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去哪约会?
清华大学清新时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清华大学清新时报(ID:qingxintimes),作者:黄睿宝,美编:盐酸
“仪式感”是我们为生活空隙镶嵌的珍珠,让平凡的日常也能有可以期盼的浪漫。
“约会”是情侣之间的仪式感来源之一。
这个七夕我们收集了六个不同的约会故事,一起干了这碗“陈年佳粮”吧。
老李 X 老任
1951 · 1949
老李和老任从来没有正式约会过。
1968年,受到国家的号召,还在上学的老李和老任下放到同一个生产队垦荒。当时农村条件艰苦,一个村的九名知识青年都挤在一间院子里。就在这片矮矮的屋檐下,他们第一次见到了彼此。
在老任眼里,老李特别乐于助人。去砍柴的时候,他总是背得最多;运粮食的时候,他挑着担子一马当先,送到了立马折返回来,再接过老任手里的那份。出于感激,老任也会默默地帮针线活不利索的老李缝缝衣服、补补袜子。
而老李真正记住老任,则是在他们和村民们过的第一个春节。老李不善言辞,在宴席上只会一声不吭地埋头夹菜。当时老任端着一杯酒,落落大方地站起来,发表了一番岁末感言,挨桌向村民们敬酒。顿时,气氛活跃起来,大家有说有笑,觥筹交错。老李说,那时的老任,浑身好像发着光,让他打心眼里佩服。
经过一年多的相处,两人都觉得彼此合适,差的是一个捅破窗户纸的机会。有一回,老任去大队宣传部表演,要走五里山路。老李一路相送,一直等到表演结束,又和她一起回村。路上,老李从口袋里摸出一张照片,对老任说,这是我在城里照相馆拍的,下次我们也一起去照张合影吧?当时,男女合照就是确定关系的意思,于是老任也就害羞地答应了。
在生产队,老李和老任每天从早到晚不停劳作。有时忙起来,也只能在擦肩而过时,向对方点个头、笑一笑。偶尔生产队长准了假,让他们回家看看亲人,或者去大队里表演,才给他们空出了为数不多的“约会”时间。从村里回家的路途很远,要迢迢走上六七十里。老李和老任通常半夜两三点爬起来,简单吃一顿就上路,一直走到当天傍晚才能到家。刚上路的时候,周围没有光,两边农舍也都熄了灯。在墨黑的夜里,老任紧紧牵着老李的手,老李翻来覆去地唱着老任给教的红歌,两个人都特别安心。
老任是队里的文体人才,经常应邀去附近各个大队表演。如果恰巧赶上老李也有节目,俩人便会“光明正大”地一起过去。多数时候,老任还是独自出发。老任以为,老李找不到请假的理由,就不会来了。没想到,其他知青悄悄告诉她,只要是老任的表演,无论在哪个生产队,老李都会飞快地干完活,然后一溜烟跑去看老任。
对老李而言,他这辈子看过最美的日出,就是在回家的路上,望着金红的朝阳一寸寸爬上山头,照亮林子、农田、和身边老任的脸庞。老任说,那时条件艰苦,没有现在年轻人约会常去的电影院、咖啡厅,可是只要和老李一块儿,就能苦中作乐,把一穷二白的日子过出诗意和浪漫。
阿珠 X 光先生
1962 · 1961
阿珠和光先生的约会故事,和让他们相遇的这座城市绑在了一起。
和其他外出打拼的年轻人一样,阿珠不甘心被乡下的田野束缚。于是19岁的阿珠在高中毕业以后,跟着哥哥离开了自己生长的小乡村来到了现在生活的城市。她边上学边经营着住家附近的路边摊,在远离故乡的城市一点点地扎根。
时间一眨眼就到了1998年,36岁的她在这个摊位上工作了近20年。在这一年,她遇上了光先生。光先生是小区里的新面孔,在阿珠隔壁的房子租房间。对阿珠而言,光先生最初是个稍稍令人讨厌的顾客。她偶尔会遇见爱对菜品挑毛病的顾客,而这位光先生每次光顾却总喜欢嘴贫去怼她几句。一来二去,他们成了日常互怼的欢喜冤家。
两人第一次外出时,阿珠其实连光先生叫什么名字都不知道。他们和当时的普通人一样,去了新开张的外国连锁超市尝新,后来又像其他的普通情侣一样,水到渠成地走到一起。
像他们一样的小市民,在那个时代并没有多少可以肆意挥霍的年岁。为了家人和生计,阿珠一周七天都要出摊。工作占据了她的白天,她和光先生在一起后的第一次、第二次乃至第n次约会,都只能缩在下班后的夜晚。
城市的发展推动零星的摩天大楼拔地而起,光先生是做装修的,没活儿的时候他喜欢开着车逛城里的大街小巷。这位听起来相当不靠谱的光先生就在约会的时候,开着车带着阿珠穿梭在城市的夜景里。他和她一起去看她错过的风景、吃她没尝过的美食。
华华 X 老江
1979 · 1972
华华和老江的初遇是在酒店的后厨,一个性别比例严重失衡的岗位。在厨房结缘的两人,约会也和“食”字分不开。
老江比华华要大几岁,二人相遇时她还在厨房里实习,而老江已经在里面工作了好些时日。老江个子比较矮,在后厨一众虎背熊腰的大老爷们衬托下显得格外小只。华华自己经常笑说以前就是图他个子小好欺负才会和老江在一起。
当时一般的实习生和后厨的打工仔口袋里都没有多少钱,城市里的公共交通也没有现在那么便捷。因此,华华和老江一开始其实很少单独外出约会。
他们的第一次约会,去了工作地点附近的那家购物中心用餐。地点的选择倒也不是出于什么浪漫的理由,是存粹基于现实的考量——走路都能到的距离和合理的餐饮消费,两人就这样开始了他们朴素的爱情。
老江是不善表达的人,做过最浪漫的事,是给华华送了一只玫瑰花。他们的交往,更像两个食客的探险。他们会走路去寻找巷弄里隐藏的美食,甚至有的时候两人出去,就是找个大排档,叫一份25元的双人套餐,就这样过一天。
阿文 X 阿紫
1978 · 1975
阿文和阿紫第一次约会是1999年。
那个时候阿紫24岁,在做财务,认识了阿文——隔壁办公室的搅拌站站长。当时的阿文很聪明也很傲气,但阿紫认为他是个“潜力股”。
关于第一次约会具体到底做了些什么,两人的说法出现了分歧。在阿文记忆中,他们的第一次约会,是两个人去公司对面的公园散步。他和阿紫一起坐了摩天轮,还进了鬼屋。
而阿紫认为,第一次约会他们分明是去了一家面馆吃拉面。她记得是自己去点的单,等到面上来了才知道阿文不能吃辣。面实在太辣了,那碗面最终阿文还是没能吃完。
他们记忆中的第一次约会根本不是同一次,也无从分辨谁对谁错。但他们彼此都认同,那是一次成功的约会。
文笙 X 小高
1987 · 1986
文笙和小高是异地情侣,很少有机会见面约会。
初中的时候,文笙转到了小高的班里。当时班主任害怕有人欺负文笙,特意安排她和身高已经超过180的小高坐同桌。小高像那个年纪的大部分男生一样,爱开文笙的玩笑,还时不时拽一下文笙的马尾辫。初中毕业后,他们就没怎么联系过。
再见时,已经是大一了。他们在故乡的电玩城玩了一天。等到文笙返校的时候,是小高送她去的火车站。他们就越来越频繁地互发消息,后来就在一起了。
第一次约会,小高坐着火车来找文笙。当时小高本来想装做快递小哥,给文笙一个惊喜。无奈进不去校门,被逼在校门口打了电话给文笙,惊喜计划“流产”。
小高也有好朋友在武汉上学,两人约会就是一起去他同学的学校吃吃喝喝,再一起去文笙的学校请她的同学吃吃喝喝。文笙说,“上学的时候就经常是吃吃喝喝、在操场溜达溜达;放假了回家,就约着一起街上瞎晃悠。”然而异地的两个人更多的还是靠手机发信息、打电话。小高生活费不太多,有时候发信息发到停机,就会借助IC卡电话亭(需要插入电话卡才能拨号的电话亭)来联系彼此。小高还给文笙寄过大头贴,但文笙至今也没收到。
小明 X 小仪
2001 · 2001
(以下内容为小仪口述)
我和他的唯一一次约会在高考前一天。
他是我初中闺蜜的同桌,我们初中、高一都同班,却并不熟。高二时,我转到了文科班,却在偶然借东西的经历中和他拉近了关系。明明兴趣天差地别,但他会因为我喜欢德云社自己学贯口给我听,看我分享的同人文;而我兴致上来的时候也会和他一起研究游戏王。高三时,他给我送了半年早餐,但我坚持付钱,还认为我和他的关系是纯友谊。我们会坐在老师办公室的楼梯前一起吃晚饭,和每个路过的老师打招呼。学校老师都觉得我们早恋,只有我觉得是朋友。
两人在同一所学校,所以平时见面的机会很多,但是也没有过什么正经的约会。唯一一次说得上的,是在高考前一天。
那天,我帮走读的闺蜜回教学楼找资料,突然心血来潮打电话叫他出来吃饭,那时我的思维蛮简单的,觉得他是很好很好无话不说的一生朋友。高考前一天,就很想见一见他。
我们坐在快餐店的二楼,不再谈论平时弄不懂的数学题,也不太敢去想高考后的日子。未来于我只是一片模模糊糊的温暖纯白,而这个人来自我的过去,支撑着我走到现在。现在想想,好像那天的光都是昏暗的。
正在我们从楼梯上并肩往下走,准备回便利店取充电手机的时候,我的家长掀开快餐店门口的廉价珠帘走了进来。原来是家长给我打电话,辗转得知我在快餐店后来捉拿我,没想到竟有“早恋”的意外“惊喜”。现在我还记得他当时看我的眼神,隔着气势汹汹的家长,拦在我前面,不想让我走。
现在想起来,我第一次对他有印象,是初中时他参加运动会。100米短跑的时候,他用一种奇特的姿势很轻快地一马当先,在终点前面双膝跪地。我们的恋爱应该是懵懵懂懂的我先走出的一步,虽然自己没有意识到。当时他腿受了伤,穿过马路密集的车流,我牵着他一点点地走,他后来说在那个时候对我心动,因为我看起来像一只小心翼翼涉水的鹤。
我们仅有的最亲密的时刻,也是我第一次觉察到我们之间的暧昧气氛,是高考前的某一天。下午放学,两个人藏在教学楼废弃的楼梯间,扒着窗台看那个时节外面独有的虹霞,肩膀紧紧挨在一起,谁也没有退开。
故事没有一个好的结局,我们在人生开始新的旅程之前分开,原因有很多,全都在我。在一起的时间非常开心,分手的地点是第一次约会的快餐店,他心有所感,带着一幅自己一直在画、想将来送给我但还没有完成的画,而我没有回头。
这段恋爱最打动我、也是我下定决心分手的一点,是因为原生家庭的巨大缺憾,我在亲密关系中对其他人总是存在依赖。他有一次说,他会做我的男朋友,我的哥哥,我的父亲。而我应该先成为我自己。
“仪式感”是我们为生活空隙镶嵌的珍珠,让平凡的日常也能有可以期盼的浪漫。“约会”是情侣之间的仪式感来源之一。这个七夕我们收集了六个不同的约会故事,一起干了这碗“陈年佳粮”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清华大学清新时报(ID:qingxintimes),作者:黄睿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