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书】0282 《灰犀牛》

东方极致推荐搜索

输入书名
《灰犀牛》孙潇解读

关于作者

本书作者米歇尔·渥克是全球思想领袖,古根海姆学者获奖得者。《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的特约撰稿人。同时担任纽约的国际政策研究所所长。

关于本书

本书以“灰犀牛”比喻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相对于“黑天鹅事件”的难以预见性和偶发性,“灰犀牛事件”不是随机突发事件,而是在一系列警示信号和迹象之后出现的大概率事件。针对这类迫在眉睫的、概率大、影响广泛的危机,米歇尔·渥克在书中为我们提供了预测、防备、应对及善后的具体方法,为人们在组织管理、公司管理和国家管理过程中提供有效决策参考。

核心内容

这本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我们来讲什么是灰犀牛。第二部分我们讲灰犀牛的5个阶段。第三部分我们讲解决灰犀牛问题的办法。

解读文稿要版

一、灰犀牛是什么?
灰犀牛指那些大概率、造成的破坏也很大的风险事件。
比如说明明知道飓风和暴雨就要来了,天气预报和当地的通知也在反复警告,但就是有很多人不听,就觉得这些风险和自己没有关系。结果就是每次刮风下雨都有很多人身亡。
再比如很多银行家明明才经历过次贷危机,才从破产的边缘爬过来,但还是会不断地给信用差的人房贷,还是会继续明显不靠谱的投资,一直到下一次危机再次到来才会停一段时间,然后再重蹈覆辙。
二、灰犀牛的5个阶段
第一阶段:否认事实
听到坏消息的第一反应就是排斥。我们否认危机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个是过于乐观。大多数人会高估自己的能力和寿命,总是把希望寄托给未来。第二个是原始的自我保护机制。否认能帮助我们专注于解决当前的问题,直到我们有足够的时间适应眼前的不愉快情景,从而调整我们的行动,着手纠正问题。
第二阶段:得过且过
当危险变得越来越急迫时,人们会习惯性地假装看不见,假装不重要,希望危险在未来自行消解。
第三阶段:诊断延误
这个阶段决策者们虽然已经意识到有危险要来了,但是就是分不清哪一类危机先解决,哪一类后解决。他们浪费大量的时间来思考对策,反复斟酌,自我质疑,总是不肯快速展开行动。
第四阶段:恐慌
当危险已经近在眼前,人们就会觉得恐慌。一旦陷入恐慌,在强大的压力下,我们的大脑会高速运转,记忆力会随之提高,感觉会变得敏锐,肾上腺素增加,但此时也可能忽略一些重要的信息。因此在这样的处境下,我们有可能作出最好的决定,但也可能作出最坏的决定。
第五阶段:匆忙应对或自我崩溃
这时候的行动虽然也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常常已经为时太晚,通常都是已经造成了一定损失后的补救措施。如果经常处在这种场景当中对任何资源都会造成巨大的浪费。
三、应对灰犀牛事件的方法:灰犀牛游猎攻略
1.承认危机的存在,提前做好预防准备,尽快地发现影响我们认知的因素。
2.要准确定义灰犀牛事件的性质。通过定义每个危机的性质,确定每个事件的轻重缓急,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
3.不要静立不动。如果有可能的话,就制定计划并坚定地予以执行。
4.不要浪费危机。危机或灾难必然带来想象不到的机遇。我们必须认识到危机问题的独特之处,并且把他们作为机遇来面对。这样才能做到不仅仅躲避灾难的袭击,而且能从中获益。
5.要站在顺风处,眼睛盯着远方,越早发现危机越好。这样既能够让我们观察到危险靠近的过程,又能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和适当的行动。
金句
1.所有灾难的发生,不是因为发生之前的征兆过于隐蔽,而是因为我们的疏忽大意和应对不力。这些事前征兆早就明白无误地呈现在绝大多数人的面前,但他们不仅视而不见,而且不愿采取应对措施加以防范。
2.新的视角和新的词汇能够帮助我们描绘未来图景。正如我们在摆脱群体思维桎梏的时候,需要一个开明的思想和新生的力量一样,在发现未来的危机与危险的时候,同样需要一个新的思考模式。
3.正确定义的危机类型。一个正在靠近的灰犀牛式危机对一些人来说是可怕的灾难,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可能就是一次机遇。如果有能力改变的人迟迟不采取行动,那么就要重新定义面前的危机,让这个危机与他们休戚相关。把危机看成是一次机遇。
撰稿:张凯
脑图:摩西
转述:孙潇

扫码关注我们

东方极致公众号

微信号 : dongfangjizhi

新浪微博:@东方-极致

【每日一书】0001-0050

1. 黑天鹅与灰犀牛

先说两个概念:“黑天鹅”和“灰犀牛”。

“黑天鹅”指那种极其罕见的风险,一只黑天鹅的出现,可以颠覆人们对天鹅的定义。

所以,“黑天鹅事件”一旦发生,倾天覆地,对外界产生极大影响。

“灰犀牛”指能够预测甚至让人习以为常的风险,就像一只远处跑来的犀牛,开始你觉得笨重缓慢,一旦贴近时,却难以躲避。

所以,“灰犀牛事件”的发生,是一个过程,初期便可察觉,却又让人视而不见。

人生的多数悲剧,都和这两个动物有关。但是比较起来,黑天鹅虽可怕,但是实属无奈,因为不可预测,不可控制。

而灰犀牛的可怕之处在于,本来可以避免,却最终厄运来袭,除了损失本身,为此的悔恨更是一种不可承受之痛。

2.  忽视灰犀牛因素之一:侥幸心理

老刘是我老乡,年纪与我相仿,很早来深圳,从事金融销售行业。

早些年,他还是蛮风光的,仗着有点人脉,能说会道,业务做得风声水起。

置了业,成了家,小日子过得和和美美。

大概10年前,他就经常和我讨论生涯规划的问题,他觉得做销售不是长久之计。

我曾几次建议他转管理,他也有考虑,最终却觉得做销售还是自在点......

6年前,他的一个老同事,去创业,搞了一家互联网金融公司,叫他一起去当合伙人。

又来征求我的意见,我觉得那公司还算靠谱,建议他可以考虑,毕境销售总不能做一辈子......

考虑了几天,他还是放弃了。原因是,现在业务收益还不错,去创业却前途未卜,还是稳当点好。

就这样,老刘这几年一直纠结转型,却又一直待在原地。

只到前几天,才知道他原来的客户都丢的差不多了,由于业绩不达标,已被公司淘汰,整个人焉如霜茄。

你可能会诧异老刘为什么不提前转型,其实这一点也不奇怪。

当人们面对渐行渐近的灰犀牛时,都会有种侥幸心理:还离着远呢,就算跑过来也不见得能撞到我。

就像社会心理学家汉斯·艾森曾说:

很多人如同待在一个破漏的船上,只要水没进来,他们就不急于逃生。

确实是这样吧,我们看新闻,聊八卦,说这个被公司抄了,那个被裁员了,啧啧两声同情罢了。与此同此,还心生一种矛盾念头。明知这是一种大趋势,却又觉得怎么也轮不到自己。

可是,所有被裁掉的人,哪个不是这种心理呢?他们在悠哉与纠结期间,劈他们的雷已经在路上了。

3.  忽视灰犀牛因素之二:投入依恋

2015年,中国百亿财产继承人毕习习,在英国与当地一名酒吧男生马修斯相恋。

一年期间,却屡遭对方的殴打和侮辱,马修斯还不止一次扬言“总有一天会杀了她”,可是毕习习仍然不离不弃,用宽容回应对方的暴行。

2016年9月18日,毕习习终于被马修斯殴打致死。

尸检时发现,毕习习伤痕多达41处,占身体面积的三分之一,而且还有一些未痊愈的老伤......

可见,毕习习是长时间遭受非人虐待。可是,她为何一直都没有分手?

这点让很多人费解。

TED 一个点击很高的视频:《为什么家庭暴力受害者不离开》,也许可以说明原因。

演讲者叫斯泰纳,是沃顿商学院硕士,但她也曾百受丈夫虐待,并且选择留下。

她对自己的解读如此:“ 丈夫枪顶着我的头, 把我从楼梯推下,在高速公路上拔掉车钥匙,把咖啡粉倒到我头上......,然而这一切,我并没有感到受虐待。”

“相反,我深信自己是个强者,只有我才能帮助丈夫渡过难关,只有我才能让丈夫面对心魔......”

斯泰纳的现身说法,我们不难明白,与其说受虐者执迷于对方,倒不如说执迷于自己的过往投入。

正如《小王子》里曾写到,花丛中的一朵花对你来讲毫无意义,不过你一旦拥有它,它就变得与众不同了。

所以,那些人或事,只要在这短暂的人生陪了你一段,TA们就拥有了一种特殊的意义,让你百转千回,难以割舍。

所以,一个女孩不愿意离开人渣男友,一个前途无望的职员不愿意跳槽,一波波股民借钱也要留在牌局桌上......,其实都是对自我投入的一种依恋。

这种依恋,制造了一种绚烂的烟雾,让人迷失其中,无法察觉越来越近的灰犀牛,只到被铁蹄踏碎。

正如尼采所说:

生命僵死之处,必然是执着的堆积。

4. 忽视灰犀牛因素之三:双曲贴现

行为经济学中有个概念叫:双曲贴现。

当时还做过一个实验,一张50欧元,一张100欧元。50元这张,可以立马兑换现金。100这张,三个月后才能兑换。如果是你,你要哪一张?

实验结果是:大多数人选择了50元这张。

这个实验证明了一个现象:当利益离我们越远时,我们的“情感利息”就越少。

其实,反过来讲也成立:当灾难离我们越远时,我们的“回避动力”就越少。

回想一下,现实中的我们,不就是如此吗?

当衣服已被肥肉撑的沟壑纵横,才想到要减肥;

当体验结果显示重度脂肪肝,才想到去锻炼;

当HR找你谈完话,把裁员通知丢在面前,才想去多学点东西。

这些双曲贴现,就是人类动物性的残留,不愿为明天的奖励,放弃今天的所得;更不愿为明天的惩罚,放弃今天的舒适。

但是,当灰犀牛向你狂奔而来时,你已根本来不及闪躲,你想避免,就要提前换道。

就像马云在湖畔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说:

我不断提醒自己,要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修屋顶,不要等到下大雨去修屋顶。在阳光灿烂的时候去修屋顶,真的到大风大雨的时候先躲一躲再说很重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