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鄱专栏 | 王松年:千年风雨,难改那惊世容颜

【赣鄱专栏】

主编:胡柏涛

执行主编:徐和生/宁宏翎/王智林/朱爱华/胡迎春/柳依依

特约摄影:汪填金

文:王松年 / 图:堆糖

数千年古鄱时光在这里凝聚。每一件收藏都镀满了岁月的沧桑,搁浅着漫远的往事。主人严总是个儒雅之士,经营的小平琴行不仅是同行规模之首,更是本城历史最早。其乐器精美非常,敲金戛玉之声曾经润泽了几代鄱阳音乐人。一番交谈,深为严总故土情怀和坚韧精神所感动。倾半生积蓄和精力,只为了心中的那份坚守——留住饶鄱曾经的荣耀,不让淹灭于滚滚红尘。

01

  凝视番君剑

陡然出鞘,一股紫气瞬间在室内弥漫。

这是一把青铜剑。削薄的剑刃,历经千年依然锋利。沿着脊部纵向打磨的痕迹细腻而精微,隐然如过往的漫漶岁月。剑首端部多圈薄壁凸棱组成规整同心圆,槽底分布着极细凸起的绳纹。这种装饰,即使在现代也难以加工。难以想象,当年的那一片神奇的匠心。道道同心圆,恰似历史深处的毂纹,从遥远的太古漾来,拍起心内的惊涛。镶嵌在茎纹剑格里的绿松石虽然早已脱落,却依然能想像出青铜剑当年的华丽。

很明显,这是一把象征身份高贵和权力非常的佩剑。来源于鄱地,时间在战国,身份属公侯。所有的标识,都指向同一个人——古番国的最高统治者番君。

只要稍对鄱阳历史有所涉猎,都会从典籍中看到那“番君国”的名称。有诗为证:山水番君国,文章汉侍臣。古来中酒地,今见独醒人……(梅尧臣)。当年佩剑的主人,锦衣旒冕端坐于群臣之上,发号施令,杀伐决断。或是甲胄战车,旌旗蔽日。剑锋指处,刀光剑影汇向前方。其桓桓威武,赫赫气势,何其雄壮。

然而,一个侯国的金汤之固,终于没能敌住这青铜剑的坚韧。番君国早已被尘埃堙灭,而这把番君剑,却穿透了两千年风雨,在世人面前融熠。

凝视番君剑,心中又岂止是升腾起对盛衰兴替的感慨。我仿佛听到,被浇铸在剑身的心血在汩汩流淌,澎湃着当年工匠脉搏的频率。每一处凿磨的声音,在耳畔轻微的溅起,又跌成一声声浅浅的喟叹。炼炉的温度似犹未冷却,化成棱角间那丝丝的冷辉。

顺着剑身,目光滑向锋尖。要怎样的匠心与巧手啊,才能凝成这当初无坚不摧一点。先秦鄱阳文化,于此做了一个崭截果断的小结。而秦汉以来的鄱阳文化,也从这一点洋洋发端。

02

  北宋石虎的呐喊

“墓前石人,不知制所从始……今汉制传于世者,有门亭长,有府门之卒,有亭长,唐人亦谓之翁仲。”王芑孙《碑版文广例》如是说。墓前石兽盛行于汉代,以后历代都有,以显示陵墓的威严。

驻足于眼前这一组神兽石雕,心中不禁思潮涌动。一般而言,墓前有石望柱、石虎、石羊、石马、石人,其官当在三品以上。宋代的鄱阳,三品以上而葬在近城的大员并不算多。略翻一翻县志,就应该知道弄清墓主并非难事。

鄱阳四洪之一的洪遵字景严,号小隐,政声卓著,忠于职守,正直敢言,颇有创设。注重边防,积极抗金,忠贞爱国,关心民瘼,勤劳于政,安靖一方。不论在朝为官,或在州县地方,均以民为“本”。他不仅是一个有所作为的政治活动家,而且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学者。家学渊源深厚,博学强记,他同兄长洪适同时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中首名,被赐为进士出身。尤为博通文史,通晓宋朝翰苑故实,好藏金石、钱币,能诗善文,既明医方,又是游艺能手,确为才华横溢的专家学者。官至同知枢密院事,正二品。

北宋时期是鄱阳鼎盛时期的形成阶段。由于有了范仲淹,继任者们都自觉地以他做为政事的标杆。鄱阳社会的发展,纳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各行各业,都得到了空前的辉煌。

或许正因为如此,眼前这组北宋时期的守墓神兽,才会显得如此的鲜活。造型形象质朴,寓动于静。既注意大的体积又注意局部效果,既不失神似又力求形似。以写实为主的雕刻手法,略有夸张,极显生动。尤其是石虎,这只有三品以上大员才能享用的石雕,其刀法洗练,线条粗犷。动势与细部刻划,神韵风韵的表达,都做到了曲尽其妙。数百年的今天,虽然饱经风霜,仍旧能给人极大的震撼。

保存如此完整而又级别如之高的守墓石雕,放眼整个江西唯此一组。栩栩如生的石雕,诉说着鄱阳的北宋故事。那种历史赋予的厚重感,分明表达出宋时鄱阳的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完全可以说,这对石雕,就是北宋鄱阳文化最直观、最生动、最具体的呈现。通过它,我们触摸到久远历史的带有微温的怦然心跳。

03

  木雕中的周氏世族

眼前的元明时期房框木雕,足以看出主人家族当年的富有与荣耀。它采用传统的散点透视法构图,然后镂空双面浮雕。其雕刻技法独擅胜场,布局变化丰富多彩,场景结构虚实相间,人物和动物表情栩栩如生。

镌雕之精,叹为观止。人物衣纹袖带稠密流畅,花纹精致。马匹动物等动态逼真,手法精湛。这件雕作刀法极其细腻圆润,凝聚了传统工艺精髓,真可谓不可多得的艺术藏品。

其实,元明之际的鄱阳文化,一如唐宋般繁荣昌盛。其时鄱阳出现过许许泱泱大族,比如板桥的周氏世族,甚至历跨南宋、元、明直至清代。元末时期,周氏世族出了一个人物叫周伯琦。周伯琦是元朝后期政坛重要人物,也是元朝中后期文坛重要人物。他天资聪颖,幼时就声名已著。周伯琦一生谨慎,举轻若重,“遇小事如大事”。而诗文、书法等方面造诣极高,被称为“天下之望”。

周伯琦之后,周氏家族带着往昔的繁荣进入明朝。尽管江山易主,朝代更替,周氏家族兴盛依旧,周氏子孙辈依然续写着家族的辉煌。载入《明史》的周伯琦之孙周浈是其中代表人物。周浈为当时“江西十大才子”之一,官也一直做到刑部尚书。在鄱阳人刘仔肩收录的《雅颂正音》中,载有周浈的五首诗作。其诗语言蕴藉、格调高远,家学渊源可见一斑。

一个世族的长久繁荣,必然会影响到其生活方式。仓廪实而知礼节,进而会对艺术产生强烈的追求。古代世家大族,几乎无不如此。周伯琦家庭的这两块硕大的木雕,岂唯收藏珍品,更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实物,于中可以探求鄱阳世族的发展轨迹、家族传统、生活情趣。

04

明代石雕的沧桑

久久伫立于硕大的牌坊横梁之前,心中冲腾起肃然的敬意。

明代鄱阳最为惊心动魄的事件无疑是靖难之役后的胡闰事件。胡闰为明代名臣,字松友,鄱阳人。洪武四年郡举秀才,授都督府都事,迁经历。建文时,官至大理少卿。靖难之役,日夜与齐泰等筹划军事。燕兵入南京,时传建文帝烧死于皇宫中。胡闰身穿孝服进殿怒斥朱棣。朱棣命其更衣,胡闰说:“死即死,服不可更。”朱棣见胡闰不屈,乃命武士举金爪击其齿。齿落尽,骂声仍不绝,坦然引颈就杀。其场面撼天动地,十分悲壮。处死胡闰后,朱棣即日又命人驰籍鄱阳,抄杀胡闰族人共有217人。万历年间,乡人杨世德捐宅为胡闰立祠,并在毛家巷口建“乾坤正气”牌坊一座,以旌表胡闰忠烈。

工匠心中的情感,于牌坊栋梁雕石的每一处刻痕中激荡。云彩的飞动,花瓣的流畅,鼓暴着充天塞地的浩然正气。正中神兽那夸张的大眼、贲张的鼻孔,怒然有惊雷之势。壮士英杰,于此生豪情万丈;奸佞宵小,对此当怵然神夺。

绣柱璇题粉壁映,锵金鸣玉王侯盛。列于横梁两边的明淮王府的八个石礅,则再现了当年王侯的高贵与豪奢。虽然只是承托长柱的石礅,然而其材料之坚实,雕功之精细,足以让人想象淮王府当年的雄伟辉煌、富丽堂皇、恢宏壮丽。

两种石雕,一个朝代的缩影。明代的饶州,于此沧桑间呻吟。

05

 清朝拓本颜真卿字帖

清道光九年,作为鄱阳文化重要载体的荐福寺重修竣工。饶州知府广宣十分欣慰,以收藏的颜真卿真迹“三表”施舍入寺,命刻于壁。

曾经为饶州刺史的颜真卿,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书法巨匠之一。他的遗墨归宿于他曾经任职的鄱阳,真可谓得其所哉。

刻在石壁上的“三表”,从多方面出色地表现了颜真卿书法艺术特点。感谢刻石工人无比的精湛镌刻艺术,颜真卿墨迹本的原貌,那一种纵迈恣意、浑厚清丰、张弛有度,气势磅礴的艺术特征,被高度忠实地予以保存。

怀着万分的虔诚,小心翼翼捧着这珍贵的“三表”拓本。但见藏锋逆出,方圆并用,又隐隐窥见其中的篆籀笔意。劲健隽逸,锋芒清晰,笔意连带处鲜如墨迹。细细揣摹,真如军书羽檄,汗简错互,风樯阵马,笔墨横飞。颜公之雄健风骨、博大胸襟,展露无遗。

轻轻地将拓本放回,心里却久久无法平静。短短的时刻,却似与古贤异代晤对。“流华净肌骨,疏沦涤心原。”颜鲁公当年的联句,此刻如春雷般从心头滚过。想起他奉命劝叛英勇赴死的壮烈——明知此去凶险,依旧慷慨从容。其人虽然死于壮烈,而精神却在人间永垂。

06

艺术收藏品的光辉

怀着十二分的敬畏,我继续细细品鉴着各种青铜器、淮王府将军碑、徽州会馆牌匾、珠山八友、清末民国汪洋画瓷、饶州雨花堂印制经文、严字青铜镜、各朝代钱币甚至汉代五铢钱……

每一件藏品,都是如此的珍贵。每一件藏品,都在深情地诉说。轻扣青铜器的斑驳,惊醒了远古的幽梦。严字青铜镜,曾经映照过怎样的绝世容颜?珠山八友的画瓷,只一件也足以惊艳人世,更何况泱泱古邑东湖十景的连屏。徽州会馆的牌匾,又让人仿佛回到饶州当年那舟车四达、百货归墟的繁盛。

流连于此,激情荡漾。如此众多的收藏,堪称鄱阳历史文化大全。秦汉雄烈、魏晋风度、唐宋蕴藉、明清精致。木石镌铭、铜陶铸器、翰墨丹青、瓷玉简币,无不毕具,应有尽有。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将鄱阳文化立体呈现。

不能不感谢严先生,让我能完成一场贴近鄱阳历史文化的心灵跋涉。请接受我的敬意,因为他的坚守,让世人能真正一识鄱阳历史文化的绝代风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