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官巷景点
【郎官巷★后天宫】
曲折的石道小巷,古朴的青砖马头墙,在福州三坊七巷郎官巷中,静静坐落着一座红墙黛瓦的天后宫。福州,曾经是“南朝四百八十寺”名句的出处,而这座天后宫,却因其特殊性,成为福州诸多道教宫观中的经典小品。
天后宫,是供奉两岸和平女神妈祖的宫观。明代由皇帝钦定妈祖为道教神,许多妈祖庙归入道观,由道士住持,故常见以“宫”或者“观”称之者。这里就成为旧时福州城内唯一的一座天后宫。百年沧桑,郎官巷的天后宫逐渐成为三坊七巷历史地理变迁的标志,孕育了特殊的里坊信俗文化,还留下了道教斗堂曲韵的回音,传承良久。
郎官巷17号,天后宫是三坊七巷保存最为完好的一个信俗文化点,天后妈祖在道藏收录的《太上老君说天妃救苦灵验经》中,是赐以“辅斗昭孝”神号的斗中玉女降生,又与斗堂文化有着特殊的关系。
望着天后宫里那尊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恭塑的,并经两岸道教大法师们开光的妈祖神像,人们希望通过发掘、继承、研究、完善斗堂文化,以这种玲珑精致的天后宫为纽带,打造两岸交流的一个新亮点,新热点,新平台。
【郎官巷★严复古居】
严复故居位于三坊七巷郎官巷20号。从郎官巷口进入,踏着青石板,走不到50米就是严复故居。这里不是严复的出生地,却是其晚年生活的地方。1921年秋,在外漂泊多年的严复回到福州,在这条幽深的小巷中,度过了晚年时光。
作为“精通西学第一人”(康有为语)的严复名垂青史,他是晚清著名的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他在43岁时翻译的《天演论》唤醒了一代又一代自强自立的中国人。如今,其位于郎官巷的故居在历经百年沧桑后,静静地矗立在街巷一隅,大门敞开,牵引着来往访客的思绪飘回那个动荡而又英雄辈出的时代。
严复故居,占地600多平方米,坐北朝南,门上匾额书写四个鎏金大字——“严复故居”。两侧马鞍墙探出蜿蜒而高耸的巷墙,入口内凹,显得谦虚而不失威严。檐口均施瓦当滴水,挑檐穿枋上叠做雕刻精美的轩架,这在三坊七巷中并不多见,显得富丽而不失稳重。单从故居的入口就能看出主人家儒雅脱俗的风度与气韵来。
【郎官巷★福建民俗博物馆】
福建民俗博物馆在郎官巷27号,(建议在游览郎官巷的时候最后安排参观该景点,因为博物馆的出口在塔巷),是由福建省文物总店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筹办,以传承、保护极具地方特色的福建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特别是福州的“闽都文化”为主旨的博物馆。
它是结合二梅书屋的房舍布局结构,通过展示近千件的闽派各时期的古典家俱、木雕木刻、福建各窑口瓷器、名人字画、工艺精品等民俗文物,全面反映富有福建特色的民俗文化。
福建民俗博物馆将结合福建岁时节庆等民风民俗,定期举办不同类型的文物展览,并发挥自己的优势,为福建省文物爱好者、收藏者提供交流平台,普及提高全省民众对民俗文物的兴趣爱好和鉴赏知识,力争打造融民俗博物、情景体验、自然人文于一体的省级民俗博物馆,为三坊七巷增添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郎官巷★建宁公馆】
建宁公馆位于三坊七巷郎官巷15号,与繁华的东街口商业街仅一街之隔。建宁会馆始建于元代,后由清代建宁人出资重修,占地面积1045平方米。
建宁公馆它是清绥安会馆的附属建筑(绥安包含了建宁、泰宁及宁化等周边地区)。在清道光年间,建宁人纷纷出外做生意,在福州日渐形成了纸、木材、茶叶、笋等商帮。就这样,在郎官巷西口的内河边形成了贸易集散地。
对于有经商头脑的建宁人来说,福州是重要的中转站,自然促成了建宁会馆的昌盛。在《绥安会馆碑记》提到,“纸、木、茶、笋等帮,贸迁至省,暨转运天津等处者,险历滩河,逾越海澨,莫不感戴神灵,生计日隆,备臻利涉,思有以报答天后之鸿慈,图建会馆。”
建宁人货物多经海上运输,因此祈求海神天后妈祖的庇佑,也就建成了紧邻会馆西侧的天后宫。据传,这座天后宫是旧时福州城内唯一的一座妈祖庙,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郎官巷★畲族馆】
福建是56个民族齐聚的福地,畲族是福建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共有36.55万人,占全国畲族人口的51.58%。
福建与台湾一衣带水,同根同源,闽台互动,亲上加亲,在开展两岸少数民族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得到了社会各界一致好评,被国家民委授予“海峡两岸少数民族交流与合作基地示范单位”荣誉称号。
三坊七巷郎官巷30号的畲族馆,是一个海峡两岸少数民族交流与合作的崭新平台,它将成为海峡两岸少数民族同胞民间沟通交流的重要桥梁与纽带,为两岸交往注入一股新的力量。
值得关注的是,在海峡两岸少数民族乡村振兴产业交流会上,福建省畲家企业商会与台湾少数民族产业贸易拓销协会签署了《海峡两岸少数民族文化交流产业合作备忘录签署》。
据悉,畲家企业商会将加强与台湾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双方每年将轮流组织开展一到两次少数民族交流活动,促进两岸民族经济文化发展。
【郎官巷★蘭尚艺术馆】
蘭尚艺术馆位于三坊七巷郎官巷32号,现在由拓荣文创馆进驻。柘荣剪纸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传承,也是柘荣县的一张经济文化名片。柘荣县围绕着柘荣剪纸艺术,着力打造一批优秀的文化企业,在技艺传承人员培训、文化企业建立运营、柘荣剪纸市场推广等方面进行产业化引导。
柘荣剪纸艺术让柘荣掀起一股创业创新热潮,也推动着柘荣县的精准扶贫工程工作,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技艺传承人带动柘荣人民创业致富。近期拓荣剪低走进三坊七巷郎官巷的兰尚艺术馆和游客见面展出。
据了解,柘荣县是国家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剪纸,始于唐朝,兴盛于清、民时期,有中原文化“活化石”之称的柘荣剪纸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非凡的艺术价值于200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2009年又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公布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
柘荣剪纸文创馆已经进驻福州历史文化名街三坊七巷,借此向世界各地游客展示柘荣剪纸这一悠久的文化传承,按照市场化运作,把柘荣剪纸艺术发扬光大。
据介绍,柘荣剪纸将北方的质朴和南方的灵秀结合在一起,以阳剪为主,阴刻为辅,在当代中国剪纸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让观众在作品鲜艳的色调、多样的题材、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内涵中享受丰富的视觉盛宴。
【刀痕一一沙清泉版画展】
版画展厅在福建民俗博物馆的东边廊道中。沙清泉先生是我国新兴木刻版画运动的推行者和实践者。早在20世纪30年代,沙清泉先生就投身鲁迅先生所创导的新兴木刻版画运动,参加抗战七君子之一李公朴先生创办的木刻研究班和邹韬奋先生倡导的上海职业界抗敌救亡工作。
他以刀为笔,以刀代枪,创作了大量宣传抗战救亡、呼吁团结抗战的木刻版画作品,是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的创始人之一。沙清泉先生早期抗日救亡、反法西斯的作品可以说是中国版画界抗日救亡的一面旗帜。
沙清泉先生去世后,其夫人姚琳女士将他毕生创作的艺术作品和创作原版及遗物323件(其中版画艺术作品、雕版176件)捐赠给镇江博物馆收藏。
为了纪念沙清泉先生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所作出的贡献,为社会主义祖国、为改革开放所创作的热情洋溢的爱党爱国的艺术作品给予崇高敬意,镇江博物馆和福建民俗博物馆特别从姚琳女士捐赠的作品中挑选代表作举办此次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