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行之义乌众集聚(中)
文 原创 图 部分来自网络
义乌行之义乌众集聚(中)
我缺乏从商的经历,对于那些新营销理念不太明白,但感觉从理论上是行得通的,希望下一步的合作中能够一切顺利,让赵总的这些理念不仅仅停留在理论上,也在实践中开花结果。赵总是土生土长的义乌人,工作生涯的经历也与义乌名片——小商品市场密切相关,可以说赵总是义乌人的代表,他的品性也是义乌精神的缩影。通过这段时间的接触,从赵总一班人的身上,我还有些其他收获,一并记录于此,希望看到这篇文字的人能够从中受到启发、启示,如果再能于自己的生活、工作中起到点滴作用那当然就更好了。
一是“奔”。“奔”的字面意思是疾走、跑,义乌人就具备这样的潜质,这一方面得益于他们的先祖,因为先祖多来自中原,就是一路“游走”而来,所以义乌人的骨子里就有“游走四方”的基因;一方面因为义乌地少人多,仅靠种田难以为继,不得不选择外出谋生。作为义乌小商品市场起源的“鸡毛换糖”就是例证,他们形成敲糖帮,利用农闲肩挑货郎担、手摇拨浪鼓,做小生意赚钱。
义乌人管“奔”读作Bai,就是要不停地“奔走”,不停地“做”。我所见到的几位事业有成的义乌人,他们的创业历程无不是这么“奔”出来、“做”出来的,比如浙江一帆的董事长朱燕俊,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还是小姑娘的时候就开始练摊儿,先是小打小闹地卖小百货,自己进货、自己运输、自己销售,可以说又当老板又当力工,后来逐渐做成规模较大的批零兼营,再后来就开了工厂自己生产日用品。即便现在已是身价千万的真正老板,朱董事长的身影也像个陀螺一样不停旋转,不仅对厂子的生产与销售亲力亲为,还天南地北地到处跑,了解行情、开拓市场、搜集第一手资料,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不断更新产品、及时调整思路。
比如赵总,他几十年的职业生涯本已画上了圆满句号,退休后完全可以含饴弄孙、颐养天年,我们北方的很多人也是这么做的。但不甘赋闲的赵总,不仅相继成立了几家公司,还出新出奇,在新的销售市场领域推出自己的营销理念。认识赵总的这两个多月,他给我的印象就是两个字:“奔忙”,尤其是我们去义乌的那几天,他亲自制定接待方案、亲自陪同参观考察,甚至送站时本已安排了别人,结果第二天一大早他又冒雨赶去酒店,亲自开车送我们。
我看赵总60出头的人了如此马不停蹄地奔忙,心里很过意不去,特意向他道了一声“辛苦!”赵总的回复是“乐在其中!”别看这区区四个字,却很好地诠释了义乌精神中的“奔”,让人一下子理解了义乌、浙江为什么经济更发达一些,就是因为哪里的人们不仅要不停地“奔”,更要发自内心的快乐地“奔”。
二是“敢”。“敢”的字面意思是有勇气、有胆量,义乌精神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刚正勇为。无论是义乌人在明朝就已出名的“爱打架”,还是义乌兵为国“打架”的所向披靡,抑或现在的义乌人建成了世界最大的小商品市场,把小商品销往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体现了义乌人的不畏艰险、敢闯敢拼。
我在查阅有关义乌资料时,看到一个在外地的义乌人写的文章,他提到:在上个世纪,几乎每次回家乡都会听到某某某在做生意的途中死于青藏线、川藏线或者国境线上的消息。也就是说义乌人做生意敢为天下先,不惜冒着生命危险远走当时交通还极不发达、人烟稀少的边远地区。试想,如果一个有重商、经商头脑的人,再具备不怕死的勇气,那还有什么事是干不成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