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如此!揭开朗公寺地锅鸡内幕!让你大跌眼镜!看后从此再也不吃哪些…… 编者:油墨布政经 图片 我们先来说说关于地锅鸡的一个传说。 关于地锅鸡,还有一个历史传说故事。
编者:油墨布政经
我们先来说说关于地锅鸡的一个传说。
关于地锅鸡,还有一个历史传说故事。
相传,魏晋时期,兰陵北部有个吴王,因为厌倦王侯生活,决意遁入空门,所以就到了大宗山朗公寺出家。当天在行至山脚下,闻到一股异香,寻味而去,就到了碧云观,见一个和尚与一个尼姑正在熬野鸡汤。
细问得知,这个和尚、尼姑原是一对类似梁鸿和孟光式的夫妻,那时流行的小乘佛教不避婚荤,所以他俩结伴出家过隐居生活。吴王被邀请一起品尝野鸡汤,吃过之后吴王赞不绝口,把出家的事抛在了脑后,于是跟和尚学起了做野鸡汤。
吴王在朗公寺附近建造了乡间别墅,整日呼朋引伴,用地锅鸡和兰陵美酒招待他们,并要求来吃鸡的宾客必须到朗公寺进行“慈心一日捐”。
多年以后,吴王过世,葬在了大吴宅附近,墓冢高大,与大宗山遥望。后人在此守墓,人越聚越多,便成了一个村落,始名叫“大冢村”,后来为了听起来文雅一些,改成了叫“大仲村”,再后来就成了现在乡镇的名字即大仲村镇。(关于吴王墓,可以百度《兰陵县大仲村大吴宅东汉古墓群未解之谜》一文)
往事越千年,地锅鸡流传了下。
这个热爱美食的小伙子,人们都称呼他“地锅李”,因为他喜欢做地锅鸡,多少年来一直研究怎样做好地锅鸡。
地锅李早些年还不叫地锅李,但是也从事餐饮行业,后来转行做起了建材生意,并且搞起了砚台、石器收藏。虽然现在生意做得有模有样,但是他总觉少点什么,人生应该不一样的精彩,尤其是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
是的,地锅李喜欢的就是美食,这么多年来都没有变过。
在创业的这里些年里,地锅李认识了天南地北的客户和朋友,请客吃饭就是家常便饭,但是作为对美食有独到见解和要求的他却发现,现在吃的地锅鸡没有小时候吃的好吃了,找不到那个味道了,这是为什么呢?这件事一直萦绕在他心头。
地锅李喜欢读《懂懂日记》,有一天他看到懂懂说吃不到地道的地锅鸡,当天和一个儿时的伙伴一起吃饭,地锅李又谈起这件事,伙伴建议他自己做,他才下定了决心要去做最正宗的地锅鸡,找回童年的味道、老家的味道。
于是,地锅李开始到不同的饭店去吃饭,只要是听说哪里做地锅鸡他都去,他品尝的过程中就去看人家怎做,不厌其烦的请教,有的店家不肯说,他就多去几次,带着朋友去,直到和饭店老板成为朋友。尤其是人们知道地锅李有这个梦想的时候,更是愿意帮忙。
“我要把过去的东西找回来,不光是为了和朋友们能一起分享失去的东西,也是想让我的孩子们知道我们那个时候吃的东西是啥味道。”地锅李一遍劈柴一边说,他都是亲自劈柴,因为为了做出最地道的地锅鸡,每根柴的大小都有严格标准。
在过去的三年时间里,地锅李吃遍了周边的饭店,有时候中午吃、下午吃,吃得都腻歪了,解决的办法就是少吃,每次只吃一点点。用他自己的话说:“三年吃的鸡少不了于一千只,平均一天一只,有时候感觉还挺对不起它们的!”
经过在选材、配料、火候、制作步骤上的反复的研究测试,地锅李终于找到了自己曾经熟悉的味道。如今他的“十里八村农家院”也开业了,为了能让更多人吃到既实惠又地道的地锅鸡,地锅李决定走低价路线,原来需要二三百才能吃到的地锅鸡,在他这里只需要□□□元,四五个好友一顿饭还花不了200元,可以说是非常接地气了!
地锅李下一步有两个打算,一个是注册“地锅李”品牌,不仅做地锅鸡,还做“地锅+”,把品牌做大,争取开连锁店;第二个是打造有机绿色的食材供应基地,让顾客看到食品的种植和生产,让顾客亲自采摘并参与加工过程,把订制和体验结合起来。
没想到正宗的朗公寺地锅鸡是这样来的,背后竟然还有这样的内幕故事,真是让真大跌眼镜!相信很多人吃了地锅李的地锅鸡后,一定不会再吃那些速生鸡、快炒鸡,因为味道根本没法比!
前不久,在大宗山西麓,朗公寺脚下,地锅李的十里八村农家院开业了!
这里吃饭太好了,三面环山、风景秀丽。东山、北山、南山如同一把太师椅稳稳扎大地,藏风聚气、吞吐乾坤;大宗山上古树名刹,泉水叮咚,虽残垣断壁也不失壮美。
这里地接罗兰,交通矿大。向东就是罗庄区,向西就是兰陵县,206国道当以避酒擦肩,湖北路正欲闻香而来;向北就是好地方矿坑镇,薛山出薛山砚,驴脖子山却没有驴肉汤;展望西南则为“考古研学区”之大仲村镇,蓝印花布穿今古,手作泥陶装东西。
这里……不说了,扯远了,十八里山村,额不对,应该是十里八村农家院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为大家呈现舌尖上的美味的!寻远山之气味、攒禅寺之烟云、借松涛之闲逸,酒足莫须松扶,饭饱当要山靠。
山风吹过,禅声邈邈。当你微醺捧腹,漫步石径斜,夕露沾衣湿,人生何求?不过三五知己好友,美食美景共分享,浮名虚利抛云端。
再说回地锅李。
地锅李是一个朴实憨厚的小伙子,他不仅对美食感兴趣,还对收藏有研究,对石器更是喜爱有加,用他的话说,“小时候就和石头打交道,漫山遍野都是石头”,门前的那些老石器,村口的石板桥,都让地锅李产生了感情。闲暇之余,地锅李就会背上一个小背包,带上一个小锤子,漫山遍野找石头,奇石就做摆件,纹路和颜色好的就用来做工艺品。
这些年,他转遍了周围的山,捡了无数的石头。他用这些石头,做了茶壶、香炉和花盆,还用朗公寺附近的石头做成了砚台,取名“宗山砚”或者“朗公砚”。
“据说朗公寺的牌匾就是王羲之给写的,当年他住在临沂城,距这里不过三十公里,他肯定经常来这里,在这里写过字、吃过饭、喝过酒。后来在兰亭集上诗词唱和、感叹死生亦大矣的时候,或许他就回忆起家乡的这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地锅李的推断不无道理,这里确实是曹操、王羲之、李白、宋之韩等历史名人到过的地方。
本来地锅李的农家院打算叫“文吉山房”(取文火炖鸡之意)或者“宗山良食”、“西麓柴食”之类的,但是怕顾客看不懂,为了通俗易懂、服务周围村民,就改成了叫“十里八村”。
“其实我应该叫三里八村的,因为每年农历三月初八是大宗山朗公寺庙会,到时候我要搞个美食节。”地锅李挠着后脑勺说。
君子不器,文房藏趣。参观过刘克唐老师的岭上砚台博物馆之后,他也萌生了打造一个展馆的想法。现在,地锅李还在“十里八村农家院”内布置了一间展厅,取名“兰陵石砚馆”,用来展示他近年来收藏的1000多方砚台和各种奇石、茶壶、文玩等雅物。他还给自己起了个雅号,叫“啸笑生”。受快手上“石匠的小院”影响,他下一步还打算建造自己的“宗山别业”,自称为“宗山业主”。
……
(三)兰陵石砚馆
再来说说兰陵石砚馆。
兰陵石砚馆,又名宗山文房,位于大宗山朗公寺西麓、马山村南外环。
由此向北5千米是薛山砚、红豆砚和兴龙砚的产地,向西北20公里是金星砚、颜鲁公砚和棠林砚的产地,向东北50公里是徐公砚产地,向东3公里是朗公砚和禅石砚产地,向西15公里是麦饭石砚产地,向南10公里是冷水沟砚和东官砚以及苍山砚产地,由此向西南40公里是珍珠砚、烈火砚、虎纹砚、荀子砚、玉皇砚、梅花砚产地。
可以说,兰陵石砚馆宗山文房方圆50公里内,汇聚了多达十几种砚台品种。
此地又山川连绵、风景秀丽,三面环山的地形藏风聚气,其中向北是马山,可以“北山门外好安居”;向东便是大宗山,可以“采菊东篱下”;向南便是南山和梁山以及鱼塘湖,可以“种豆南山下”……
另外,这里文化底蕴深厚、民俗艺术多姿多彩,其中红木文创、泥陶手作、蓝印花布各具特色,可谓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是旅游、研学、参禅、隐修、耕读的绝佳胜地。
大宗山朗公寺附近的古石
庙前青做的砚台
该馆雅集奇石、字画、文玩、旧石器、老家具、鲁砚(包括紫金砚、玉皇砚、宝山砚、压油沟砚、薛山砚、宗山朗公砚、转经山禅石砚)、金星砚、徐公砚、红丝砚、尼山砚、端砚、砭石砚等。崇尚“魏晋风骨”和“兰亭遗韵”,倡导“物我两忘天人合一不二”的理念,致力复兴、打造小圈化的文人雅集场所。
朗公寺附近的转经山脚下所产禅石加工的砚台
朗公寺附近的转经山脚下所产禅石加工的砚台
兰陵石砚馆(宗山文房)目前正在筹备中,欢迎参观和指导!微信:dudongqishi。详细地址:临沂市兰陵县大仲村镇全球通希望小学(大宗山朗公寺西麓)西300米十里八村农家院内西北角。
尔从山中来,早晚发天目?我居南窗下,今生几丛菊?
——陶渊明《问来使》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维《杂诗》
道人北山来,问松我东冈。举手指屋脊,云今如许长。
——王安石《道人北山来》
后期设计效果图
后期设计效果图
后期设计效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