔓、花生秧、豆英、米糠、款皮等),或混有泥沙的饲料,且饮水、运动不足或过劳等引起,特别是铡短草喂牛,为本病的病因之一。也常继发于创伤性网胃炎、皱胃变位、生产瘫痪等。
临床症状:发病初期,病牛精神迟钝,前胃弛缓,食欲不定或减退,便秘,瘤胃轻度膨胀,奶牛泌乳量下降。于瓣胃部触诊敏感。病情进一步发展,则鼻镜干燥、龟裂,排粪减少,粪便于硬、色黑,呈算盘珠样或栗子状,呼吸、脉搏增数,体温升高,精神高度沉郁。最后,可因机体中毒、心力衰竭而死亡。
预防治疗: 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坚硬的粗纤维饲料,增加青绿饲料和多汁饲料,清除饲料中的泥沙,保证足够饮水,给予适当运动。对前胃弛缓等病及早治疗,以防止内容物停滞于瓣胃内。铡草喂牛时,注意不能将饲草铡得过短,并适当增加运动。
病初可于后海穴注射新斯的明20一50毫升。液状石蜡1500一2000毫升、胡麻油300一500毫升、硫酸钠或硫酸镁500一1000克,加水5—8升,一次灌服。同时,用5%氯化钠注射液300一500毫升、20%安钠咖注射液10毫升,一次静脉注射。
中药方:大黄60克,滑石30克、牵牛子30克,甘草25克,续随子20克,官桂、甘遂、大朝、地榆各15克,白芷10克;共为细末,开水冲调熟猪油500克、蜂蜜200克,一次灌服。也可选用食糖500克,牵牛、大黄各50克,麦芽120克,加水煎熬,候温后给病牛内服, 连服3~5 次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