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蜂口诀”出自这些古籍,技术进步促进了养蜂生产发展
养蜂技术是一门值得不断学习的技艺,每天一起无保留的学养蜂,交流养蜂!未关注的蜂友请先点击上方蓝字“加入蜂友会”再点关注,以免走失找不到
加入蜂友会
传递国内外蜂业前沿资讯、经验交流、法律法规!是养蜂人的帮手,爱蜜者的助手!为了能让更多的蜂友看到这篇文章,请在文末点个在看。文章有点长,请耐心看完技术进步促进了养蜂生产发展 唐代养蜂者段成式,在所著的《酉阳杂俎》一书中记载“相蜂(即雄蜂)生三、四月,黑色”。‘相蜂’过冬,蜂族必空”等生物学特性。韩鄂(900年左右)在所著的《四时纂要》中把 “六月开蜜”列为农家事宜。宋、 元时期(960年至1368年)是中华蜜蜂人工饲养的重要时期。从宋代开始,对防治蜘蛛、蚂蚁、蛇、雀、蝙蝠、狐狸等蜜蜂的敌害,就已有了记载。元代名士刘基所著的《郁离子?灵丘丈人》一书记载了灵丘丈人父子两代经营一个专业蜂场盛衰演变情况, 从而总结出:根据蜜源情况建场选址、蜂群四季管理和繁殖、合并蜂群增强群势、取蜜方法和原则、防治敌害等一系列养蜂经验和技术措施。
该书记载了“刳木以为蜂之宫,不罅不□”,蜂箱是“五五为伍,一人司之”,这说明当时中国已出现了原始木制蜂箱,而且养蜂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布局。该书还记载:“春则纵之析之,寡则与之衰之,不使有二王”,意思是群势强就可以进行人工分蜂,群势弱则加强饲喂,以强补弱;一窝中不能有两只蜂王并存。此外,在养蜂技术上还有一些重要发明,如两人配合用烟驱、蜜诱的方法收集分蜂群,还有三面撒水扬尘,阻其蜂路和撤土追捕蜂群的方法;至晚蜂息再转移蜂群的经验;用薄荷叶涂手涂面和用草衣蔽身防蜂蜜的方法等。1819年博物学家郝懿行编著的《蜂衙小记》,对蜜蜂生物学特性、养蜂技术、养蜂经验等都作了记载,成为中国第一部养蜂专著。当时养蜂生产规模已很可观,一般农户养蜂十多窝(群)。
养蜂者在生产实践中,对蜜蜂的生物学特点的观察更为深入细致,同时进行一些科学研究。明清的一些学者对蜜蜂个体发育四个阶段的虫态分别进行了描述。明代徐光启研究了雨水、花木和蜂蜜的关系,总结了利用物候学预测当年产蜜丰歉的方法。明清间的《致富奇书》中记载:“先照蜂巢式,再做方匣一二层……,令蜂作蜜脾子于下”,这不但说明当时的饲养管理方式有了创新,同时出现了中国第一代原始继箱。浙江、江苏、湖南、广东一带,对原始继箱加以改进,创造了嘉湖式、温州式、横式蔑篓式和方形多层木箱等等。蒲松龄(1640-1715年)在他的《农桑经》中指出:“门户清净,来往不繁,经营不勤”是分蜂的预兆。
1760年张宗法在《三农记》中记述:分蜂时新蜂王要“另居一所,不得子母对面并肩”。这就指明了蜂王是雌蜂,解决了长期以来对蜂王性别的争议。截止清朝末期,中国饲养的中蜂约有20万群,以浙江、福建、江苏、山东为最多,其次是河北、吉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等省、区,每群蜂年产蜂蜜5kg左右,蜂蜡0.3-0.5kg。这个时期的养蜂科学技术的发展,为30年代引进西方蜜蜂和活框养蜂技术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