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追新媒体艺术这新番?
那种红,她见过了三次,一次是天边,那是七岁那年的火烧云,从她的头顶一直烧到遥远的天边。
另一次,是在闷热的午后,她愣在窗前,邻居家起火了,那时她对火并无恐惧,只是好奇地看着匆匆忙忙的人。
她惊诧于那种红,比火烧云更汹涌。当然,她更关心的便是那家钢琴,总在午后响起,洁白的手指翻飞,她就趴在窗前听着。
此刻,她突然觉察出了一种恐惧,关于丢失与失序,她仿佛听到了钢琴坍塌了一样,自此入梦。
一种争论
不知道是谁放出了“新媒体艺术”这一词,自此各方艺术家们便开始拼了命的赛跑,拼命挖掘科技与艺术的集合处,扔出一件件无法定义却新鲜麻辣的作品,有时候一鸣惊人,让人身陷进去,心也陷进去,有时就像涂了一层油彩的科技作品,僵硬死板。
当然,试图去明辨是非,或是追上这新媒体的人,太难了,争论、非议、更新迭代,可能你刚想好反驳的话,某些新作品第二天就自动消失了。
但有些不会消失的,是她红色的恐惧。
她所恐惧的第三种红。
这种恐惧,渐渐变成了身体的本能。
在《在沉睡间》中24位女性安然睡在白色的床上,千丝万缕的黑线缠绕其中。《对话NDA》中,红鞋与红线相连,汇聚在同一点上。《手中的钥匙》中红线与钥匙相连,如同一团云一样漂浮在旧木船上。
·《在沉睡间》
·《对话NDA》
她换了一种又一种的形式诉说,直到她的第三种红的出现。
白色的单人床层层叠加,一直延伸到了二楼,红色的“血液”不断流动,随着抽气泵不断向上,不断抽送。
看到这件直接的、庞大的作品时,没有人不会倒吸好几口气,身子一颤,仿佛置身于日本恐怖电影片场。
这样的场景总让人想到了医院、输血和临危病人,他们靠医学手段维系生命,靠管道输送养分,虽然活着,但生命的气息早已消散,就像这空荡荡的病床、这红色的细管,它不是歌颂,而是警醒。
· 盐田千春,《生命之川》,装置,尺寸可变,2017(新委任制作)
这便是艺术家盐田千春的作品,《生命之川》,略带惊悚之感。
梳理她的作品,你不难发现,她换了一个个外壳来包裹自我的感受,身体的恐惧是内核,一直在。而《生命之川》的内核同样如此,它包含了生命的恐惧,包含了对生死的追问。
这件作品被放置在了展览“身体·媒体II”中,是一个不怎么新媒体的开篇,但够开门见山。
在新来新去,追来追去的,那些打动人心的情感共鸣,才是作品持久发力的源头。
一种和议
2007年,上海的红坊,她与他共同策划了“身体·媒体”,那时只有胡介鸣等人在尝试互动艺术,艺术与科学还是独立的个体,没有交融。
十年过去了,新媒体艺术发展成了热点,成了进入艺术大门的最有效门槛。曾经的策展人默默打成了一种共识。
“也许他们会使用最新的科技成果来创作艺术作品,但这些新技术也很容易变得过时。我希望艺术家能够超越技术的桎梏,有时候他们的想象力可能比科技的发展更早一步。”
——外方策展人卡斯特里
“身体,就像是一个人类随身携带的等身界面,一个熟悉又陌生的他者,新媒体技术赋予它游戏和表演的舞台,延缓着它的衰老,就像新媒体技术延缓着艺术的局限那样。”
——策展人龚彦
这种和议才是打开“身体·媒体II”最好的钥匙:我们可以在新技术之间游走,享受它对感官边界的打破,但最终思考的落点还是自己的生命形态。
不知所在的迷雾森林
· 科特 · 亨茨齐拉格,《ZEE》,浸入式装置,光、雾,2008
此时,你将被引领,进入到一个充满高密度雾气空间中,随着声音与光线的不断变换,仿佛置身于没有边际的迷幻世界中。
· 克里斯·萨尔特的个展《体感场》现场
科特·亨茨齐拉格的《 ZEE》,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人想起很多类似的作品,如克里斯·萨尔特的个展《体感场》,将人置于黑色无光的空间,依靠声音与触觉重新建立感官系统。
再如张鼎的作品《龙争虎斗II》,空间中铺满镜子,四周悬挂着扬声器,音乐人演奏着不同种类的音乐,颇具未来感的光线不断发射,借由镜子折射、变化。这是一个略带有侵略性的作品,你被强声强光干扰,自此引发对身体的重新审视。
· 张鼎,《龙争虎斗II》现场
这些沉浸式的作品让你有一种奇幻的体验,很多你在电影中见过的场景可能就在当下实现。
适应了略微有些呛鼻的气味后,《ZEE》所营造的奇幻世界就此开场,你仿佛置身在梦境一样的迷雾森林,没有边界,光线从莫名的地方出现,穿过雾气,爬上你的身体,投射出一道道光的涟漪。
· 科特 · 亨茨齐拉格,《ZEE》,浸入式装置,光、雾,2008
在奇幻的感官体验之后,还藏有另一种深意,大致的模式便是打破与重建,当迷雾成为你视线中仅有的所见,你会处于一种不安的状态,如婴儿一样,无法了解和掌控,回到了茫茫然的状态,身边便会重新开发一种感知体系来适应环境,隐藏的技能在特定环境下开启,此时你才了解,你的身体还有无限中可能。
同样的模式亦存在《体感场》和《龙争虎斗II》中。所以对于此类沉浸式的艺术作品,更好的参与方式可能是抱着一种自省的态度去参与,而非简单的互动。
· 3D 水阵,装置,水、光,《ST\LL》、《幽灵》、《巫师的学徒》,三件作品依序循环展演(高谷史郎,《ST\LL》,2014;乌尔夫·朗海因里希,《幽灵》,2017(新委任制作);克里斯蒂安 · 巴托斯,《巫师的学徒》,2014
如同策展人卡斯特里在讨论《3D水阵》中所说的,“要让《3D水阵》变成一件互动作品,那很容易。我们可以设置一个触屏,观众如果打一个叉,就会有一个“叉”形的水阵坠下来。你还可以改变水滴落的速度,还可以让水滴往上走。但是观众玩一会就走了。因为这样艺术作品就像一个玩具,大部分玩具,大家玩过就扔在一边了。”
一种提问
59名工人,用30块木板,搭建一个即时性的数字时钟,每一分到来时,工人们变快速调整木板,搭建出新的数字。
· 马克 · 弗马内克,《上海时间》,表演和视频装置,2007–2017
没有互动交流,没有炫目光影,所有观众在一侧,等着新一分钟的到来,看工人们在脚手架上上下下。在当下,这个事情是略显无趣的,表现形式单一,结果太过明显,但当它积累到24小时后,质变开始了,你开始关注人对时间的感知。
在逃离这表演现场后,余味还在,古人通过太阳、日晷、影子等来判断时间,今日我们依靠钟表、手机来了解时间,太多的外力加持后,我们的身体实则处于一种萎靡的、懒散的状态,它本应是最积极地感受外界信息的。
怎么追这新媒体艺术这新番?或许“身体·媒体II”是一个好答案。
展览展出的其它作品:
· 阿部幸子,《剪纸#21》,现场表演、装置,2005-2017
· 曼侬 · 拉布莱克,《学习》,视频装置,2015
·朱里安·迈尔,《劳动中的人》,3D 打印帧投影,IMalBxl出品,2015
· 胡为一,《低级景观 6》,装置,尺寸可变,私人收藏亚洲当代艺术空间(上海)提供,2017
· Aaajiao(徐文恺),《柱》,视频装置,h264.mp4,艺术家与 Leo Xu Projects 画廊(上海) 惠允使用,2017
· 吴珏辉,《神经星云》,脑电装置,2017
图片来源: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部分来源网络
身体·媒体II
🕒 2017年04月29日 - 2017年07月30日
🏠 上海市黄浦区花园港路200号(近苗江路)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 20 元
📜 本次展览由龚彦和理查德·卡斯特里(Richard Castelli)策展,共展出来自12个国家的24位/组艺术家的29件/组作品。“身体·媒体II”延续了2007年“身体·媒体”展览的主题,阔别十年后在技术发生了彻变的新时代语境下再次讨论新媒体与身体的密切联系,以装置、行为、摄影、影像以及更多难以界定的艺术表达方式,融入跨学科的协作模式,突破互动艺术展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