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不包分配的中专生,大家过得还好吗?

01

30年以前的中专生,真的很牛。

说起中专生,很多人都会嗤之以鼻。这些年,只有考不上大学的人,或者说连高中都考不上的人,才会选择去读中专。

中专毕业生,人生起点很低,被贴上了“差生”的标签。一些中专职业学校,成为了“长身体”的地方,而不是努力学习的地方。

可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乃至90年代初的中专生,是响当当的人物。

在农村,考上中专就是“跳出农门”的捷径。

那时候,读中专的成本很低,在学校还有生活费发放。一些中师生,都是免学费的,每个月照样拿生活费,在学校就过上了令人羡慕的生活。

还有一些高中生,毕业后,也选择了考中专。不为别的,只为中专毕业后,有稳定的工作。

当年,中专生是包分配的,毕业后,不是当乡镇干部,就是在国企工作。一部分人可以直接留在县城工作,混个三五年,就成为了科级干部。

当然,考上中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所乡镇中学,一年能够有三四个学生考上中专,就是大喜事。

在我就读的初中学校,一年只有一个学生能考上中专。

在我走进初中学校的第一天,班主任老师就说:“看到校门口的光荣榜没有?他们就是考上中专的学生,值得我们学习。”

我的母亲非常肯定地说:“如果你考不上中专,初中毕业后就去东莞打工。”

当时我三姐弟都在读书,父母辛辛苦苦一年,连学费都交不起。如果我们三个人都上高中的话,估计父母晚上不睡觉,也赚不到学费和生活费。

母亲的话,很无奈。我暗自在想,一定要考上中专,一定要考全校第一名的好成绩。

当我拿到中专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全村人都赶来喝喜酒,校长亲自在我家门口放鞭炮,那热闹的场景,现在都记忆犹新。

02

不包分配后,中专生变得很尴尬。

俗话说:“计划赶不上变化。”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很多地方取消了中专生包分配的制度。有的地方,取消中专生包分配的制度更早一些。

考上中专的时候,喜气洋洋,满以为自己就成为了干部、企业职工,一辈子都衣食无忧了。中专毕业的时候,灰头土脸,听到“不包分配”的消息之后,整个人都蒙了。

我从中专学校毕业之后,被分配到到了乡镇上班,但是没有编制,也没有收入保障,成为了临时工。

为了养活自己,我只身南下,去了东莞打工,然后辗转去了深圳。

我去了很多家职介所。

当我拿出中专文凭的时候,职介所里的人摇摇头:“中专文凭的话,我们真的不好安排。”

我先后当过流水线工人、大型工厂保安等工作,后来想办法拿到了大专文凭,回到家乡县城,进入一家大型工厂打工。

事实上,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中专文凭就已经落伍了。拿出中专文凭的那一刻,都显得很尴尬,都要看人脸色了。

留给中专生的岗位,也是非常有限的。如果自己有工作经验的话,稍微好一点。但是真的有足够多的工作经验,有没有文凭,又有什么关系呢?

03

这些年的心酸只有自己知道。

比我小一岁的师弟阿正,毕业的时候,直接去了东莞。

到了东莞,他都不好意思拿出中专文凭,凭借自己考取的一张电工证,进了一家大型电子厂的电工部。

虽然阿正有电工证,但真正要当好电工,他要从头学起。在学校的理论知识,到了社会上,不太管用。

从一个职场小白,到电工老师傅,其中的苦,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在当时,考上中专的学生,多数是农村出生的,没有背景,也没有人脉,甚至连去外地打工的路费都发愁。

为了在电工行业站稳脚跟,阿正还参加了很多次培训班,考取了高级电工证。现在,他还在厂里打工,但是混到了中层管理人员,年薪二十多万,也算是熬出头了。

我的表妹小华,当年考上了师范。毕业后,不知道何去何从。

后来,小华在亲戚的帮助下,去了一所偏远学校当代课老师。

再后来,小华去了福建的民办学校,虽然工作很苦,但是她已经熬了二十多年。

因为起点比较低,能够熬出头的人,都是走了不同寻常的人生路,其中的苦,只有自己知道。

04

不包分配的中专生,几家欢乐几家愁。

第一批不包分配的中专生,一晃就变老了,都是三四十岁的人了。

当初考中专的时候,是那么拼命,似乎自己真的要起飞了。可是毕业的时候,却有难以掩饰的失落。

可是,不管人生遭遇了什么,生活还在继续,总要放下面子,努力活下去。

事实上,也有一批人,中专毕业后,分配到企业上班,然后就下岗了。这一批人,不也一样活得很艰难么?

人生没事事如意。你要相信,每一道坎,后来都会变成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真正有本事的人,已经撤掉了“低学历”的标签,活成了“百折不挠”的人。

有一些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创业成功了;有些人,兜了一个大圈,后来还是进入了体制内上班;有些人,一直活在社会最基层,苟且偷生;有些人,还在为生计发愁......

人生发展,从来都没有固定的模式。你随时都要做好拐弯的准备。

与其等别人来安排自己,不如主动改变自己。

中专生,请学会感激挫折,学会为自己点赞。

作者:布衣粗食。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