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兴古城十景之四——四关厢
这里是《三坔夜话》,李老师斯时乡轩临窗,于此跟你诗词吟哦,抒怀述志,漫笔人生,点情碰心,说故事,聊语文,话庄道巷,谈古论今,......
大家都已知道,或以前虽有不知道的但凡看过笔者所撰前文现亦已知道了的,那就是泰兴古城池本是圆形的,俗称西瓜城。那时鼓楼东西路、南北大街正对四座城门,然而,四门内各建有一座庙宇,东门内是广灵王庙,在今胜利桥东;南门内是关帝庙,在今四牌楼北;西门内是司徒庙,在今城西小学东侧;北门内是天王庙,在今小桥南。这四座庙均建于明洪武十八年。因为城门和庙宇合围成四合院的厢房模样,故称四关厢。
这四座庙既挡视线又挡大道,直走看不到、走不到城门,街道至此均需拐弯,才能走出城门。按过去的说法,这种设计在风水学上含有深意,寓意瓜城的甜水不外流。徽派建筑的“四水归堂”,四合院的屋面雨水,全部往天井里汇流,道理也一样。用现代眼光看,这显然属于迷信,但古人在这类问题上向来不肯含糊,煞费苦心,不惜财力,忠实遵循风水学。另外,从科学的角度看,十字街四端各有一座庙宇,也的确有一定的防护道理。因为若遇城外强风、寒流,四座庙宇便可起减缓、筛选之用,而且阳气里也会有参合着的邪气,寒流里也会有正气,故此城市设计正与其中融入了辩证的思想。从民国泰兴县城图,可以看出,泰兴城门不正对吊桥,这是军事上的考虑。城外的敌人要想攻入城内,总得让你弯一下,不给外敌便利。泰兴城门本无瓮城,这样设计也起到瓮城的一点作用了。儒道思想在泰兴影响深远,至今孔庙大成殿、城隍庙大殿,这些代表儒、道建筑的核心仍在,仍然活在泰兴城。泰兴县衙也即将再现,千年城脉得以延续。这一切实在是难能可贵,也是今天任何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所憧憬的。遗憾的是后来拆除旧城时,这些庙一并被拆。
不过呢,也有不少人认为当年拆除未必就遗憾。这是因为明洪武年间泰兴古城四关厢的兴建另有说法的。据说是因明代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到泰兴,看到这里风水好,是块龙地,担心泰兴要出人才。他要帮朱元璋保天下,于是在四门各建庙一座,城内人出城,必经庙前绕一下,而不能直达城外,这样形成四关厢格局,不让泰兴出人才。所以,泰兴流传一段民谚:“三山不出头,逆水向西流,文官不拜相,武官不封侯。”泰兴人在外做官,文官做到尚书、侍郎的很多,但从未有人做到过宰相,武官也只能做到总兵一级就结束了。
事实上,四关厢的传说却从反面透露出泰兴其实挺出人才,但泰兴的人才在封建社会却受到了封建的压制这也是事实。明清以来,泰兴人才辈出,名家迭起,经学家张金镜、李宗孔;文学家何南金、张京元、张茂枝、张桂枝昆仲,季振宜、季娴兄妹;音韵学家何萱、书法家陈潮、音乐家朱人特、史学家朱铭盘,画家曹秋岳、季应召、褚章等皆名噪一时,近代医学家杨百诚、地质学家丁文江、戏剧作家丁西林、水利学家郑肇经等,皆是名闻四海的人物。
四关厢,四关厢,满城秀色怎关住?思乡游子之心总留住,今日泰兴更锦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