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是一个神奇的国度!为何发展远不如中国?

近日,印度《自由新闻报》刊文,文章中得出的结论,则是印度对外投资扶持力度不够,国内竞争乏力,医疗教育薄弱和政府治理能力低下这几点。但是事实上,印度的经济问题可能有更为深层次的原因。

印度是一个神奇的国度。中国与印度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以“自由化,市场化,全球化,私有化”为目标进行改革的拉奥政府将印度引入了发展快车道之后,却发现这辆本该疾驰的汽车瞬间失去了稳步前进的动力,时至今日,虽然印度GDP一直都保持着增长,但增速却十分不稳定。

纵观印度的产业结构,可以说是早就达到了经济学家们所称的所谓发达国家水平,早在上世纪80年代印度的第三产业就已经贡献了超过40%的GDP,在印度经济持续发展之后,其第三产业的GDP占比就一直上升,到2010年为止,第三产业在GDP中的占比已经达到60%左右,但是反观人均GDP,从1985年的接近500美元,到2010年的1000美元左右,只增长了一倍,再看就业人口,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占比一直在50%以上,第二与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一直徘徊在10%-20%。所以,印度经济看似发达的结构,其实是由于其第一与第二产业产生的GDP太少,客观上放大了其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而印度以其超过50%的人口,却只产生了不到20%的GDP收益,足见其农业生产效率低下。

印度的消费市场其实非常奇怪,由于大量人口在农村,且收入很低,导致了其市场割裂情况非常严重,农村,城镇和大城市之间的消费壁垒,造成了大量“黑市”的存在,而国外商品或是工厂即使进入印度,则会受限于市场,可雇佣工人和基础设施的问题,往往得不到预期的收益,所以外国资本大部分都流入了IT等行业,进一步促进了印度服务业的发展。

印度政府在立国之初,为了争取被殖民地最大利益所通过的各种劳动雇佣法律和产业政策,进一步限制了国内企业的发展,导致其无法扩大规模占领更大的市场,竞争也就无从谈起了,而医疗与教育的薄弱,其实是政府财政捉襟见肘的体现。由于基础设施建设缓慢,导致其国内农业效率低下,固定的大量农业人口又无法进行税收,再加上印度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旱涝灾害频发,缺乏水利设施的印度还得从本就捉襟见肘的财政中拿出不少的份额来补贴农业,进一步加剧了印度政府财政紧张的状况。再加上印度对国防,对抗输入型通胀等的支出,印度政府的财政压力向来都不低。

对于现今的印度总理莫迪来说,首要的任务就是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解放国内市场和劳动力,从而吸引外资投资,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