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五篇  新石器时代的崇拜、祭祀和宗教萌芽2

X
(续)
地崇拜。广袤的大地抚育万物,提供了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一切。江河溪水在大地上奔流,万草万木在大地上生长。采集狩猎和渔捞都得依赖大地。农业耕作和家畜家禽的牧养以及日常生活也离不开土地。大地就像母亲一样哺育着人类。在原始先民看来,大地也和上天一样是由具有无穷威力的神灵所主宰,因此出现了地神的崇拜。在少数民族中也盛行对土地神的崇拜。如广西的毛南族,每年农历除夕前要祭土地,由轮到担任司祭的户主负责筹集经费,采购祭品,宰猪向土地献祭。祭时,巫师诵经,主办人呼点各户家长姓名,向土地神礼拜。祭后,每人喝“福”酒,预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然后按户发猪肉一块,肉汤少许,带回全家分享。新年初一,吃了猪肉将汤洒在农作物与果树上,认为这样可以领受土地神的施舍,驱虫防灾,谷物果品丰收。云南景颇族祭祀土地称为“地母祭”。一般三年举行一次。通常是杀一头牛,将五脏洗净,埋入村落头领居住处附近的地下,作为直接献给土地的牺牲。或者以埋猪的形式献给“地母”一头猪。祭祀由专门祭祀地母的祭司“纳破”主持,并祈祷和屠宰作为牺牲的牲畜 ,然后由专司分肉者“堪庄”具体负责埋葬。贵州的布依族在农历六月初六祭土地神或社神,仪式为敬拜石刻的男女神像,或由入寨资格最老的长老扮神。杀鸡猪供祭,祈求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参加者忌穿白衣或花衣,奉献祭品时不能说话,祭毕,分食祭品。在腊月初八也要祭土地神,用公鸡或猪头献祭,祈求土地神保佑。湘、鄂、川、贵交界的土家族在农事崇拜方面也是以祭祀土地神为主。过年要以猪蹄献祭土地,农历二月初二,再杀鸡献酒祭祀土地神生日。而贵州台江苗族供奉的土地神,则是用几块石板搭成小屋,称地鬼房,内置两块长形石板,这就是地神的偶像,要每年祭祀。当地开荒时,先烧三次香,三次不灭才能动土。台江苗族用石屋、石板来代表土地神,正是史前石社崇拜的遗风。“社祭土而主阴气也。”(《礼记·郊特牲》)“社者,土地之神也。土地阔不可尽祭,故封土地为社,以报也。”(《孝经纬》)社有石社、土社、树社三种形式。石社即在封土堆上树立石柱、石屋之类作为祭祀的场所。《周礼·春官·小宗伯》郑玄注即说:“社之主盖用石为之。”江苏省连云港市将军崖曾发现原始石社遗迹,在三组岩画之间有三块岩石,一大二小。另有一块被人推下山崖,这块岩石原来是和那两块小岩石相互咬压,搭成一个小石棚。正是以石为社的遗存。距离连云港市不太远的铜山县丘湾也发现一处商代石社遗址,中心矗立四块大石,周围有人头骨2个,狗骨架32具,殷人的石社应是继承史前农业部落的石社崇拜的。辽东半岛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的所谓石棚,也应该是属于同类性质。辽东半岛的“石棚”是在地面上竖立3-4块石板,上面盖一块大石板,被称为桌式石棚,过去认为是墓葬,实际上可能也是石社之类的祭祀遗存。这种石棚在辽东半岛的金县、新金、庄河、岫岩、营口、盖县和海城等地已发现大小不等50多座。最有特色的当属广西的大型石铲坑。如广西隆安县大龙潭遗址的祭祀坑中排列众多石铲,共有直立、斜立、侧放、平直四种形式,每组2-20件不等。祭坑大都是圆形竖式,口径和深度多为2米左右,最大者深3.33米。坑壁经过修整,有斜坡或阶梯状通道。坑内石铲排列有序,往往将石铲、烧土重叠数层,放置成圆圈状或凹字形,铲柄朝下,刃部朝上。该遗址出土物以石铲为主,仅完整的石铲就有231件,体型硕大者居多,最大者长70余厘米,重达几十斤,小者仅数百克。不少石铲为平刃,无使用价值,其功能只能供祭祀之用。土坑是地神寄栖之处,排列有序的石铲则是社主的象征。
在各地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不乏有祭祀地母宗教礼仪建筑的遗迹。如前述辽宁喀左县东山嘴祭坛遗址,在坛内有密排立置相聚成组的长条列石,应是与祭祀地母有关。在前述辽宁建平县牛河梁的祭天场地附近发现有几个祭祀坑,内有红烧土块和兽骨,有的还有陶塑人头和人身像,显然与祭祀地神有关。《尔雅·释天》云:“祭天曰燔柴,祭地曰瘗埋。”孔颖达疏曰:“天神在上,非燔柴不足以达之;地示在下,非瘗埋不足以达之。”“以地之深,故瘗埋于坎。”可见祭祀坑主要是用来祭地的。前述上海青浦福泉山祭坛遗址的北侧第一台地也发现有长方形大坑及圆形土台,也是祭地神之处。从祭坛与方坑分布位置看,祭坛设于墩顶朝南,方坑处于墩北低处,符合天阳地阴、天神居上地示在下的宗教礼仪观念,即古籍所说的“祭天于南就阳位,祠地于北主阴义。”此外,在许多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附近常分布有大大小小的埋葬坑,其中常有兽骨或人骨,应该也是祭祀地神的祭坑。规模最大的当属河北省武安县磁山遗址祭坑群,共发掘“灰坑”476个,许多坑内发现大量的粮食堆积、猪狗骨架和成组陶器、红烧土块、灰烬,经过踩踏或夯打。显然这些灰坑有相当部分是属于祭祀地神祭坑。
已有学者指出:“磁山遗址应包括几种不同的祭祀方式,无论哪种方式,都应是祭地祈年,表达了人们祈求丰收的心情。”
山崇拜。大地与高山连在一起,都是人类的栖息之所。人类最早就是住在山洞里,山中的森林提供给人类无数的食物和可供猎捕的

(0)

相关推荐

  • 自然笔记090丨香喷喷的土家社饭

    土家社饭 立春以后,就算是春天.早春是缺少花朵的,多数是寂寞等待了一个冬天的嫩芽,拼命钻出春风拂过树梢,钻出细雨滋润过的大地.深深地吸一口气,感受一下春天的味道.这个时候春天的味道里可少不了蒿子的味道 ...

  • 从龙与玉看辽西地区文明起步

    在距今1万年以内,辽西地区古文化经过旧石器时代上百万年文化传统的积累,依靠渔猎经济的提高和种植业的发明,实现了由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转变,进入了兴隆洼文化时期(本文所指兴隆洼文化,包含查海遗址早中 ...

  • 第六百五十四篇  新石器时代的崇拜、祭祀和宗教萌芽1

    X 原始先民虽然荜路褴褛,艰苦奋斗,发明了农具,开辟了耕地,驯化了谷物和禽畜,创造了原始农耕文化,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斗争中取得了划时代的伟大成就,被欧美的考古学家称之为"新石器革命&quo ...

  • 第六百一十五篇  红山文化玉器美学特征研究

    摘要:本文从红山玉器的材质.工艺.造型以及内涵四个方面探讨了红山玉器的美学特征. 红山文化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与辽宁省西部及河北省北部地区,属新石器晚期的原始社会文化,距今约5000-6000年.数千 ...

  • 第六百三十五篇  沈阳鉴宝大会现场惊现稀世玉猪龙?

    X图1 价值千万的"玉猪龙". 图2 专家向市民讲解. (博主声明:转发此新闻稿是供大家鉴别,不代表博主观点.) 辽沈晚报2007年10月25日报道:民间藏品中惊现稀世珍品,专家鉴 ...

  • 第六百四十五篇  龙的传人:读龙的传说,传龙马精神

    由于龙具有许多动物的特征,既有足,又有爪:既有角,又有鳞:既有鬣,又有须,不少人仅依据某月一特征论述其起源,所以产生了众多的关于龙的原形的说法.其较有代表性的几种说法介绍如下: X 图1 图2 图3 ...

  • 第六百五十二篇  古代玉龙纹饰造型的演变(一)

    X 龙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极其深远.许慎<说文解字·鱼部>曰:"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最初,古人把龙想像为" ...

  • 第六百六十五篇  20世纪中国100项考古大发现(三)

    (续) 41.大甸子遗址和墓地 X (公元前1735年-公元前1463年)中国北方早期青铜时代遗址和墓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发掘年代:1974-1983年展现了中国北方的早期青铜文明,揭示了夏家 ...

  • 第六百七十五篇  赤峰市野外的石雕像

    图1.图2是赤峰市某地山坡上的石雕人像和石雕兽,笔者拍了照片.据说不久这两尊雕像就出现在某"收藏爱好者"的院子里. X 图1 图2

  • 第七百五十一篇   新石器时代的典型玉器—玉璇玑

    图1 赤峰市翁牛特旗东拐棒沟出土的"C"型龙. 图2 红山文化玉璇玑. 玉器,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古中华民族就是爱玉.崇玉的民族,有其独特的玉文化情结,而这种玉文化则是中华民族 ...

  • 认知世事(六百八十五)

    不同的人,为你做同一件事,我们就会感到天壤之别. 因为我们在意的,往往不是人做的事,而是做事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