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口而出的教育语录(10)
来这里,随时看刀~
脱口而出的教育语录(10)
91
教育不是万能的,教师更不是。一个简单的道理:如果学校教育真能包打天下,这世上哪还需要警察和监狱?面对三千门徒,孔子尚且感叹:“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更何况一般的老师?天才不可教,白痴教不会——教育,只能教中等人才!自以为这是透彻之论。可惜,那些被工具化了的教师,那些在不知不觉中被宰制、异化和阉割的心灵和心智,很难理解。
92
教育面对的是鲜活的个体生命和灵魂。教育不仅是人类文化和文明的传递,更重要的,教育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和激发。因此,用克莱德.E.柯伦的话说,它需要教育者“掌握一种神奇的力量,他们唤醒自己,也唤醒他们接触的人。”唤醒是生命的对话,是灵魂的交流,更是教育者智慧的体现。
93
教师要教书,更要写书,哪怕读者只有自己一个人!比如说,用“教育叙事”记录自己的生活经历,用“教育随想”表达自己的思考感悟。这既是对生命和事业的热爱,同时也能通过反思,发现自己,检讨自己,提高自己。教师应当为自己的生活开辟一块“精神绿洲”,哪怕最终发现,那只不过是一块“自留地”。
94
我们要学生热爱自然,可他们什么时候真正接触过自然、亲近过自然?把他们关在教室里,照本宣科地告诉他们大自然如何美,纸上谈兵地告诉他们大自然如何值得爱,没有发自内心的亲近,没有水乳交融的和谐,他们怎么可能真正热爱大自然,怎么可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享受和有益的启迪?
95
要学生敢想敢说,教师先要敢作敢为。可现在,很多教师胆小怕事。即使对自己的专业也是:教参怎么写,就怎么讲;前人怎么说,就怎么说;上级要求怎么教,就怎么教。机械的教学模式,死板的应试技巧,让教师失去了独立思考的品格。陈寅恪先生当年,一上讲台就对学生说:书上有的我不讲,别人说的我不讲,我讲过的我不讲,今天我只讲从来没人讲过的――这是何等的风度,何等的潇洒。我固然知道,中小学不能像大学那样教,一般教师也不可能与陈大师比。但是,在课堂上,多少说点自己的看法,或多样的意见,总还是可以的。遗憾的是,这样的教师,在时下的校园里,也非常稀少。
96
教师对学生,某种意义上说,有些像医生对病人。但差别也有:医生在诊治过程中,绝不会对患者说“你怎么生出这样的怪毛病”之类话,但我真的听到,有一些教师总是责怪、埋怨学生:“你咋这么笨?教了多少遍都不会!”更有甚者,冷嘲热讽,挖苦打击:“牛教三遍都晓得转弯,你咋笨得屙牛屎?”美国教育学家帕克·帕尔默说,在专业认同上,教师不如医生,因为医生从来不说:“你给我送来的,怎么都是病人?”
97
在我们的课堂上,很多时候,学生想听的,不是老师所讲的;而学生要说的,老师又无暇倾听。讲什么、怎样讲,基本上是老师说了算,学生几乎成了一块橡皮泥,任由老师揉弄、捏合。长此以往,学生听话了,变乖了,我们又不得不痛心地发现,他们也越来越呆了,越来越笨了。
98
我们说,教师要研究学生、熟悉学生、充分了解学生。这就像相恋的人,要有一个相识、相知、相爱、组织家庭直至白头偕老的过程。这是相互理解、相互融合、相互支撑,同时需要用心去体味和呵护的过程。
99
教育应当是从容、优雅的。可是,如果我们老是跟着潮流和概念疲于奔命,老是被检查与评估搅扰得鸡犬不宁,我们怎么可能从容、优雅?不能从容,就只能浮躁,不能优雅,就只能粗糙。不能从容优雅,教师和学生,都不可能真正体验教育、享受教育,甚至不可能真正投入到教育中。什么时候,校园里多了一份从容,多了一分优雅,我们或许就更接近教育的本质了。
100
教育的作用,应当使人懂得“我为何生活”。遗憾的是,今天的教育造就了大批“我何以为生的人”,这是我们过于强调工具性,把人作为改造社会的力量的必然产物。今天的教育,很多时候是“目中无人”的,不仅学生,连教师也只是工具,教学和应试的工具。人被异化,教育的异化也就不可避免。学生在学校就开始考虑职业,其工作生涯,几乎就是为房子、医疗和下一代拼命。我们看不到有血有肉的“人”在生活,而只是一堆工具,在为“物”而工作,甚至不知道自己是谁,在为谁生活。这不能不说是最大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