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岁北漂,47岁写楷体,53岁开始作画,不着急的人生过得多高级?

39岁北漂,47岁写楷体,

53岁开始作画,

不着急的人生过得多高级?

说的是谁?

他就是清代书画家金农!

金农(1687—1763)

清代书画家,

扬州八怪之首。

字寿门、司农、吉金,

号冬心先生、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等,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精篆刻,

善书法,

五十三岁后方才开始作画,

久居扬州卖画为生。

他的碑版金石入画,

以及诗画结合等艺术形式对后世的影响极大。

  金农擅画竹、梅、鞍马,兼画人物,对梅尤为偏爱。他的画内容与笔墨形式结合的相当紧密,画法上更加强调金石味,把其书法、篆刻的修养及其巧妙的运用在这些题材的表现上,笔势超逸劲健,泼辣奔放,又不失内敛之气,毫无粗野之痕。

【可买松荫六月凉】

   金农有“丹青不知老将至”印章,并题有印款:“既去仍来,觉年华之多事;有书有画,方岁月之无虚。则是天能不老,地必无忧。曾有顷刻之离,竟何桑榆之态。惟此丹青挽回造化,动笔则青山如笑,写意则秋月堪夸;片笺寸楮,有长春之竹;临池染翰,多不谢之花。以此自娱,不知老之将至也。”

   “长春之竹”、“不谢之花”,在金农一生中很具象征意义,金农的艺术其实就是他的“不谢之花”,花开花落的事实不是他关注的中心,而永不凋谢,像金石一样永恒存在的对象,才是他追求的。

【萱草】

   金农一生对画芭蕉情有独钟,《砚铭》中载有金农《大蕉叶砚铭》,其云:“芭蕉叶,大禅机。缄藏中,生活水。冬温夏凉。”芭蕉在他这里不是一个简单的植物,而是表达他生命彻悟的道具。他有自度曲《芭林听雨》,写得如怨如诉:“翠幄遮雨,碧帷摇影,清夏风光暝,窠石连绵,高梧相掩映。转眼秋来憔悴,恰如酒病,雨声滴在芭蕉上,僧廊下白了人头听了还听,夜长数不尽,觉空阶点漏,无些儿分。”

   金农有幅《蕉林清暑图》,上面题有一诗:“绿得僧窗梦不成,芭蕉偏向竹间生。秋来叶上无情雨,白了人头是此声。”芭蕉叶上三更雨,点点滴滴敲在人的心扉。

【芭蕉】

   《寄人篱下图》是金农梅花三绝图册中的一幅,这幅作品因其构思奇迥,别有用意,因而成了金农的代表作之一。构图很简单,墨笔画高高的篱笆栅栏内,老梅一株,梅花盛开,透过栅栏的门,还可以看到梅花点点落地。左侧用渴笔八分题有“寄人篱下”四字,非常醒目,突出了此画的主题。这幅画曾被有人解作成表现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不满,高高的篱笆墙是封建制度的象征。

   而我认为,这幅画别有寓意。它所强化的是一个关于“客”的主题。图作于他七十二岁时,这时金农客居扬州,生活窘迫,画是他生活的直接写照,他过的就是寄人篱下的生活。中国哲学强调,人生如寄,世界是人短暂的栖所,人只是这世界的“过客”,每个人都是世界的“寄儿”。正如倪云林五十抒怀诗所说:“旅泊无成还自笑,吾生如寄欲何归?”

   金农此画由寄人篱下的生活联系人类生命暂行暂寄的思想,高高的篱笆墙,其实是人生的种种束缚的象征,人面对这样的束缚,只有让心中的梅花永不凋零。

【寄人篱下】

   “终朝弄笔愁复愁,偏画野梅酸苦竹啼秋”,这是金农的两句诗。要理解其中的意思,必须要了解金农的特别的思考。似乎金农是一个害怕春天的人,他喜欢画江路野梅,他说:“野梅如棘满江津,别有风光不爱春。”

   他画梅花,是要回避春天的主题。他说:“每当天寒作雪冻萼一枝,不待东风吹动而吐花也。”腊梅是冬天的使者,而春天来了,她就无踪迹了。他有一首著名的画梅诗:“横斜梅影古墙西,八九分花开已齐。偏是春风多狡狯,乱吹乱落乱沾泥。”春风澹荡,春意盎然,催开了花朵,使她灿烂,使她缠绵,但忽然间,风吹雨打,又使她一片东来一片西,零落成泥,随水漂流。

   春是温暖的,创造的,新生的,但又是残酷的,毁灭的,消亡的。金农以春来比喻人生,人生就是这看起来很美的春天,一转眼就过去,你要是眷恋,必然遭抛弃;你要是有期望,必然以失望为终结。正所谓东风恶,欢情薄。

   躲避春天,是金农绘画的重要主题,其实就是为了超越人生的窘境,追求生命的真实意义。金农杭州老家有“耻春亭”,他自号“耻春翁”。他以春天为耻,耻向春风展笑容,表达的就是这样的意思。他有诗云:“雪比精神略瘦些,二三冷朵尚矜夸。近来老丑无人赏,耻向春风开好花。”金农要使春残花未残,花儿在他的心中永远不谢。

【墨梅】

   金农还喜欢画竹,他的竹被称为“长春之竹”,也有“躲避春天”的意思。金农认为,在众多的植物中,竹是少数不为春天魔杖点化的特殊的对象。一年四季,竹总是青青。他说,竹“无朝华夕瘁之态”,不似花“倏儿敷荣,倏而揫敛,便生盛衰比兴之感焉”。竹在他这里成了他追求永恒思想的象征物,具有超越世相的品性。竹不是那种忽然间灿烂,灿烂就摇曳,就以妖容和奇香去“悦人”的主儿。

   他说:“恍若晚风搅花作颠狂,却未有落地沾泥之苦。”意思是,竹不随世俯仰。竹在这里获得了永恒的意义,竹就是他的不谢之花。竹影摇动,是他生平最喜欢的美景,秋风吹拂,竹韵声声,他觉得这是天地间最美的声音。

   他有《雨后修篁图》,其题诗云:“雨后修篁分外青,萧萧都在过溪亭。世间都是无情物,唯有秋声最好听。”花代表无常,竹代表永恒。这样的观点在中国古代艺术中是罕有其闻的。

   难怪他说:“予之竹与诗,皆不求同于人也,同乎人则有瓦砾在后之讥也。”他的思想不是传统比德观念所能概括的,无竹令人瘦、参差十万丈夫之类的人格比喻也不是金农要表达的核心意义。他批评赵子昂夫人管仲姬的竹是“闺帷中稚物”,正是出于这样的思想。

【去年新竹种西墙  今岁墙荫笋渐长】

【竹】

  中国人有“坐石上,说因果”的说法,意思是通过石头来看人生。金石者,永恒之物也;人生者,须臾之旅也。人面对从莽莽远古传来的金石,就像一片随意飘落的叶子之于浩浩山林。

  苏轼诗云:“君看岸边苍石上,古来篙眼如蜂窠。但应此心无所住,造物虽驶如余何?”迁灭之中有不迁之理;无常之中有恒常之道。金农将金石因缘,化为他艺术中追求永恒、追求不朽的力量。

  永恒的追求,不光是哲学家的事,在中国,艺术家似乎更耽溺于永恒,因为永恒意味着一种绝对的真实,只有超越现实,才能体验真实。艺术所关注的,不是瞬间发生的事,而是流动的世界表相背后的东西。

  世界中的一切看起来都在变,但又可以说没有变,青山不老,绿水长流,秋来万物萧瑟,春来草自青青。艺术家更愿意在这种错觉、甚或是幻觉中,赢取心灵的安静摩挲旧迹叹己生,目对残碑又夕阳,是惆怅,也是安慰。

【野草小花】

【高梧玉立】

【田家风味】

【萱草】

【芙蓉】

【月季】

【水仙】

【墨菊】

【枇杷】

【不生荆棘中】

【玉玲珑】

【物外群仙】

我以为,

金农艺术之妙,

不在冷处,

而在艳处,

在幽冷的气氛中所体现的燕舞飞花的地方。

金农极富魅力之处,

在于他时时有腾踔的欲望,

不欲为表相所拘牵,

为眼前的现实所束缚,

他说:

“予游无定,

自在尘埃也,

羽衣一领,

何时得遂冲举也。”

他说,

他画中的梅花,

就是他的仙客,

是“罗浮村”中的仙客。

他特别着意于鹤,

他有诗云:

“腰脚不利尝闭门,

闭门便是罗浮村。

月野画梅鹤在侧,

鹤舞一回清心魂。”

一只独鹤在历史的天幕上翩翩起舞,

这真是金农艺术最为香艳的地方。

附上金农书法几张。

金农书法以“漆书”隶书闻名,

通过自身后天努力外,

主要取法汉隶、汉简;

另外金农楷书也很有特色,

主要取法魏碑,

功力深厚。

来源:汉唐书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