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常说的“出了五服就不是亲戚了”,“五服”到底是什么呢?
所以我们得到一个概念就是“九族”就是一个大的宗族,九族里面最高的就是高祖,最低辈分的就是元孙,包括了父亲的也包括了母亲的族人。“九族”其实在古代更多的适用于封建社会政治上的说法,而在民间大家常用的是“五服”这个概念,直到现在也常常有老人说;“出了五服就不再亲戚了”。老祖宗们是怎么限定这个“五服”的概念的呢?
“五服”从高祖父开始算起,有曾祖父、祖父、父亲以及自己身后的五代人。古人认为,在血缘上算起的话,九代以外的人在血亲上关系关联已经不是很多了。 在中国古代,其实以天子为中心向外扩散治理的模式,同样适用于古代的宗族治理之中。在古代,“五服”用法广泛,用来划分血缘关系中的远近,以五百里划分为一个单位,一共划分了五个单位,就是五服。所以,在一定意义上,“五服”的划分更像是一个现代行政区域的划分,形象一点就是成都的同心圆城市模式。
“五服”有哪些好处呢?古人通过把血缘关系通过“服”的概念进行划分后,层层递进在服中的人想要向最中心的缴纳粮食,一起收集以后交给官府,这样也保证了国家粮食的稳定,粮食稳定了国家和社会的安定才能得到保障。还有就是,为避免近亲结婚,历朝历代对于婚姻也是有条件的,因为刚才提到九族以后的血缘关系就不密切了,所以两个人想要结婚就得看是不是在五服之内,不是的话两个人才有可能成婚。
“五服”是民间最质朴的说法,也是容易懂的。这是在古代人多年生产生活的经验中得到的概念。若从现代的科学的解释来说,以一个父亲的染色体为中心点,开始繁衍下一代。由于每一代的配偶的选择都是在五服以外的人,而且在下一代的基因里面注入了不同的元素,一代一代的传承下,相似的基因也就越来越少,所以到了第九代以后的,血亲关系就已经是微乎其微的了。
“五服”的说法在侧面也表现出了古人的智慧,对于婚姻关系上的选择能看出古人对于下一代质量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