浒关八景说古韵
□欣萱
位于高新区东北部、京杭大运河东岸的浒墅关素有“八咏”著称,一咏“昌阁风桅”,二咏“龙华晚钟”,三咏“浮桥夜月”,四咏“渔庄夕照”,五咏“南河榆荫”,六咏“白荡菱歌”,七咏“管山春眺”,八咏“秦余积雪”。世事变迁,有的美景已不复存在,有的依然在展示着迷人的风姿。
昌阁风桅
“昌阁风桅”原是乾隆帝的口誉,为浒墅关象征性的第一景观。明、清年代,江南商品经济发展较快,运河里船只骤增,南来北往的农船、商船等运输船只经过这里,特别在浒墅关至枫桥运河段,船只相对集中,往来不绝。河中鼓帆的、岸边停泊的,形成了桅墙林立、动静相间、鳞次栉比的一派运河“风桅”景象。乾隆登阁脱口而出“昌阁风桅”四字句。自此,浒墅关便推这一景咏为八景之首。
清朱天成作《登文阁眺》,诗云“凭高舒望眼,落日满秋山。百草荒原外,青松古寺间。鸥轻押浪去,鸟倦逐云还。此际皆欢笑,为君一破颜。”诗中“秋山”即阳山脉,位于阁西面,夕阳落山于此。因此,古阁又有“阁阳楼”美誉。因现代轮机船取代帆船,风桅今已不见,但运河上来往船只仍络绎不绝。
白荡菱歌
白荡在浒墅关南,运河西岸三里,当地俗唤“大白荡”。荡开宛如琵琶,西通阳山东南的白马涧,东流注入运河董公堤的佘桥口。古诗云:“阳山山水活,泻入白荡里;养得菱棵肥,水清实累累”。自古以来,白荡盛产白菱。《浒墅关志》中记载,“居人以种菱为业,白菱之名始于此”。又“四角壳薄而坚实,则菱也……浒墅名之曰白菱,处处种之,出佘桥者尤佳”。今因白荡中的中转货栈已不存,菱歌也已消失。
管山春眺
管山现叫观山,又唤獾山。相传晋时,有一个叫管霄霞的“白鹤道人”在这里修道炼丹,炼就成仙后乘鹤而去留下“丹井”,因此得名管山、鹤峰和丹井。这丹井即是一洼水潭,今存。管山是阳山东北支脉,山头怪石嶙峋,巉岩壁立。因管山形似狻貌,姿似窥探欲扑向狮山的“回望虎丘”方向,引来“郡城仕女相约,踏春登巅眺望”(《浒墅关志·管山竹枝词》)。
邵源的《春晚游管山杂兴》诗云:“陌上共与往复还,踏青女士斗风鬟;疁溪好景唯三月,一路莺啼到管山……石壁高高耸翠微,云岩塔影看依稀;道人指点烟深处,半是山晖半夕晖。路近何妨竟日游,柴门归去不须舟;中途随意沽村酒,杖有青钱在杖头”。管山不仅有春眺美景,更有摩崖石刻书法醉人处,现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明嘉靖二十二年,胡善书“仙人洞“,沈泓华书“来鹤峰”“积翠峰”等题字,笔力苍遒,字体荡气迥异。华亭(松江)张祥河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刻有大楷“管山”两字。
秦余积雪
秦余是指秦余杭山,阳山别名。“山在镇西数里,一名秦余杭山”。主峰箭阙,海拔338.2米。清王士祯曾作《浒墅舟中眺阳山积雪》五言,引来“秦余积雪”名咏吴中。诗云:“日出阳山外,参差见几峰;依稀露烟霭,窈窕明云松。勿忆梅花发,清溪深万重;扁舟欲乘与,杳暮天钟。”诗绘雪霁后的佳景。2020年入冬以来的两场降雪,苏城百姓迎来了久违的盛景。
龙华晚钟
龙华即龙华寺,在“八都九图”,现吴县中学原校区西首。龙华寺又名广福庵。初建于唐代,宋宝庆二年(1226),住持文昇重建。明景泰年间,庵右由当地梳理拓展出一片福地,栽植“风镜”(银杏)树木。嘉靖时,“司关者户部主事”方鹏修建“大殿建楼阁”树范“文正公书院复庵弃地”。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康熙首次南巡,“于十月二十六日抵浒墅关视察河工及江南赋粮”,驻跸龙华寺,受到当时寺僧超揆偕众僧恭候迎接。康熙参观寺院并“赏赉(赐)”众僧,陪同他的裕亲王始赐匾《龙华寺》。从此,广福庵改称龙华寺,佛祖宗风大振”“饮誉天下。在雍正、乾隆时期,龙华寺香火更加鼎盛,外地前来进香的香客虔诚络绎不断,“栖客庐斋之房,铙鼓鱼螺钟磬”,香火日夜萦绕在寺院上空。
民国年间,龙华寺仍为镇中心的佛祖岚光之地,寺内的银杏树高耸挺拔,虽几经雷击遭毁,却仍安然无恙,枝叶茂盛苍穹。每逢春节期间,全镇男女老少都要到寺前公园场及附近欢渡新岁。
浮桥夜月
浮桥即关桥,这是自从明朝以来,浒墅关的一处特殊景点。《浒墅关志》记载,“浮桥即关口巨舟也,关以桥启闭。”以浮桥启闭实现通航与拦检船只。在明朝时曾设有“一镇两关”的南北两处,后来在泰昌元年(1620)取消北津桥处的北关。关桥在原蚕校门与下塘蚕机厂沿河门偏北2米处。河沿原设有一御碑楼,碑示“军民臣等在此一律下马”的皇帝御诏,阳文正楷十分显眼,是检查水陆过往行人船只的关隘之地。关南崇福桥畔(又名张公桥、张家桥,今为庄稼桥)原有茶亭。
“浮桥夜月”的特殊景观同白天的喧嚣形成极大反差,随关卡撤除,此景也随之消亡。
渔庄夕照
渔庄在原庵桥头,即当今的浒新街附近。明清时为东、西渔庄。渔庄和庵桥均得名于其西南相邻的龙华古寺。浒墅关东片及运河组成的大片水网形成了当地许多从事打鱼生涯的渔家。渔家经过一天辛劳捕鱼后,晚归渔庄,庵桥头水港的舣棹小舟,都相对集中在附近庵桥渔庄的浜兜水港里,在斜阳西下时的渔竿网桅映影里。渔庄、竹竿、网纬组成了渔庄夕照景观。
明代吴铠有诗云:“嚣尘割断百花庄,舣棹刚逢晚秋凉;夹岸沦涟看宿涨,一竿烟雨拴斜阳。舷歌欸乃声争和,画本流传墨有光;渔火江枫成绝唱,天教独占小沧浪。”
此景因庵桥、彩云桥河道变迁而成遗迹。
南河榆荫
南河是关卡稍南、运河西岸的竹青塘支河。太湖水自西东流到镇西四河口处,又分成两股水流。一股径直流至竹青桥,与自东西流至运河口的龙华塘交汇于运河;另一股与北水南流的青石溪(瓦山港水)合并后,向南经仪桥后再折东至关南,在崇福桥南河口注入运河。因河在关卡南,故名南河。那时南河旁桑榆成林成片,绿荫苍苍,附近又有“鸣凤坊”美名,故成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