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志波、孫悦丨明代海瑞别集版本考録

明代海瑞别集版本考録

湯志波  孫 悦

湯志波,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孫悦,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本科生。

海瑞(1514-1587),字汝賢,一字國開,號剛峰,明代廣東府瓊山縣(今海南省瓊山市)人。嘉靖二十八年(1549)舉人,历任南平縣教諭、淳安縣知縣、興國縣知縣、戶部雲南司主事、两京左右通政、右僉都御史等職。隆慶四年(1570)以疾辭歸,居家十六載,萬曆十三年(1585)召爲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道改南京吏部右侍郎。萬曆十五年(1587)卒于官,贈太子少保,謚忠介,《明史》有傳。

嘉靖四十一年(1562),海瑞在淳安任上刻有《淳安稿》一卷、《淳安縣政事》三卷,隆慶二年(1568)通政司任上編《備忘集》二卷,萬曆八年(1580)、九年又先後編刻《備忘續集》二卷。海瑞致友人信中多次提到“進小刻五冊呈覽”、“小刻六冊呈覽”[1]等,可知其在世時有多種别集刊刻,今均已不存。現存海瑞别集有明萬曆刻《海剛峰集》十卷、明萬曆二十二年(1594)阮尚賓刻本《海剛峰先生集》六卷政事四卷、明萬曆三十年(1602)海邁重刻本《備忘集》七卷附録三卷、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同安蔡鍾有刻本《海忠介公文集》十卷、明天啟六年(1626)梁子璠刻本《海忠介公全集》十二卷、明崇禎間高淳黃氏刻本《海忠介公文集》七卷附《海忠介公傳》二卷、明末曾櫻重刻本《海忠介公文集》十卷、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海廷芳刻王元士補遺本《海忠介先生備忘集》十卷、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關中焦氏刻《邱海二公集合編》本《海忠介公集》六卷及多種鈔本、選本,總計三十餘種。

學界對海瑞别集的普查研究,最早有蔣星煜《海瑞文集的編刻與流傳》一文,簡單介紹了海瑞現存幾種主要别集;[2]高峰《明刻本<海剛峰集>》概述了陝西省圖書館所藏《海剛峰集》之基本情況。[3]海瑞别集也多次整理出版,如王國憲編《海忠介公集》(海南書局1927年出版)、程毅中編校《海瑞集》(署名陳義鐘,中華書局1962年出版)、王夢雲主編《海忠介公全集》(台灣海忠介公全集輯印委員會1973年印行内部出版物)、朱逸輝等編《海忠介公全集校注本》(香港東西文化事業公司1998年出版)、李錦全與陳憲猷點校《海瑞集》(海南出版社2003年出版)、鄭行順校訂《海瑞集》(海南出版社2013年出版)、中華書局重編《海瑞集》(中華書局2018年版)等,其中前言或後記對海瑞别集版本情況也略有梳理。今在前人基礎上,對海瑞現存别集全面普查併作版本志著録。

一、《海剛峰集》一種

《海剛峰集》十卷(《備忘集》三卷《附録》一卷《備忘續集》二卷《淳安稿》一卷《淳安政事》三卷),明萬曆間刻本,陝西省圖書館藏。半葉九行行十九字,白口,四周雙邊,單魚尾,卷端不題撰人,版心下有月、人、科、帛、才、至等刻工名。卷首有嘉靖壬戌(四十一年,1562)海瑞《備忘稿引》《淳安縣政事序》。《備忘稿引》曰:“瑞平昔妄有所作,濫稱文章者,欲效近代唐山人置瓢棄之江流之中,以還造化。而又私念以爲出之吾心,本諸性命,造化賦予於我而我爲洩之,或於六經、《語》《孟》有輔翼焉……用是不自嫌忌,取平昔所作自編敘,自爲一語識之,以告同志。”《淳安縣政事序》云:“瑞自濱海入中州,知淳安縣事,初閲冊籍,民之逃亡者過半,問之則曰:憊困不能堪賦役,樸直不能勝姦強使之。而予之心惻然痛矣……壬戌入覲歸,緣道詠思,恍如有得。歸取故籍,參考博訪,以訂所思。自信或可以究竟利弊,粹乎聖賢中正之道、公己公人之理,我祖守頒行畫一之制、一毫世俗之論不與焉。民風士習,藉此發明,回心而向道,或有在也……政之大者曰政,政之小者曰事。是帙淳安利弊兼有巨細,因撮其要,名曰《淳安縣政事》……用是梓之,復爲之序,以告吾民,使知是編之意。”

按,《備忘集》收録奏疏、序、申文、招參、論、書、示諭、祭文、四書義等,係現存海瑞最早别集,但與萬曆間自刻《備忘續集》不同,當是將《備忘集》《淳安稿》等統一重刻。黃虞稷《千頃堂書目》著録“海瑞《備忘集》四卷”,[4]或即此“《備忘集》三卷《附録》一卷”。

二、《海剛峰先生集》一種

《海剛峰先生集》六卷《政事》四卷,明萬曆二十二年(1594)阮尚賓刻本,國家圖書館藏。半葉九行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双邊,上黑魚尾,版心鐫“海剛峰文集”,下有刻工姓名呂好律、張汝治、張汝金、夏應節等。卷端不題撰人,卷首有萬曆甲午(二十二年)阮尚賓《刻海忠介公文集序》:“癸已,承乏蘆司,適公里。霖宇梁公備兵津門,一日請謁,因詢公易歷治狀。梁公出公集示之曰:‘忠介公生平盡是矣。’……公存藳有《備忘集》、有《淳安政事》及會議夫差數事,併封誄傳狀,共次爲十卷,皆不可無傳者,敬付剞劂氏,嘉與天下慕公者共之。從梁公命,遂僭言以弁諸簡首。”

按,是書卷一收奏議13篇,卷二序27篇,卷三序26篇,卷四書、條約等65篇,卷五論、記、誌銘、祭文等21篇,卷六附封誄傳狀,計祭文5篇、姜寶《御史大夫剛峰海公傳》、王弘誨《海忠介公傳》、梁雲龍《行狀》,有墨筆題識,卷七至卷十爲《政事》共44篇,總計收文204篇。

三、《備忘集》五種

1、《備忘集》七卷附録三卷,明萬曆三十年(1602)海邁刻本,台灣“國家圖書館”藏。半葉九行行十九字,黑口,四周雙邊,上黑魚尾,版心下鐫至、帛、召、月、因、科、召等刻工名,卷端題“侄孫海邁紹皋甫重梓”,卷首有嘉靖壬戌(四十一年,1562)海瑞《備忘稿引》《淳安縣政事序》,卷末有萬曆壬寅(三十年)海邁《備忘集跋》。海邁跋曰:“(公)殁後有《榮哀録》,有諭祭葬文、輓詩、行狀、中外奠章,併其所著,無慮數百卷。然板籍或朽或蠹,若存若亡,惜無司篋者什襲之。余叨侄裔,時時虛左賢豪,而于先業,顧不得一當焉。譬之家有千金而持鉢于市何以異?廼于暇日,搜其殘編,彙而輯之,約有十卷。雖存什一于千百,然而居鄉立朝,已獲其梗概矣。”海瑞《備忘稿引》自“許正文嘗語人有”至“爲六經、《語》”凡九十字有闕損。

按,是書卷一收奏疏12篇、序10篇,卷二序14篇、申文4篇、招參8篇、論4篇,卷三序、四書義、志銘、書簡、記等凡29篇,卷四序、記、書簡、條例、志銘等40篇,卷五書44篇、條例1篇、示諭5篇、祭文2篇、四書義8篇,卷六“浙江嚴州府淳安縣政事”有參評、告示、稟帖等18篇及《督撫條約》《續行條約冊式》,卷七“福建延平府南平縣儒學教諭事”有雜説、序、記、贊、論等17篇,七卷合計218篇。卷八御制祭葬文2篇、王用汲等祭文5篇,卷九何以尚、范世清等24人所作輓詩29首,卷十《行狀》《海剛峰先生道像》、御賜謚文,王弘誨、許子偉贊。

2、《備忘集》十卷附録二卷,明萬曆三十年海邁刻、康熙五年(1666)海廷芳補修本,河南省圖書館藏。半葉九行行十九間二十字,小字雙行同,白口,四周雙邊,單黑魚尾間線魚尾,部分黑魚尾上鐫陰文“上”(或“中”、“下”),版心下鐫召、月、帛等刻工名,卷端題“六代孫廷芳編次重梓”,卷首有海瑞《備忘稿引》,卷末有海邁《備忘集跋》、康熙丙午(五年)海廷芳《備忘集後跋》。海廷芳跋曰:“夫斯集也,自公志學之始以迄乎歷任之後,凡發一言、行一事必筆之於書,以備遺忘,故爲奏疏,爲教戒,爲政事、議諭、序記、書啟,不一而足。要皆先後互出,隨作隨梓,是以原板十本,有庚辰、辛巳之異焉。至芳祖邁,乃輯御製祭葬文、中外奠章及輓詩行狀,共爲十卷,奈時值變遷,板又毀缺。父昌復爲補刻,約成六本,大略僅得舊板之半,常期欲得全本以重刻之,而不及爲矣。丙午春,芳博爲訪求,始得舊本一部,讀之數月始畢,爰是互相參閲,板之無存者,重梓之;板存而目録差謬者,補刻之,編次成部。共一十二卷,分爲十冊,每冊各其目録,庶集無遺漏而觀者亦易於稽考焉。夫芳本一無知小子也,何敢以修書自誇?第以祖父箕裘於我而不記述之,恐莫有記述之者矣。”

按,是書卷一奏疏部,卷二南平縣儒學教諭事,卷三興國縣政事,卷四、卷五淳安縣政事,卷六都察院政事,卷七、卷八序記部,卷九、卷十書啟部。卷十一祭文部,卷十二輓詩、行狀。台灣大學圖書館藏《備忘集》十卷,卷一爲葬祭文、輓詩、行狀,卷二至卷十與河南省圖書館藏本一致。有學者考證,是書“刻字與海邁本相似,擬係假海邁本覆刻。又由於該本分門别類,稍事剪裁,能保存半葉以上者則採用原稿,不能用者則另寫刻版,惟令人奇異者,是本書未收‘疏’‘論’。海廷芳本版心有‘十二卷’字樣見於卷一行狀,‘十一卷’字樣見於祭文,疑係假梁子璠刊十二卷本海忠介公全集補。如推測無誤,知梁刊十二卷的十一、十二卷是附帶的,並不是海瑞的本文”。[5]實台灣大學藏本闕卷一,故將附録卷十一、卷十二改爲卷一,併將海廷芳跋中“共一十二卷,分爲十冊”九字挖去以遮人耳目,與梁子璠刻本無涉。

3、《備忘集》八卷附録二卷,清乾隆間鈔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半葉八行行二十一字,白口,四周雙邊,上黑魚尾,版心鐫“備忘集”,卷端題“明海瑞撰”,卷首《提要》云:“國朝廣東鹽運使故城賈棠與《邱濬集》合刻者,止六卷。是編載瑞所行條式、申參之文,較爲全備,乃康熙中瑞六代孫廷芳重編。原跋云‘共一十二卷,分爲十冊’,今考此本冊數與《跋》相合。然每冊止一卷,實止十卷。較原跋尚闕二卷,未喻其故也……集中疏後爲序,序後爲申文,爲論,論後復爲序,序後爲書,書後又爲序,其他雜見錯出,不勝指數。蓋廷芳編録時,隨其所得,綴緝爲卷,故不以門類爲次。今以其無關考核,姑仍其舊録之云。”

按,是書卷一、卷二内容同明萬曆三十年海邁重刊本,卷三序8篇、四書義3篇、雜著1篇,卷四序、書簡、記8篇、則例9篇、書11篇、批9篇,卷五書43篇、示諭5篇、祭文2篇、四書義9篇,卷六參評11篇,卷七雜説4篇,卷八補遺申文、策、序、記、贊、論等14篇、御祭文2篇、祭文5篇,卷九有何以尚、范世清等19人所作輓詩22首,卷十梁雲龍《行狀》,卷三、卷四佚文處亦空闕,共189篇。《四庫全書》本既不同于海邁刻本,亦異於海廷芳刻本,與今存海瑞别集均不一致,其底本有待進一步研究。《四庫提要著録叢書》影印明萬曆三十年海邁刻、康熙五年海廷芳補修本《備忘集》十二卷,當是因其有海廷芳跋,與提要所記相吻合。有學者在考證四庫本“《備忘集》十卷”時指出:“十卷本,北大、北師大、浙大、中央民大、福建、陝西、台灣等圖書館有藏,其中台灣圖書館藏萬曆三十年(1602)海邁重刻《備忘集》十卷本,並非康熙五年(1666)海廷芳修補十二卷本,故提要説‘今考此本冊數與跋相合,然每冊止一卷,實止十卷,較原跋尚闕二卷,未喻其故也’,也就不難理解了。”[6]實際上述十卷本是《海忠介公文集》,與四庫本無涉。

4、《備忘集》八卷附録二卷,清鈔本,國家圖書館藏。半葉十行行二十一字,白口,四周双邊,上黑魚尾,版心不鐫書名,卷端題“明海瑞撰”,無序跋目録,卷前書“欽定四庫全書”。按,是書篇目編次、闕損情況與文淵閣本一致,僅卷二少《其嗟也可去》一篇,當是據文淵閣本抄録而成。附録上卷御製祭文2篇,祭文5篇,何以尚、范世清等26人所作輓詩29首,下卷梁雲龍《行狀》。

5、《備忘集》八卷附録二卷,清鈔本,南京圖書館藏。半葉十行行二十字,無邊欄行格,卷端題“明海瑞撰”,卷首録四庫提要。按,卷一、卷二内容編次基本同文淵閣本,卷二同闕《其嗟也可去》一篇,卷三序、書簡、記等18篇、雜著20篇,卷四序、書簡、記等7篇、則例11篇、書19篇,卷五書簡、條例等44篇、示諭5篇、祭文2篇、四書義9篇,卷六條例、參評、告示等18篇,卷七、卷八内容編次同文淵閣本,共218篇。附録上卷御祭文2篇,祭文5篇及何以尚、范世清等26人輓詩凡29首,下卷梁雲龍《行狀》,其中“夫立言君子”後闕頁。

四、《海忠介公文集》三種

1、《海忠介公文集》十卷,萬曆四十六年(1618)同安蔡鍾有刻本,北京大學圖書館、吉林省圖書館、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天一閣博物館藏。半葉九行行十七字,白口,四周單邊,上黑魚尾,版心鐫“海忠介公集”,卷端題“瓊山海瑞著吉水鄒元標閲東莞後學溫可貞彙編同安後學蔡鍾有授梓”,卷首有萬曆戊午(四十六年)鄒元標《海忠介公文集序》及目録,卷八末有朱世守《題海忠介公遺文》。鄒序曰:“予近因興國蔡侯刻公在邑訓士諸語,予訝其太簡,乃從東莞少府溫公得諸編撰。所著《朱陸辨》,益信其洞見大意……先生鍾海岱英靈來,而爲天下萬世瑞無疑。予敬復蔡侯命,以公之見大者弁之首。”朱世守《題海忠介公遺文》言:“余雅慕公立朝大節,而著述顧不少概見。今興國侯蔡君刻公治興遺文,開卷讀《自警》一篇,令人毛骨俱竦……蔡侯志忠介之志,搜得遺文,喜動顔色,立付剞劂。用此韋弦,其治效果當自偉然云。”北京大學藏本闕卷八,天一閣藏本僅存卷四、卷五。

按,是書卷一論4篇,卷二書、條例等63篇,卷三奏疏6篇,卷四序17,卷五序11篇,卷六記、文等5篇,卷七卷八四書義共9篇,卷九條約、冊式、議凡8篇,共計文114篇。卷十《榮哀録》,計祭文30篇、朱良性等17人所作輓詩17首、王弘誨《海忠介公傳》,卷末載《申救疏》、梁雲龍《行狀》。又按,據《明别集版本志》著録,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福建省圖書館藏本爲半葉八行行十六字,卷一首頁版心下鐫“吉水羅昭刻”,卷二首頁“二百一十七吉”。[7]《中國古籍善本書目》著録八行本爲“萬曆四十六年蔡鍾有刻本”,九行本爲“明刻本”[8]以示區分。

2、《海忠介公文集》十卷,明末曾櫻刻本,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陝西省圖書館、浙江大學圖書館、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藏。半葉九行行十八字,白口,四周單邊,版心鐫“海忠介集”,卷端題“瓊山海瑞著豫章後學曾櫻重梓昆明劉以守較”,卷首有劉興秀序、王弘誨《海忠介公傳》及目録。劉序曰:“我郡大夫曾公,嘗於簿書之暇,揚扢之,宗述之,因取其文,剞劂之。”浙江大學圖書館藏本鈐“張叔平”“吴興劉氏嘉業堂藏書印”“劉承幹字貞一號翰怡”等圖記,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本鈐“愚齋圖書館藏”。

按,是書卷一收奏疏7篇,卷二《督撫條約》《續行條約冊式》2篇,卷三冊式4篇、議1篇,卷四論4篇,卷五書30篇,卷六書32篇、教約1篇,卷七序14篇,卷八序15篇,卷九記2篇、詞1篇、文2篇,卷十四書義9篇,共計124篇。又按,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本僅存卷一至卷六,目録亦僅前六卷,卷前鈐“沈德壽印”“授經樓珍藏秘極之印”等圖記,係晚清沈德壽舊藏。《中國古籍總目》“集20209102”條著録“《海忠介公文集》十卷”,有北京大學、中科院藏“明刻本”,又有復旦大學、浙江大學等藏“明末曾櫻刻本”兩種。[9]實將兩書誤爲一書,前者“明刻本”即萬曆四十六年蔡鍾有刻本,應併入“集20209101”條中,後者“明末曾櫻刻本”單列。

3、《海忠介公文集》七卷附《海忠介公傳》二卷,明崇禎四年(1631)高淳黃氏刻本,上海圖書館、江西省圖書館、日本靜嘉堂文庫藏。半葉九行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單邊,上黑魚尾,版心鐫“海忠介公集”,卷端題“瓊山海瑞著留都黃秉石評次”。卷首有天啟甲子(四年,1624)黃秉石識、《海公遺像》、黃秉石贊、崇禎辛未(四年)黃秉石識、《海忠介公傳》六章、傅振商《海忠介全集敘》、黃秉石《刻海忠介公集并紀傳序》及目録。黃秉石首識曰:“秉石清南雄軍多暇日,讀所攜《海忠介公集》,而病其編次無序,然詞旨可擷也;及讀其志傳,而病其比擬非倫,然爵里可覈也。郡有譚先生正雅善公,從訪遺獻,其家而眇若杞宋,益用鬱焉。因盡發嘉、隆間書,徵聞裒見,而奮筆爲此。已得公像而偉之,讚詞亦弗稱,并爲之贊。爰視諸於越朱修復氏,修復氏曰:盍懸國門,以慰遺老?遂爲評隲而契之梓。”次識云:“列傳無分章體也,初擬爲公年譜,俾言言法立事,事矩存焉,奈年月無徵矣,乃竊取李北海所撰《狄梁公家傳》法,别創義例,以爲六章。匪徒多愛不忍,庶幾刪述有據,是惟野人翹跂。今刻工集後,因令男羽定撰次之,男凡簡正之,男序開句讀之。”傅振商《海忠介全集敘》曰:“余友人黃復子博奧,於書無所不窺,於節義文章猶切揚厲,以砥頹波。已刻《海忠介公遺事》詔世,慮靈鳳片羽,無以覘九章大全,復輯全稿付棗梨,以發名世之氣,命余弁數語于首。”黃秉石《刻海忠介公集并紀傳序》云:“先生之爲嚴州也,得親質先生殊政於其郡淳安之人,且得讀其《淳安政事》之書,真籌一邑若一家,而借一邑以親天下,法若指掌也。後旅京師,始得讀先生集,爰刻之……爰刻《海忠介集》與《政事》,合之小傳。若夫草倨,無所逃罪矣。”上海圖書館藏本卷前鈐“曾在海隅沈氏希任齋”“彥民過眼”等圖記,係常熟沈養孫舊藏。

按,是書卷一收奏疏6篇,卷二書啟62篇,卷三序28篇,卷四記2篇、論4篇、詞1篇、文1篇,卷五四書義5篇、條約、冊式8篇,卷六《淳安縣政事序》及《興革條例》吏屬、戶屬、禮屬,卷七《興革條例》兵屬、刑屬、工屬,後有紀傳,共計115篇。另有台灣“國家圖書館”藏《海忠介公文集》四卷(缺卷一、卷二)《家傳》兩卷,著録爲“明天啟四年(1624)至崇禎七年(1634)高淳黃氏刊本”,内容與是書一致。莫伯驥《五十萬卷樓藏書目録初編》著録曰:“《海忠介全集》七卷,明崇禎間刊本。前題‘瓊山海瑞著,留都黃秉石評次’。前有崇禎辛未汝南傅振商序……次有黃秉石《刻海忠介公集并紀傳序》……卷一奏疏,卷二書啟,卷三序,卷四記、論、詞文,卷五四書義、附録,卷六、七《淳安政事》,而紀傳終焉。半葉九行,行二十字。有圈點,有眉批,所謂評也。”[10]

五、《海忠介文集》一種

6、《海忠介文集》八卷,明崇禎六年(1633)序刻本,日本國立公文書館藏。半葉九行行二十字,白口,四周雙邊,白魚尾,版心鐫“海忠介集”,卷首有施邦曜《海忠介集序》、崇禎六年黄景昉《海忠介集序》、海忠介公傳、目録。施序云:“余友曾二雲每談學,轍津津王文成,以爲三代以下第一人物,殆願學文成者。其賑乏救羸,鋤莠去蠹,又復希蹤忠介,退食每暇,嘗取忠介公集選行之,手自評隲,摘其箇中喫緊,爲砭俗良劑,正自有關風教。蓋其含咀者,乃出仕優之學,而其表章者,莫非行後之言,非若他人,僅拖異代交已也。鍥劂既成,屬余爲序,因書所知識,以垂同好。”黄序曰:“公他文類,潔白俊偉,序朱陸同異,理尤著名。置諸嶺南丘仲深、霍渭崖二集中,未知孰勝。要其行誼皎然,與日月爭光可矣。峽江曾二雲先生得是編,手自批訂,銓部林君讓菴用壽之梓。”

按,是書卷一奏疏8篇,卷二政紀2篇,卷三淳安縣政事,卷四興國縣八議、興國縣便宜五事、南平諭教約,卷五書牘32篇,卷六序17篇,卷七論議7篇,卷八雜著7篇。《明别集版本志》《中國古籍總目》均未著録,《嶺南文獻綜録》著録是書,誤作“海介公文集八卷”。[11]

六、《海忠介公全集》一種

《海忠介公全集》十二卷,明天啟六年(1626)梁子璠刻本,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吉林大學圖書館藏。半葉九行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單邊,上白魚尾,版心上鐫“海忠介公全集”,下镌余光、汝芝、余昱、馮惺、馮義、黃昌、黃侯、馮吉、范曉、周宇恒、范曉、何尚俊、溫日昭、李生明、何仲等刻工名,卷端題“瓊山剛峰海瑞著南海後學梁子璠彙訂”,卷首有天啟丙寅(六年)邢祚昌《海忠介公全集序》、天啓乙丑(五年,1625)梁子璠《海忠介公全集序》。邢序曰:“南海兆瑚梁君令蒼梧,獨毅然以先生可爲師,爰于公餘,取先生文集,詳加編摩,備諸所未備。予不佞與梁君均去先生之世未遠,而予近先生之居爲尤甚,即微梁君,猶將爲先生圖不朽。今梁君既以集成帙,因名其編曰《海忠介公全集》,用以公諸同學,俾觀之者是則是效,且使人知祥鱗威鳳,固世宇宙間所不恆見之物,亦世宇宙間所必有之物。不越一帙,尚友千古,則梁君之有功于先生與後人者大矣。”梁序云:“吾粵海忠介先生挺然千仞之上,璠生也晚,不獲覿其芳躅,而得於故老之傳聞、遺篇之紀述,願爲執鞭。壬戍邸中,吾鄉諸前輩以先生集見委,曾從廣慧齋畢力訂刻,閲數月而集成。第本藏會館,不能挈之而南。其所訂者,乃興國諸議居多,而《平黎》等疏、《淳安政事》及諸序牘,俱未備載其中。癸亥夏抵梧山,辦事之暇,徧搜先生之《備忘集》《續遺(備)忘集》與淳安、南平諸刻,合併而彙輯之,復付梓以行於世。”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藏本鈐圖記“語豀桂花里蔡氏硯香主人珍藏之印”“東莞莫氏福功堂藏書”,乃是莫伯驥之舊藏。莫氏《五十萬卷樓藏書目録初編》有著録:“《海忠介公全集》十二卷,明天啟間刻本。明海瑞撰。前題‘瓊山剛峰海瑞著,南海後學梁子璠彙訂’,半葉九行,行二十字,版心有刻工姓名。前有分守蒼梧道刑祚昌序……復有梁氏序……前清康熙間有賈棠序刻《忠介集》六卷本,比之此刻,乃一龍而一豬矣。”[12]

按,是書卷一收論11篇,卷二奏疏14篇,卷三序28篇,卷四序30篇,卷五書簡59篇,卷六書37篇,記3篇,雜説8篇,卷七條例、冊式等13篇,卷八淳安政事14篇,卷九淳安政事27篇,卷十文17篇,卷十一四書義10篇,共271篇。卷十一後附《榮哀録》,收祭文23篇,卷十二祭文9篇及朱良性、朱良知、許光祖等11人作輓詩12首、梁雲龍《行狀》及《海剛峰先生道像》、許子偉贊、王弘誨《海忠介公傳》,卷末附萬曆十四年七月《申救疏》。又按,《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古籍善本書目》《嶺南文獻綜録》著録是書爲天啟五年刻本,[13]上海圖書館藏本内容完全一致,著録爲“天啟六年刻本”,邢祚昌序落款爲“天啟丙寅”,即天啟六年。

七、《海忠介先生備忘集》二種

《海忠介先生備忘集》十卷,清康熙間海廷芳刻、王元士補遺本,上海圖書館、中山大學圖書館、天一閣博物館等藏。半葉九行行十九字,白口,四周雙邊,上黑魚尾,版心下鐫日、月、帛、中、召、至、才、光上、均等刻工姓名,卷端題“瓊山海瑞國開甫著六代孫海廷芳梓後學王元士九山甫補遺郡博朱子虛編輯”,卷首有康熙戊辰(二十七年)程憲章《海忠介先生備忘集序》、海瑞《淳安縣政事序》、海邁《備忘集跋》及《海剛峰先生道像》、目録。程序曰:“迄辛酉冬,余奉天子命,分巡雷瓊,始獲拜公像,旋覓其生平所遺文,得公《備忘集》。瓊太守王君爲余言曰:‘《備忘》一集,得士與學博朱子虛多番構輯,爲之補闕拾遺,以付諸梓,而斯集始傳。’余喟焉嘆曰:‘此文豈非不可不傳者耶?若非太守之留心檢輯,而斯集竟湮沒無聞。噫,良可慨矣!’雖然,余與太守先後任,太守即不爲公傳,余亦急爲搜刻。”每卷卷前有細目。上圖本《淳安縣政事序》自“恍如有得歸取故籍參考博”後闕,目録前鈐圖記“王培孫紀念物”,爲民國藏書家王培孫舊藏。中山大學圖書館藏本卷首無程憲章序,多康熙十九年(1680)王元士《海忠介先生備忘集補遺序》及海瑞《備忘稿引》,王元士序云:“聖天子下蒐輯遺書之詔,余正欲搆海公之遺集以獻,及攷其《備忘》一帙,多脱落不可考,又無層次首尾。嗟乎,海公距今日僅百年,顧可曰闕疑而慎餘哉!爰命學博朱君子虛董其事,而朱子亦拾遺補缺不遺餘力,復從而釐定之,窮源鏡委,並如也。乃鳩梓工,捐貲剞劂。”天一閣藏本闕卷二,《天一閣博物館藏古籍善本書目》著録爲“明萬曆三十年刻清康熙修補本”,[14]中山大學圖書館著錄爲“明萬曆三十年海邁刻清康熙五年海廷芳重修本”,[15]均是將萬曆間海邁刻本與之混淆,《寧波市天一閣博物館古籍普查登記目録》著録爲“清康熙四十二年刻本”,[16]上海圖書館著録爲“清康熙二十七年刻本”。

按,是書卷一收奏疏13篇,卷二策1篇、圖説1篇、議10篇,卷三條例2篇、冊式6篇、訓諭3篇、招叅8篇,卷四參評11篇、申文13篇、禀帖5篇、告示13篇,卷五《興革條例》吏屬、戶屬、禮屬,卷六《興革條例》兵屬、刑屬、工屬,卷七序26篇,卷八序27篇、記3篇、誌銘3篇、贊1篇、祭文2篇,卷九書簡99篇,卷十説2篇、論11篇、四書義9篇,共260篇。又按,學界多將此書誤作四庫全書本底本,稱:“康熙二十七年,其六世孫海廷芳彙輯諸本,編定《海忠介先生備忘集》十卷,《四庫全書》據以收録。”[17]又將明萬曆三十年海邁刻、康熙五年(1666)海廷芳補修本《備忘集》與此書混淆,如《回族典藏全書總目提要》稱:“後有海廷芳的跋,據跋語稱此集應有12卷10冊,今所見本僅爲10卷8冊。”[18]

《海忠介先生備忘集》十卷首一卷《榮哀録》一卷,清光緒三十年(1904)瓊山兩等小學堂刻本”,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藏。《嶺南文獻綜録》有著録,[19]今暫未能目驗。

八、《邱海二公集合編》本《海忠介公集》五種

1、《海忠介公集》六卷,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關中焦映漢刻《邱海二公集合編》本,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藏、北京大學圖書等藏。半葉十行行二十二字,白口,四周雙邊,上黑魚尾,版心鐫“海忠介公集”,卷端題“瓊山海瑞國開甫著,新安王贄獻甫閲,關中焦映漢雯濤選定,瀛海賈棠青南編次,男世爵紹菴、男際熙庻咸校”,卷首有海瑞《備忘稿引》、梁雲龍《海忠介公傳》、焦映漢《重刊邱海二公集合集序》、賈棠《邱海二公文集合集序》及目録。焦序云:“予分巡雷瓊,獲登二公之祠宇,訪其著作之富,得之簡編者,妄加校訂,去繁就要,以資後學觀型。書成,聞太守賈公亦留心茲選,過而質之,其鑒賞同,品次同,去取亦無不同……遂取公選并予選者參校之,非敢以後人之筆,妄爲刪訂也……則合二公之集,壽之梨棗……至於兩集原版,字句剥落及遺失篇次者,未敢謬以己見,增補入選,不無滄海遺珠之嘆。姑闕疑以俟後之君子。”賈序曰:“若至邱、海二公,生平著述如《瓊臺會稿》《世史正綱》《平黎》《治河章》《奏封事》,日久簡編蠹蝕,有如《汲冢周書》不可句讀者,雖全豹猶一斑也。曩者歲在戊寅,予奉命守瓊,下車問俗,謁二公祠像,征求遺逸,廣詢博采,闕遺存信,刪繁輯要,合爲一書,鈔訂成帙,緘諸篋中,俟有道者正焉。閲七載乙酉,觀察焦公分守茲土,撫綏之暇,讀書懷古,手不釋卷,取二公遺文編而次之,出以見示。中間刪補詳略,與予前鈔若合符節,相視而笑,莫逆於心。次年丁亥,予移視鹾政,將赴廣州,焦公送之郊……至廣州,乃鳩工焉,廣工工而材善也。焦公寄俸,使專任職,三月而竣。”北京大學圖書館藏鈔本《海忠介公集》六卷,半葉十行行二十四字,内容與是書一致。天一閣博物館藏本卷首有同治九年(1870)徐時棟手跋:“《邱海二公文集》合編十六卷,八本,同治八年十有一月初十日城西草堂徐氏收藏,是歲重裝訂。按《四庫提要》,邱文莊《瓊臺會稿》二十四卷,海忠介《備忘集》十卷。今此刻僅得其半,蓋多有刪剃,故焦、賈二序並云‘刪繁輯要’云。”

按,是書卷一收奏疏12篇,卷二策1篇、训谕1篇、參評11篇、申文1篇、稟帖1篇、告示8篇、條例4篇,卷三序23篇,卷四序26篇,卷五記2篇、誌铭3篇、贊1篇、書簡26篇、論1篇,卷六論11篇,凡132篇。《浙江採集遺書總録》著録:“右明南京右都御史瓊山海瑞撰。瑞生平爲學以剛爲主,因自號剛峰。自爲縣以至巡撫,所至力行一條鞭法。其清鯁諸跡,人多傳誦。今本爲國朝康熙間賈棠序而重刻者。”[20]徐世昌《書髓樓藏書目》著录:“《海忠介公集》六卷,明海瑞撰,康熙年刊本。”[21]即是書。

2、《海忠介公集》六卷,清乾隆十八年(1753)刻本,國家圖書館藏。半葉十行行二十二字,白口,四周單邊,上黑魚尾,卷端題“邱鎮魁典籍,賈棠青南、吴位和、吴必祿、何士瓚、焦映漢雯濤選定,吴纘姬、符詩、馮廷瑛重編,王贄獻甫、伍衡文、鄭應瑞、詹登翰”,卷首有海瑞《備忘稿引》、佚名手書《(四庫)提要》、梁雲龍《海忠介公傳》、何喬遠《海忠介公傳》、彭鵬《重建海忠介公祠記》《海忠介公像》及御祭文、目録。其後手書事記二則,其一:“公卒時,僉都御史王用汲入視,葛幃敝衣,有寒士所不堪者,歎息泣下。啟其篋,僅十餘金,士大夫爲具斂,百姓哭之,罷市者七日。”其二:“皇帝遣與公同里行人許子偉,護喪歸瓊安葬。喪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兩岸無隙地,簞食壺漿之祭數百里不絕。”其後又手書識:“海瑞以南京都御史卒于官,僉都御史王用汲入視,葛幃敝籝,歎息泣下,啟其篋,僅十餘金,士大夫醵金爲殮具,士民哭之罷市者數日。喪出江上,簞食壺漿之祭數百里不絕。蘇人朱良作詩吊之曰:‘批鱗直奪比干心,苦節還同孤竹清。龍隱海天雲萬里,鶴歸華表月三更。蕭條棺外無餘物,冷落靈前有菜根。説與傍人渾不信,山人親見淚如傾。’《漁磯漫鈔》卷三第三十三頁。”

按,是書内容編次與康熙刻本同。另有多種翻刻本,行款一致,僅邊框不同,如南京圖書館藏本上下雙邊,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本四周雙邊。[22]日本内閣文庫著録所藏“《海忠介公集》六卷首一卷,明海瑞撰,馮廷英等重編,清刊”,[23]《中國古籍總目》將其單列爲一種,[24]實内容無異。《梁氏飲冰室藏書目録》著録:“《海忠介公集》六卷,明海瑞撰,清康熙間刻本,六冊,有彭鵬《重建海忠介公祠記》。”[25]彭鵬《重建海忠介公祠記》不載於康熙刻本,應係“乾隆刻本”之誤。

3、《海忠介公集》六卷,清乾隆十八年刻、嘉慶二十年(1815)修補《邱海二公合集》本,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福建省圖書館等藏。半葉十行行二十二字,白口,四周雙邊,上黑魚尾,卷端題“邱鎮魁典籍,賈棠青南、吴位和、吴必祿、何士瓚、焦映漢雯濤選定,吴纘姬、符詩、馮廷瑛重編,王贄獻甫、伍衡文、鄭應瑞、詹登翰”,卷前有牌記“乾隆癸酉重刊邱海二公合集板藏邱氏可繼堂”,合集卷首有乾隆四十三年(1778)程景伊《邱海二公合集序》、葉向高《原序》、嘉慶二十年朱棨《重刊邱海二公合集序》。程序曰:“文莊、忠介兩先生之有合集也,初梓于康熙戊子,則爲運使甘陵賈君棠、觀察關中焦君焦映漢;重刊與乾隆癸酉,則爲縣令關中黨君維世。蓋以兩先生生瓊臺海外,人品學業,卓冠前朝。重其人者,因其遣文而襲之,而編摩之,時愈久而文愈昌……邱君士俱本年選拔士,即文莊之後裔,函合集入京,介吴學齊太史問序于余。”葉向高序係爲丘濬集所作,今略去。朱序曰:“二公兩集原板日久剥落,前觀察焦公、太守賈公刪補繁簡,合刻一篇,流傳海内。余慕二公之爲人,讀其書久矣。去秋恭承簡命,來守是邦,獲拜謁祠像。公餘訪其遺書,頗多漫漶。邱裔萬邦等議重刊斯集,時張翰山太史奉諱在籍,力成其事。余因出所摧本,俾其裔校讎,而復其舊。”福建省圖書館著録爲“清乾隆十八年(1753)邱氏可繼堂刻嘉慶二十年(1815)桂林朱啓增補丘海二公文集合編本”。

按,其内容與乾隆十八年刻本同。今檢得張岳崧《筠心堂文集》有《捐貲重刊邱海文集序》一文:“二公文集,重刊於乾隆癸酉。邱裔藏其板,久就剥蠹,恐遂遺佚,不紀于後……今與邱裔修甫茂才議重刊斯集,剞劂之費,先二公裔,誌數典也;次吾里人,誌景行也。竣事之後,録名給書各有差,庶幾吾鄉宗仰之意,而觀法激發,以興於學也。”[26]或即爲此書所作。

4、《海忠介公集》六卷,清同治十年(1871)邱氏可繼堂刻《邱海二公合集》本,上海圖書館、復旦大學圖書館、福建省圖書館藏。版式特征、内容編次與嘉慶二十年補修《邱海二公合集》本一致,合集前刊牌記“同治辛未年重刊裔孫啟焜修邱海二公合集板藏邱氏可繼堂”,其後有葉向高《原序》、焦映漢序、程景伊《邱海二公合集序》、朱棨《重刊邱海二公合集序》,《海忠介公集》卷首有康熙四十七年賈棠序及馮端本跋。馮跋曰:“同治歲在己巳,予奉命來守是邦,得讀公與邱文莊集合刻,即府志所謂《備忘集》……予因讀斯集而闡明之,俾取法者知所趨向云。”

5、《海忠介公集》六卷,光緒三十一年(1905)王國棟、曾對顔等刻本,《中國古籍總目》未著録,今亦未能目驗。據台灣整理本《海忠介公全集》介紹,是書卷首有康熙五十五年(1716)陳璸《重刻海忠介公備忘集序》、光緒三十年(1904)向萬鑅《補刊海忠介公文集跋後》、光緒乙巳(三十一,1905)曾對顔《重刊海忠介公備忘集後跋》、光緒三十一年王國棟《重刊海忠介公備忘集跋》等多篇序跋,今摘錄如下。

陳璸《重刻海忠介公備忘集序》:“後吾友俊夫遊瓊,覓寄數本,時余備員曹署,得之喜若百朋。顧中多斷簡,不可卒讀。缺然者久之。歲丙申,余奉命撫八閩,始于書院群書中,見有《海忠介公文集》,急持歸。書亦多缺,與舊本相參校,補所未備,軼者僅十之一二,此先生之書之絕續一大機也。按,先生書有《淳安稿》一卷,卷首有先生題引;有《淳安政事稿》上中下三卷,先生自敘。下卷闕數頁,皆先生令淳安時刻之最先者。有《備忘集》上下二卷、《續集》二卷,一刻于隆慶庚辰,一刻于辛巳。雖中多殘缺,然皆先生手訂之書無疑也。茲於書院文集中,得《榮哀集》一卷補入,再于《名山集》得先生本傳冠其首,成先生全書,而總名之曰《備忘》,從先生志也……因訂其魚魯,次其篇目,而授之梓。”按,陳序所云“一刻于隆慶庚辰,一刻于辛巳”當屬誤記,應是萬曆庚辰、萬曆辛巳,而非隆慶。康熙間陳璸序刻本今已亡佚。

向萬鑅《補刊海忠介公文集跋後》云:“公文集之存儲學堂者,蟻蝕殘缺,亟商請孝廉曾對顔、優貢王國棟校正刊補,以成全璧,開示後學,有所觀型。”

曾對顔《重刊海忠介公備忘集後跋》云:“我瓊邱文莊、海忠介兩公全集,四庫著録,海内流傳。所謂飲井水處,皆知徐陵矣。顧本邑獨少藏板,忠介《備忘集》藏者尤鮮。同治甲戌,邑中馮少顔先生以廷試北上,由都門攜《瓊臺會稿》暨忠介之《備忘集》歸,謀付梨棗,苦無刊貲。光緒己卯,乃議從京兆、景賢兩賓興出資付刊。先生素稱淹博,因自任編纂。顔偕伯氏愛塘先生、陳汝梅茂才,并與校讎之役。文莊集刻告竣,旋刻《備忘集》,僅及半而先生下世,刻事遂輟。越辛卯歲,及門吴少農茂才願出資續刊,適王堯雲學博自省歸,同任編校,甫開工,復終止。是集之或刻或輟,蓋十年於斯矣。去歲觀察向公蒞瓊,景仰前賢,謁祠拜墓,典禮有加。知忠介公集尚未刊行,爰屬顔偕堯雲學博亟行校刊。歲月既久,蟫朽炱斷,散佚滋多,補闕訂訛,直至今冬始能畢事。夫敬禮小文,尚待陳思而定,矧公遺集,安可散失。惟顔譾陋,無能爲役,聊敘其始末,以見刻名賢集之難之久,之不可緩焉。”

王國棟《重刊海忠介公備忘集跋》曰:“右集十卷,附録一卷,其初刻原委,雷陽陳清端公序已詳述之。自賈太守棠擇其尤雅者,與邱文莊公文同爲《邱海合集》,人喜其簡而易讀,家置一編,合集行而專集遂廢。流傳既久,舊板漶漫散失,無一存者……歲庚辰,聞馮孝廉驥聲有《瓊臺會稿》之刻,因詢及公集,亦將次第付梓。竊喜二公全集可復見於今日,孰意《會稿》完後,公集僅刻四卷,孝廉遽歸道山。所刻之板,付之手民,不知愛惜,任其遺失,已數年於此矣。棟時由廣雅畢業,歸輯公年譜,思得公全集而考證之,因與吴茂才宗澄謀任續刻之費,而自爲校讎。甫刻卷餘,因事中輟。後乃與曾孝廉對顔分任其事,其舊本爲莫孝廉瑞堂手鈔,補輟殘篇,無别本可校正。其中訛誤知所不免,兼以籌辦學堂,諸務紛冗,僅從講習餘暇,重爲編校,今始告成。”

《海忠介公集》六卷,民國十六年(1927)海南書局排印《海南叢書》本,由王堯雲、劉錦春點校,卷六多《遊蜂歎》等詩19首,註云:“以下諸詩,原集不載,係從《備忘集》補入。”卷末有王國憲《重刊邱海二公合集跋》,後附《勘誤表》。王跋曰:“有明邱、海二公,以名儒爲名臣。經濟、氣節、文章,炳耀寰區,昭垂史冊。其著作之富,四庫著録,外間未有刊本。清初賈太守棠、焦觀察映漢輯二公詩文,編爲合集,流傳二百餘年,其板今散佚不全。海南書局主人覓原刊舊本,重加校訂圈點,印行於世。其表彰先賢著作,嘉惠士林,甚盛舉也。”

九、選本四種

1、《海剛峰先生集》一卷,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洪洞范鄗鼎五經堂刻《廣理學備考》本,國家圖書館等藏。半葉九行行二十五字,雙行小字同,白口,四周雙邊,版心鐫“廣理學備考” “海剛峰先生” “五經堂彙編”,卷前先書大題“廣理學備考”,卷端題“洪洞范鄗鼎彙編男翷參閲”,次書小題“海先生集”,卷首有海瑞小傳、范鄗鼎識,卷末有杏山程氏(程憲章)跋、萬曆壬寅(三十年)海邁跋、范鄗鼎識。海瑞小傳曰:“先生諱瑞,字國開,號剛峰,廣東番禺縣人。嘉靖二十八年舉人,歷官應天巡撫,享年□□□□,謚忠介。”范鄗鼎識曰:“唐陸宣公《奏議》,朱夫子稱其‘織細畢晰明’;呂寧陵《實政録》,先聘君稱其‘利弊昭然’。先生《備忘集》十卷,殆步陸之後武,而開呂之先聲者乎!其爲學也,近理矣,輯理學者多略焉,何居?豈以《朱陸》一論,揚陸抑朱之過與?揚陸抑朱,陽明之徒也。先生者之討論亦在此。”范鄗鼎又識云:“《丘文莊海忠介兩公全書》板刻廣東瓊州,歷有年所。每一展卷,如讀岣嶁之承。帝曰:‘嗟!《石鼓》之我車既工,或曰螺書,或曰蟲文蝎子,數日目力猶在。’夏五郭公之間,慎録其餘,爲之悵然。”

按,是書不分卷,共收文21篇,據清康熙四十七年刻《邱海二公集合編》本編選。清道光五年(1825)洪洞張恢重修本《廣理學備考》與是書内容、編次一致。

2、《海剛峰稿》一卷,清康熙間步月樓、令德堂刻《可儀堂一百二十名家制義》本,清俞長城選評,國家圖書館藏。半葉九行行二十六字,白口,四周單邊,無界欄,版心上鐫“名家制義”,下鐫“可儀堂”,版心鐫文體及篇目所作之年份,前有牌記“桐川俞長城論次”,卷末有俞長城題記、目録。題記曰:“往时於文室中,見忠介公擬墨三首,心嗜之。以其違俗,故墨選闕如也。繼觀公集,又得數藝文,雖怪然自成一家矣。忠介爲人絕不識揣摩爲何事,故文亦然崛強不屈,自適己意而止,要其效法昔賢,慷慨時事,精誠不可沒也。忠介成孝廉,筮仕二十年,復賜進士,遇亦奇矣。世儒見忠介文必狂走,以其違俗。夫文而違俗,不過不遇而止,未若人之違俗,可以得禍也。然忠介又何嘗不遇,人自不肯學耳。文且不肯學,況學其人哉。”

按,是書收四書義《富與貴是》《先進於禮》《子貢問政》《生財有大》《樂天者保天下》《有安社稷》凡六篇,每篇標題下皆題著者“海瑞”,有點校與評語。國家圖書館另藏清乾隆三年(1738)文盛堂、懷德堂刻《可儀堂一百二十名家制義》本《海剛峰稿》一卷,有朱墨兩色點校,卷末有紅格夾箋。國家圖書館藏清鈔《名家制義六十一家》本《題海剛峰稿》一卷,鈐“珊瑚閣藏書印” “質王永瑢”“好讀書不求甚解”圖記,爲乾嘉年间御史百齡、皇六子永瑢之印。

3、《海剛峰先生集》二卷,康熙四十九年(1710)張伯行正誼堂刻本,上海圖書館藏。半葉十行行二十二字,白口,四周單邊,上黑魚尾,版心鐫“海剛峰文集”,卷端題“儀封張伯行孝先甫編訂受業閩中陳紹濂尚友校”,卷首有康熙四十九年張伯行《海剛峰先生文集序》,卷末附梁雲龍《行狀》。張序曰:“聞忠介之風者,茍能頑廉懦立,爲狂狷毋爲鄉願,則安得不反覆是編,而蹶然以起也。梓成,爰爲之序。”序後鈐“日和”“清華書屋”、卷前鈐“□□通印”“荭谷”“堇堂圖書”、卷末鈐“陶氏金石”“翔鸞閣精鑒鉩”等圖記,有朱筆批註。曾爲清乾隆間孔繼涵藏書。

按,是書上卷收奏疏3篇、序21篇、參評11篇,下卷書31篇、雜説5篇、共71篇。民國間收入《叢書集成初編》,流傳較廣。上海圖書館、南京圖書館藏、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等藏光緒十三年(1887)《正誼堂全書》本《海剛峰集》二卷,[27]左右雙邊,版心下鐫“正誼堂”,前有長方牌記“福州正誼書院藏板”,上卷末刊有小篆書長方牌記“光緒十三年十月福州正誼書院采訪續刊侯官楊浚雪滄總校侯官林鳴韶虞卿覆校閩縣林祚會省軒校對”,其餘皆一致。

4、《海忠介公備忘集》一卷,清嘉慶十九年(1814)羅學鵬春暉堂刻《廣東文獻》本,國家圖書館等藏。半葉十行行二十一字,白口,左右雙邊,上黑魚尾,版心上鐫“廣東文獻初集卷之八海忠介公備忘集”,下鐫“春暉堂選”,卷前書大題“廣東文獻初集順德羅學鵬雲山甫編輯”,後題“卷之八男培植槐清會綸校”,次書小題“海忠介公備忘集”。卷首有目録、《列傳》及御祭文。

按,是書收海瑞文20篇,詩1首,詩後有按語:“公生平不好吟詠,謂徒費精神,無益於事。今觀此作,將奇幻之事歸於至理,想欲指點群蒙,故破格爲之耶?”是書另有清同治二年(1863)增補《廣東文獻》本,卷首有何喬遠《海忠介公傳》、彭鵬《重建海忠介公祠記》及《海忠介公像》,《列傳》後記其掌故:“通志肅帝上賓有提牢主事,攜酒饌入獄以欵瑞。瑞飲啖異平時,主事曰:‘先生今日何懽甚也?’瑞曰:‘欲作飽鬼耳。’主事曰:‘先生勿誤,上已晏駕,先生不日出此門矣。’瑞聞之,悉吐酒食於地,放聲大哭達旦。”其餘皆與是書一致。

結語

海瑞别集多次編刻,不僅版本系統複雜,而且書名混亂,如《備忘集》本是海瑞文集之一種,與《淳安稿》並列,萬曆間海邁編海瑞文集則已將《淳安稿》《淳安縣政事》等囊括進《備忘集》中;再如《海忠介公文集》三種内容編次各異,是同名異書;今台灣編印本《海忠介公全集》是以《海忠介公集》爲底本整理,但書名又稱“全集”,極易誤爲天啟六年梁子璠刻本《海忠介公全集》。不同版本之間,除文體編排次序有異,收録文章也多寡不一,目前雖已有六種整理本問世,但仍存在若干問題,有待重新整理。


※本文係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第11批特别資助項目“《明别集版本志》補編”(項目編號:2018T110364)階段性成果。
[1](明)海瑞:《復郭夢菊》《復王聞源參政》,《海瑞集》第三冊,中華書局,2018年,第218、226頁。
[2]蔣星煜:《海瑞文集的編刻與流傳》,《文物》1959年第12期,第33-34頁。
[3]高峰:《明刻本<海剛峰集>》,《文博》1985年第3期,第55-56頁。
[4](清)黃虞稷:《千頃堂書目》卷二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592頁。
[5](明)海瑞:《備忘集》卷首《影印備忘集序》,學海出版社,2013年,第10頁。
[6]何宗美、張曉芝:《<四庫全書總目>的官學約束與學術缺失》,人民文學出版社,2017年,第747頁。
[7]崔建英等:《明别集版本志》,中華書局,2006年,第422頁。
[8]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編輯委員會編:《中國古籍善本書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8664條、8665條,第709頁。
[9]中國古籍總目編纂委員會編:《中國古籍總目集部2》,中華書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749頁。
[10]莫伯驥:《五十萬卷樓藏書目録初編》,中華書局,2016年,第1000—1001頁。
[11]駱偉:《嶺南文獻綜録》,廣東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364頁。
[12]莫伯驥:《五十萬卷樓藏書目録初編》,中華書局,2016年,第999—1000頁。
[13]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編輯委員會編:《中國古籍善本書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8664條、8666條,第709頁。駱偉:《嶺南文獻綜録》,廣東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364頁。
[14]天一閣博物館編:《天一閣博物館藏古籍善本書目》,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6年,第364頁。
[15]中山大學圖書館編:《中山大學圖書館古籍善本書目(增訂本)》,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624-625頁。
[16]寧波市天一閣博物館編:《寧波市天一閣博物館古籍普查登記目録》,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7年,第314頁。
[17]吴楓主編:《簡明中國古籍辭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第741頁;傅璇琮主編:《中國古代詩文名著提要·明清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120頁。
[18]吴建伟,张進海主編:《回族典藏全書總目提要》,寧夏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94頁。
[19]駱偉:《嶺南文獻綜録》,廣東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364頁。
[20](清)沈初:《浙江採集遺書總録》,杜澤遜、何𤌴點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703-704頁。
[21]徐世昌:《書髓樓藏書目》,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7年,第261頁。
[22]按,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著録此書爲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刻本,誤。
[23]日本內閣文庫:《內閣文庫漢籍分類目録》,內閣文庫,1956年,第357頁。
[24]中國古籍總目編纂委員會:《中國古籍總目》,中華書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集部2第749頁。
[25]國立北平圖書館編:《梁氏飲冰室藏書目録》,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年,第348頁。
[26](清)張岳崧:《筠心堂文集》,《清代詩文集彙編》第510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50頁。
[27]按,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著録是書爲清同治五年(1866)刻本,誤。

注:本文发表于《版本目录学研究》第12辑(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此据作者word版,引用请以该刊为准。感谢汤志波老师授权发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