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的抉择
我们知道,历史上有两个著名的智者:一个是姜子牙,一个是诸葛亮,两个人都得明主,但两个人却选择了不同的时机,最终导致完全不同的命运:姜子牙功成名就,得地封侯;诸葛亮功败垂成,出师未捷身先死。
先看姜子牙,姜子牙又名姜尚或者吕尚。他出生时,家境已经败落了,所以姜子牙年轻的时候干过屠夫,也开过酒店卖过酒,聊补无米之炊。电视剧封神榜里说他五十多岁才结婚,上街卖个面粉只顾读书一分钱没赚到。但他人穷志不短 ,无论宰牛也好,还是做生意也好,始终勤奋刻苦地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研究治国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为国家施展才华,可是直到70岁还是一无是处,闲居在家。 即便这样,他也不随便投靠权贵。
在姜子牙72岁时,垂钓渭水之滨,借钓鱼的机会遇见周文王姬昌,二人一同乘车而归,尊为太师。后来的故事相信大家都知道了,姜子牙辅佐武王灭了商,建立了周朝,他自己则被封地封侯,也就是后来的齐国。他本人据说活了102岁,在那时候,算是非常长寿的了,而且还子孙满堂,该拥有的都拥有了,自古成大事者莫过于此。
姜子牙72岁才出道,在“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今天,相信大部分人都不能接受,认为人生都过了大半辈子了,再不疯狂就来不及了。但我们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即便姜子牙很积极,那么他能投靠谁呢?他年轻的时候,正是商纣由兴转衰的时候,投靠商纣会跟着一起助纣为孽,投靠文王?似乎又太早了,那时候的周也许还用不上他,投靠过去顶多也就一个小官,而他自己年轻时的学问也还不够。所以他选择继续努力,直到72岁机会来临才出道,辅佐武王建立了周朝,自己也收获不小。
如果这只是推测,那我们看另一个智者:诸葛亮,他就是典型的时机不对。在漫长的历史里,诸葛亮都代表着智慧和忠诚,是历代人臣的典范。
诸葛亮拜得名师水镜先生,长期刻苦学习,当周围的朋友都投靠官僚时,他也并不着急投靠谁,而是默默躬耕南阳,一边刻苦学习,一边等待,直到刘备来找。后来水镜先生评价诸葛亮是“虽得明主,但不得其时”,这点相信智慧学识超群的诸葛亮不会没考虑到,后人在解读“三顾茅庐”的时候,都觉得诸葛亮是在考验刘备,但实际不能这么认为,应当是诸葛亮也感到时机不对,有意回避,但人家还是几次三番来寻找,最终还是遇上了,他感到了刘备的诚意,一感动,就顾不上时机问题了。
为什么说时机不对呢?姜子牙刘邦都一样,出道时刚好是前一个王朝腐败到了不可挽回,新的王朝还没建立之时,所以能完成推翻旧朝建立新朝的大任,而刘备来找的时候,已经晚了一点,这时候曹操已经占了半壁江山,人才成堆,魏国治理得也不错。诸葛亮投靠曹操会坐冷板凳;投靠刘备,那就得帮助几乎一无所有的刘备跟已经站稳脚跟的曹操恶斗,并不是推古拉朽的局面,成败就显得难以预料了。从历史角度看,正是因为智慧超群的诸葛亮出现,导致了国家统一延迟了几十年,带来更多的战争和无穷无尽的痛苦,这把他治理的功德都抵消大半了。诸葛亮的结局,大家都知道的了,出师未捷身先死,子孙后代也没得到啥好处,蜀国也是最先被灭的国家。
现代生活虽然节奏快,但也并没有脱离这些法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都有自己的合适时机,不管是事业、爱情还是其他愿望,都有它特定的实现时机,成与败并不看你几岁了,而是看你有没有一直坚持努力,没努力的自然永远都不会成事,努力的还没成事,也并不能断定就永远成不了事,我们一定要牢记坚持努力,而不要急于成事,时机到了自然就成了。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