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底线的讨好背后,我成了不会拒绝的“活死人”

不拒绝,已经成为绝大多数成年人的保护色。前段时间,网络上总结出“中国人的八大委屈”,可谓条条戳心:
“别管我了”、“忍一忍就过去了”、“你喜欢就好”、“别伤和气”、“都不容易”。仿佛委屈自己成全他人,已经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处世之道。
太宰治在《人间失格》中说,“我的不幸,恰恰在于我缺乏拒绝的能力,我害怕一旦拒绝别人,便会在彼此心里留下永远无法愈合的裂痕。”
那些凭空而生的委屈,来源于不拒绝的习惯。长此以往就丧失了自我表达,在委曲求全中活成了一个“活死人”。
01 
为了别人而活,最终被累垮
我有一个朋友,最近因重度抑郁而接受治疗,在医院看望她的时候,她整个人非常憔悴,像一棵被抽干生命力的枯萎稻草。
起初听闻她抑郁的消息,我感到非常惊讶,因为在印象中,她向来乖巧文静、不争不抢,和她认识这么多年,都没见过她跟谁扯过嗓子红过脸。
后来她对我说,自己活到现在,好像都是为了别人而活着。
从小就努力学习,保持着优异的成绩,只是为了让严厉的父亲注意到自己,让他开心有面子,能更加喜欢自己。仿佛从那时起,就养成了讨好的习惯。
毕业后走入职场,每次周末约她出来吃饭看电影,她都说加班,问她怎么回事,她就不好意思地笑笑,说都是自己的问题。
同事小蓝请假,拜托她帮忙完成报表,她不好意思拒绝;同事大红要陪男友过生日,就让她帮忙整理总监演讲的PPT,这些别人的烂摊子统统被她揽在怀里,她弱弱地说,“我好像没有可以拒绝的理由。”
但是,那些因害怕拒绝而委屈自己形成的负面情绪,渐渐聚沙成塔,最终变成一个吞噬掉内心所有光明的黑洞。
其实,讨好他人、害怕拒绝他人,有时是因为害怕失去。
日本有部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松子就是一个习惯讨好和取悦他人的人,或许正是由于这种体质,她吸引了无数渣男。
穷困颓废的作家、贪淫无耻的有妇之夫、暴戾粗鲁的黑社会混混,每个男人都将松子打得鼻青脸肿,而她依然甘愿挨打,继续讨好他们,去交换并不真实存在的感情。
宁愿在讨好中遍体鳞伤,也不想以失去狼狈收场。“生而在世,我很抱歉。”松子最后孤独死去,她的这句话,也成了讨好者的墓志铭。
02 
讨喜人设,无法吸引真正喜欢你的人
讨好,不仅委屈了自己,也让一段关系变得木然而僵硬,甚至让那些喜欢你的人望而却步。
在《奇葩大会》上,蒋方舟曾经坦言,自己深受“讨好型人格”的困扰,她说自己会迎合他人的感受,不会真实地表达内心愤怒的一面。
这位从7岁开始写作,9岁完成散文集,后更被清华大学降60分破格录取的才女,竟然也有着曲意逢迎的心绪历程。
回忆起自己恋爱的时候,蒋方舟说男友打来电话责骂她,她就一直道歉,道歉了两个小时。然而,男友依然认为她的道歉不够真诚,又接连打来电话。
一个接着一个的来电显示,让她全身发抖,但她不敢说出“你不要再给我打电话了”这样拒绝的话。她渐渐成为那个予取予求的完美女友,将自己的难过深深藏在心里。
在讨好型人格里,习惯讨好,不仅仅代表着害怕失去,还有渴望被喜欢。
但蒋方舟这样总结,真正能够欣赏你的人,永远欣赏的是你骄傲的样子,而不是你故作谦卑和故作讨好的样子。
后来,她花了一整年待在东京,不懂日语,没有工作,不经营社会关系,也远离网络,每天看书写日记逛展览,在某种程度上治愈了自己的讨好型人格。
徐静蕾在采访中说:“我觉得人还是首先自私一点,就是爱自己一点。如果你没有一个自私和爱自己的前提话,外部力量是很容易把你摧毁的。”
唯有先自爱,才能爱人和被爱。讨好型人格带来的喜欢,只是一种温情的泡沫,别人看不见你内心的挣扎,却以为你像一杯白水那样温吞而寡淡。
03 
不亏不欠,离开讨好型人格的囚笼
在心理学角度上看,讨好型人格指一味讨好他人,而忽视掉自己的感受,这是一种不健康的人格,存在着错误的心理逻辑。
讨好别人的人,认为自己生来就亏欠别人。这样的人会觉得,只有通过付出和照顾他人,让他人感到舒服,从不违逆他人的意愿,才能得到爱和关注。
出现亏欠感,多半是由于童年时期被植入了一种思想,“你生来就欠我们的”。
在湖南卫视某综艺中,节目组向几组正在读小学的孩子们发出调查问卷,征集孩子们最不想听到家长说的一句话,结果摘得头筹的是这样的一句话:“你再这样,爸爸妈妈就不喜欢你了。”
比起“我工作忙,不能陪你”和“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这种“不喜欢你”的威胁语气,不仅让孩子伤心,更让孩子将爱理解成一种可以交换的条件,甚至是一种亏欠。
但是,如果这种亏欠越积越深,也会演化成另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当讨好者付出了很多的时候,就会觉得对方也应该这样照顾自己,就出现了心理上的反转。
每一个心心念念着亏欠对方的人,在无微不至的关怀和讨好之外,其实都想要偿还。当这种讨好没有等价兑换时,就会激发内心的愤怒。
每一次讨好他人,其实都希望着总有一天,对方也会这样对自己好,可惜,真的不会有那样的一天。
///
本应是无条件的父母疼爱,变成了需要努力争取的奖赏;本应公平公正的同僚关系,变成了照单全收的自我奉献;本应亲密无间的伴侣,变成了得寸进尺的索要,讨好者最终成为了消耗品。
委曲求全和不会拒绝,换来的不是幸福和喜爱,而是妥协和同情,也并不能够阻挡失去,只是营造了一种饮鸩止渴的幻象。
在毫无底线的讨好背后,是一颗麻木不仁的心,以及一个宛如行尸走肉的“活死人”。
这一次,希望你真的为自己而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