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札记】榔坪青岩沟访碑记

11月下旬的一个周六早上,我背上背包,坐上从县城发往枝柘坪方向的班车上,像今年所有休息日一样,再一次踏上了访古的旅途。此行的目的,是去榔坪镇“青岩沟”,瞻仰和传拓一座曾经见证过施宜古道辉煌历史的路碑。

班车在国道与高速间精准地切换着路线,不到2个小时,就过了碑坳。我应该在炉子坪道班下车,等待前来与我会合、给我带路的长丰村向导。但司机师傅显然忘记了我上车时的告知,没能在炉子坪踩一脚刹车,待我发现坐过站时,车子已经“滑到”了500米开外的龙潭沟二桥。

G318国道龙潭沟立交桥(图片来自网络)

从二桥走回炉子坪道班——计划外的旅行,但给了我一次亲身近距离观察这座全县唯一的立体交叉桥的机会。站在一桥上,自由俯视桥下通往沙坪方向的318国道,仰视苍翠而狭隘的龙潭沟大峡谷,这是坐在车上的人不能获得的体验。龙潭沟大桥是榔坪与贺家坪两镇分界之处,因为其险峻异常,曾经的施宜古道回避了这一方,而由沟北山后的青岩沟绕行。而后来的国道建设者为了将路线取直,却不惜开山凿路,遇壑设桥,于是便有了这一段天路,有了这一座天桥。

走回炉子坪道班,等待了一会,给我带路的榔坪镇长丰村委会覃会计骑着摩托车从沙坪方向赶来了。覃会计说,路碑就在炉子坪背后的青岩沟边,得翻过一个山坳才能到。我跟在覃大哥的背后,沿着陡峭而窄小的田边小路向山坳进发。初冬的田野格外干净,一道道艳阳和一阵阵冷风交织拂面,予人的是乡村的美好。寂静的山坳里只有我们两个人在穿行,让人无法想象这脚下踩着的居然是百年前人流如潮、络绎不绝的施宜古道。

修补青岩沟路桥碑侧面(向家舟摄)

大约20分钟后,一座3米高的巨碑,伴随着一段昔日的石板古道进入了我的视线,我知道这肯定就是我所要寻找的那座丰碑——修补青岩沟路桥碑。时隔18日,我感觉仍然无法用很好的语言来形容我当时见到这座巨碑时的激动。试想,当谁看到荒凉的山谷中,突然出现一座耸立于二层台基、高达3米的大碑,都会不由自主地惊奇、赞叹乃至景仰。它屹然独立于此地,就像一位巨人,那种凌然和霸气,完全可以“秒杀”周围一切景物。来之前,我早在《长阳石刻》一书以及长丰村朋友发给我的照片中看到过它的身姿。来之后,我亦从不同角度拍摄了它的风采。但是我想说的是,从这些图片上,我们都无法看到它真正的雄浑。除非,亲自来一趟。

覃会计在现场陪了我一会,便向我告辞。前几天,长丰村委会刚刚经历了精准扶贫市级初查验收,这些干部们都很辛苦。我没有理由既麻烦他带路,又让他在一旁干等着看我工作,于是在连连感谢之语中,目送了这位基层领导。

距离古碑几十步的坡下,有一户人家,老夫妻二人在家,男主人姓覃,70多岁。为了测量碑的尺寸以及考究碑文,我找这位覃老借来了板凳,在他家取了几瓶泉水。老人家年纪大了,但是很热情,听说我要考察这碑,他很高兴和赞同。对于我们这种访古人来说,这是愿意看到的情景,也是常常看到的情景。

修补青岩沟路桥碑正面(向家舟摄)

经历过夏天,古碑碑脚处被枯黄的杂草、苔藓和山坡上冲下来的一些浮土所覆盖。我小心翼翼地用手拔除这些杂草、苔藓,捧走这些浮土,希望看到一座干净的碑,这样就可以从遥想中还原他初立时的风采。清理完毕后,我站在板凳上对碑的尺寸进行了测量。不计底座,该碑通高3.1米,由碑帽与主碑组成。其中:碑帽高1米,厚0.4米,令牌形;主碑高2.1米,宽0.89米,厚0.28米。现在,城市里一般商品房的净高往往只有2.9米左右,也就是说,这座碑的通高相当于一层楼。

与碑的高伟呈反比的是:碑文的文字保存现状堪忧,几乎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内容已经无法辨识。通过对碑石质的鉴别和一旁观看我工作的覃老的介绍可知:因为体量巨大难以运输,当年系就地取材而刻成此碑。这种石头属于比较低劣的青石,近似于麻石,抗风化、氧化能力较差,加之这里为几个山坳交汇之地,四季大风不绝,因此历年风化,每况愈下。据覃老的回忆,大概是在5年前,县文博部门曾经来此做过考察,记载并拓印了碑文。

县博物馆编著的《长阳石刻》一书(以下简称《石刻》)中(P104)确实记载了这通碑的碑文,这篇碑文也成为我寻访此碑的主要线索。但作为一个文史研究者,通读该碑文之后,亦发现存在一些于文史、逻辑不通不符之处,故又驱使我实地前来考察究竟。

可以肯定的是,早在5年前,石碑上的文字即已出现了严重风化,但比现在的情况要好一些。但《石刻》中记载的缺文为39字,而我经现场辨认抄录后缺文168字,难道5年间就丢掉了128字之多吗?经过我的研究,我认为,确实有一部分存在这种先有现无的情形。因为本次调查中发现的部分缺文,在《石刻》中整理的文字中是可以找到的。如:《石刻》中所记次行首句“余少时读青莲公《蜀道难》诗,心霭向往之。”此次我实地辨认,只识得“余□时,读青莲□《蜀道难》诗,□□□往之。”已有少、公、心、霭、向五字不可识。这说明当时这几个字没有缺失或尚可辨别。

但不得不说,《石刻》中碑文整理也是存在错漏情况的。如:第三行开头,碑上尚有“信”字,但《石刻》漏载;第四行尚有“辟蚕丛”;文尾,我现场辨认有“□南张□□□□□助廉俸银伍拾两□□□□□□齐乐捐廉俸银贰拾两”一语,而《石刻》中载为“施南张贵亭协戒捐助廉俸银二十两”,中间漏载15字。等等。亦说明当时考察的状况并非极其乐观,记载也非完全连贯和准确。但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此碑当年撰文时并未画行,书写相对自由,因此文字排列本不绝对整齐,加上清人书写时常存在因避讳等原因而提行、空格,故本人认为缺文168字也只是根据现场情况作出的一个大致判断,并非绝对准确。

修补青岩沟路桥碑拓片(向家舟拓并摄)

总之,由于碑体严重风化,目前已难以完全知晓全部文字(包括字数)。只能确定有15行(《石刻》载22行,有误)。综合本人抄录,并参照《石刻》,该碑的碑文(凡属我现场未辨识而参考《石刻》的,以括号标注;凡应属缺字并无法得知的,以□代替所缺之字;根据已知文字文意断句)大体上是这样的:

修补青(岩沟)路桥记

余(少)时读青莲(公)《蜀道难》诗,(心霭向)往之。(丁)亥秋捧檄,创办野三关土税局务,见夫层峦叠嶂,山路崎岖,□信青莲公言之(亲)切(有味)也。是(关),西连巫峡,东(压)楚山,雄踞巴江之南,势横夜郎之北,□□(三千蜀)道,门(户东开),(其险也若以前)。

此山□(贤)□(使者)□(夜郎)□(与)为怀,心存利济,感(世)路(之不)平,(念)行人之(多)阻,□路费,抽士捐,辟蚕丛,(为)鸟道,(绵亘数百里),(尽成坦途),(功)甚伟(矣)。(无何星移物换),(谷变)为陵,(守缺)抱(残),时不乏有。而长阳(所)属之青崖(沟),(路桥坍塌殆)□。余于□□,(旋)□(身历其境),(险阻堪)虞,因(目击)过往行旅之难,心辄怜之当盛(难)继者,(实苦经费)之(维艰)。□□(督)办(川)盐□(路)蒋宪□亦□视察。余首先(提倡),概捐青蚨三百缗。此(崎岖孔)道路,不及(时)设(法集资),起为(修)造,其(有不便)于行商(者),尤难扩充夫税课,毅然独任。

则报荆州道广宪哲臣(观察),(赞)成美举,助捐(白)银(一百两整)。(施南额竹轩郡伯见),(又必为)督率各属大令,共捐廉银壹百贰拾两(整)。(施)南张(贵亭协戒),助廉俸银伍拾两□。□□□□□,齐乐捐廉俸银贰拾两。其有不敷者,余竭□□□□□□□两□□□□□□。(更得许少尉),(于)路桥工程又深谙练,两次偕往,(亲诣□□□为并□两前修石路)怀(德之)区(□□修□□□行人□归)实际。工既竣,因勒石而为之记。

光绪拾(四)年(戊子),(野三关土税局□□□□□□□□)谨撰。(印章)

综合笔者知见及《石刻》一书记载,这篇刻在巨碑上的《修补青岩沟路桥记》虽永不可览全文,但似乎离全文更进了一步。通览全文,我们可以知道这样一个事实:那个处于丧权辱国、割地赔款、政府财政收入无法满足公共工程和民生工程需要的光绪十四年,巴东野三关土税局负责人某某——一个低级的政府官员,目及青岩沟施宜古道年久失修,倡导修缮并率先捐款,同时向分巡荆宜施道、施南府、施南协等军政官员募集善款,以期改善民生,畅通商旅,乃至促进税收增收。“位卑未敢忘忧国”,这是一种何等的高尚情怀!

施宜古道遗迹(向家舟摄)

光绪十四年野三关土税局修补的这段青岩沟路桥,起于沙坪,终于炉子坪山坳,不仅是清代施宜大道的一部分,更是宜昌府与施南府间驿(商)道的重要节点。据覃老讲,这段路过去全部由石板铺成,从碑刻处开始,向西至沙坪,现在仍保存有完整2公里。成书于民国四年(1915年)的《调查湖北西路矿产报告书》中介绍了当时施宜大道的情形:“施宜大道,为自施南至宜昌之道,计长七百二十里,经恩施、建始、巴东、长阳、宜昌五县之境,实为西路中部自东至西之一大陆路,皆铺以青石,宽大平坦,行旅往来,络绎不绝。”从现存的古道来看,此言不虚。以当时鄂西山区的整体交通水平而言,这不啻为一条高等级的道路。覃老说,在318国道尚未贯通之时,这条路非常红火,他的大伯解放前后曾在这里开有骡马店,住店歇脚、喂骡马的行旅常常人满为患。

据说,青岩沟的古道最早可追溯至明初洪武年间。长阳旧志记载:“百里荒,自点心坡,至青岩沟,南如碑坳、长冲,北如龙王冲,中白沙驿,俱在百里荒内。每高处,自八九月积雪,至次年二三月始消。明傅友德入蜀时,凿山开路百余里,因名。”明朝大将傅友德军队开凿的这条古道,成为青岩沟路桥以及施宜古道的前身。

不知不觉,访碑结束时已到傍晚,我本来准备踏勘现存的施宜古道长丰段的,由于时间关系只好作罢。趁天色未黑,我必须沿着来时的山路,返回炉子坪,乘坐开往榔坪方向的晚班车。走在林间小道里,丛林中出现了不少野鸡和竹鸡的身影。百余年后,这条曾经熙熙攘攘的人行大道,成为野生动物的乐园,这不能不感慨时代的变迁。

位于湖北长阳榔坪镇长丰村318国道边的“筑路英雄纪念碑”。(图片来自网络)

在炉子坪国道边等车的空隙,我又看到了暮色中的龙潭沟立交桥。据史料记载,这段路桥始建于“文革”初期,后经过改建,并在70年代后期再次大刀阔斧地改修,成为管道公路(即今318国道)的一部分。这段路桥,是当年建设者用青春乃至生命建成的。只说1976年修建管道公路时的一件事,就让人难以忘怀。当时负责龙潭沟段施工的,是五峰县的民兵。1976年7月31日,因开挖岩石而导致巨大滑坡,6名五峰民兵同时遇难。而在整个管道公路施工中,宜昌地区所辖路段有31人因公牺牲。为了缅怀他们的功绩,1979年,宜昌地区管道公路指挥部分别在高家堰州府口以及榔坪长丰村修建了一大一小“筑路英雄纪念碑”。这些纪念碑,与青岩沟清代的修路碑一道,在呼唤着我们不忘历史。

G318国道龙潭沟立交桥(图片来自网络)

筑路英雄的汗没有白洒,血没有白流。即使进入高铁和高速时代,这条凝聚着先辈团结力量,凝聚着国魂的赫赫有名的318国道,依然车来车往,不可或缺。而暂时归于寂寞的青岩沟古道和修路碑也并不寂寞。在古碑的地下,正是宜万铁路的隧洞;碑之对面山峦,沪渝高速金龙隧洞穿行其中。古代交通佳作与现代交通文明交相辉映,共同成就了亮丽的风景。而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古碑、古路和雄壮的青岩沟立交桥必将为这一方的发展更加增添力量。

致谢:在笔者考察和撰写本文的过程中,得到了彭卫平、吴照云、秦文兵及榔坪镇长丰村委会覃会计等人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0)

相关推荐

  • 《清江诗苑》点屏成鉴(39)覃万馥(乐文):我喜欢《忆小峰垭骡马古道》这首诗

    我喜欢 <忆小峰垭骡马古道> 这首诗 ★ 覃万馥(乐文) 原作: 忆小峰垭骡马古道 八里垭连七里沟, 偏坡九拐下资坵. 云崖坎坎蹄开路, 林海悠悠背作舟. 运走山乡多苦涩, 驮回城镇小风流 ...

  • 王蓬|吴大澂与石门石刻(下)

    汉魏石门十三品展室 吴大澂与石门石刻(下)  文|王蓬 二 吴大澂多年身居高位,因酷爱金石碑刻, 把不菲的薪金与养廉银大量用于收藏,加之廉洁奉公而晚年清贫.他为生计所迫,曾任上海龙门书院院长,以早年坚 ...

  • 历史文化名人与云梦山

    云梦山,又名青岩山,位于淇县城西南15公里的太行山东麓,主峰海拔584米.这里峰峦叠嶂,云蒸霞蔚,泉涌涧飞,险奇秀幽,素有"云梦仙境"之称.千百年来,许多历史文化名人慕名而来,或创 ...

  • 北京门头沟:京西古道十里八桥看四桥

    京西古道穿行于京西广袤山野,行于山壁,跨越沟壑,面临山涧沟壑,那些商道.兵道.香道等主要大道绕道逶迤前行,更免不了架桥修梁,沟通南北. 王平口关外古道已不属于玉河古道范畴了,通常冠以西山古道大台段,而 ...

  • 大别山鹞落坪野花初访99种

    这个五一节,约了几个花友去安徽省岳西县的鹞落坪刷花,特别幸运的是,同行的有我们植物圈的周欣欣(柳大).鼠叔两位大伽,还有当地保护区的两位储老师带路,鼠叔已经第一时间新鲜出炉了精彩的游记<鹞落坪& ...

  • 榔坪联防联控战犹酣|秦明树(湖北)

    *文学新高地 时代最强音* *弘扬真善美 汇聚正能量* 文学 梦想成真的摇篮 作家 异彩纷呈的平台 扩版増栏谱新篇 --纸刊<天赋文学>报二期新颜 <天赋文学>报,由天赋文学社 ...

  • 访碑记 | 开北碑风气之《甘陵相尚府君之碑》

    ✍以下为图文 装修了几年的河南省博物院终于在疫情后第一个双节假日前开馆了!以青铜莲鹤方壶为代表的三代青铜彝器:以袁安碑.元苌墓志为代表的碑刻诸多等重器国宝终于露面了,也算是在这平凡鼠年假日为期盼已久的 ...

  • 大名石刻博物馆访碑记

    点击"成安文学",关注作家动态,欣赏更多佳作(2020第四十四期) 大名石刻博物馆访碑记 张敏 暮秋时节,清晨已有薄雾,朝阳升起,云开雾散,我们迎着朝阳一路向东,直奔大名.此行我们 ...

  • 榔坪往事越千年(一):唐时明月宋时风

    2013年10月,作者在济南市五龙潭公园内的秦琼祠前留影. (一) 关于榔坪的故事,我们从风雨飘摇的唐朝末年说起. 公元九世纪,曾经开创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

  • 榔坪往事越千年(二):元明古镇话朗亭

    宜万铁路榔坪一号隧道上方俯瞰榔坪集镇(图片来自网络,拍摄者@山哥-彭琦摄于2013年8月14日) 我很惭愧.作为一名长阳人,榔坪人的亲戚,我到这里来的太少,了解的不多.从第一次走入古镇,二十一年间,我 ...

  • 榔坪往事越千年(三):悲情人物覃佳耀(上)

    从花果石后山俯瞰凤凰山及周边.清嘉庆元年,这一带都是充满硝烟的战场.(李东红摄) 榔坪人覃佳耀,清代嘉庆年间长阳白莲教起义的主要领导者之一,长阳民间两百多年来家喻户晓的人物.榔坪河南北两岸,秀峰桥山里 ...

  • 榔坪往事越千年(三):悲情人物覃佳耀(下)

    (二) 经过策划联络,嘉庆元年二月,长阳白莲教教首林之华于九州河(今属资丘镇九龙村),邀约覃士辉于花屋场(今属资丘镇中溪村),率众揭竿起义.同时,榔坪覃佳耀与佳藩.佳兰,号"八大家" ...

  • 榔坪往事越千年(四):黄帮商人绎传奇(上)

    榔坪镇中街望上街(向家舟摄) 在长阳榔坪镇,有一群被人们称作"黄帮人"的移民后裔. 黄帮人的祖先,曾是清代湖北省地方商人群体的代表--"黄州帮"的一员.清代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