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书法结构与造型的古论言选抄
选抄书法结构与造型方面的古代论,和喜欢书法的朋友们分享。
书法结构造型方法论:
蔡邕《笔论》
“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可谓之书矣。”
蔡邕《草书势》
“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矩,圆不副规,抑左扬右,望之若欹。”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
“夫欲学书之法,先干研墨,宁神静虑,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则筋脉相连,意在笔先,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尔。”
王羲之《书论》
每作一字,须用数种意,或横画似八分,而发如篆籀;或竖牵如深林之乔木,而屈折如钢钩;或上尖如枯杆,或下细若针芒;或转侧之势似飞鸟空坠,或棱侧之形如流水激来。
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
虞世南《笔髓论.释草》
“或如兵阵,故兵无常阵,字无常体矣;谓如水火,势多不定,故云字无常定也。”
李阳冰《笔法》
“夫点不变谓之布棋,画不变谓之布算,方不变谓之斗,圆不变谓之环”。
孙过庭《书谱》
“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态互乖,违而不犯,和而不同”。
姜夔《续书谱》
一字之体,率有多变,有起有应,如此起者,当如此应,各有义理。王右军“羲之”字,“当”字,“得”字,“深” 字,“慰”字最多,多至数十字,无有同者,而未尝不同也,可谓所谓不愈矩矣。
沈道宽《八法筌蹄》
“结体最要错综变化,如两画之字,一仰一俯,三画之字,一仰一平一俯,四画之字,一仰一平二俯。两竖三竖四竖者,亦必向背不同。而点掠亦仿此。”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米海岳书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此八字真言,无等等咒也。然须结字得势,海岳自谓集古字,盖于结字最留意,比其晚年始自出新思耳。”
“古人作书必不作正局,盖以奇为正。”
包世臣《艺舟双楫.与吴熙载书》
“夫字始与画,画必有起有止。合众画以成字,合众字以成篇。每画既自成体势,众有体势者合,自然顾盼朝揖出其中,迷离幻化出其中矣。”
赵宦光《寒山帚谈》
“字体有从中及傍者,如兴水字之类;有从傍及中者,如中国之类。从中,须着念全体,然后下笔;从傍,则转移其念,凡作左,其念在右,凡作右,着念在左。凡作点缀收锋,又着念全体。此上乘也。若着念在阙漏处,此下乘也。任意完结者,不成书矣。”
“落中笔时,意作全体想。落左笔,意在右;落右笔,意在左。上下同之。”
“古人学问无穷,故作字无有定体。右军署名无一同者,非有意改作也,因其学进,不觉其自变耳”
戈守智《汉溪书法通解》
“如上字作如何体段,此字便当如何应接,右行作如何体段,此字又当如何应接......行行相向,字字相承,俱有意态,正如宾朋杂坐,交相应接也。又管领者如始之倡,应接者如后之随也”。
启功《论书札记》
行笔如“乱水通人过”,结字如“悬崖置屋牢。”
白蕉《书法结构问题》
“结构就是讲点画,位置,多少,疏密,阴阳,动静,虚实,展促,顾盼,节奏,回折,垂缩,左右,偏中,出没,倚伏,牡牝,向背,推让,联络,藏露,起止,上下,仰覆,正变,开阖之次序,大小长短之类聚,必使呼应,往来有情。”
明确什么是书法的结构与造型,强调结构造型的重要性
冯班《纯吟要术》
“书法无他秘,只用笔与结字耳”。
“先学间架,古人所谓结字也;间架既明,则学用笔。间架可看石碑,用笔非真迹不可。结字,晋人用理,唐人用法,宋人用意。用理则从心所欲不愈矩。”
王铎《琼蕊庐帖》临《淳化阁帖第五.古法帖》
“书法贵得古人结构。近观学书者,动效时流。古难今易,古深奥奇变,今嫩弱俗雅,易学故也”。
赵宦光《寒山帚谈》
“作字有难于结构者,一为学力不够,一为平方正直尘腐之魔胶固胸膈间。平直故是正法,其势有不得平直者,不可以此拘拘也。”
“能结构不能用笔,犹能成体。但能知用笔,不知结构,全不成形矣。俗人取笔不取结构,盲相师也。”
“学用笔法,能作一画;学结构法,能作二画三画,以上可类推也。不然,千万画如一画之几乎道,千万字如一字之几乎道。始而鲁莽作字,稍闻此道,则见笔笔掘强,不知字字欹斜不合,才觉甚难,始是进德。未难即易,不足与言。”
“凡用笔如聚材,结构如堂构。用笔如树,结构如林。用笔为体,结构为用。用笔如貌,结构如容。用笔为情,结构为性。用笔如皮肤,结构如筋骨。用笔如四肢百骸,结构如全体形貌。”
“近代时俗书,独事运笔取妍媚,不知结构为何物。总猎时名,识者不取。正如画像者但描颜面,身相容态则他人也;画花者但描须瓣,枝干扶疏则异木也,尚可称能画乎!”
“古人临摹取舍,绝然两途。古人不畏无笔势而畏无结构,今人惟笔势自娱务,而不知结构为何物。毋论唐摹晋帖有结构无笔势为佐证,按淳化,太清二帖,即不过同朝百年间物耳,取舍顿异,何有于今日乎!竟不知笔势人人可自取,结构非力学则全不知也。今不逮古,何言待辨。”
启功《论书札记》
“试从法帖中剪某字,如八字,人字,二字,三字等,复分剪其点画,信手掷于案上,观之宁复成字?又取薄纸覆于帖上,以铅笔划出某字中心一线,仍能不失字势,其理不昭昭然哉。”
“每笔起止,轨道准确如走熟路,虽举步如飞,不忧踕跌。路不熟而急奔,能免磕撞者幸矣。此意可通书法。”
“用笔要看墨迹,结字要看碑志、不见运笔之结字,无从知其来去呼应之致。结字不严之运笔,则见笔而不见字。无恰当位置之笔,自觉其龙飞凤舞,人见其杂乱无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