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7篇 赤峰地区辽代建筑遗存考察纪略(二)
X
(续)
大明塔兴建的具体年代,至今尚无资料。根据1982年维修从塔上发现的一块砖上写有“寿昌四年四月初八……”等几字推断,认为大明塔应为辽统和25年到寿昌4年(公元1007年~1098年)间所建,据《元一统志》载可能建 于辽重熙四年(公元1036年)。第一层大檐下塔身高近11m,每面嵌镶浮雕造像,正中镶成起券佛龛龛内莲座上跌坐佛像,佛像面目宁静,神态慈祥、造型优美,姿势各不相同,显示了辽代佛文化的发达和高超的塑像水平。每位菩萨左右各有两个肋侍造型优美,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均是辽代杰出的彩塑。塑像之上砌出华盖,两侧上方各有飞天一对,飞天有的手持花束,有的手捧果盘,作供养佛状。莲荷花、牡丹花、海石榴、草凤等,依然色调鲜明、华丽。飞天面相丰颐,长裙赤足,身缠衣带,轻健飘逸,飞翔在彩云之间,构成肃穆的礼佛图景,可称是辽代建筑彩绘的精品。浮雕刀法简练,线条流畅,形象庄严,栩栩如生,是辽代雕塑艺术中的佳作。每面的转角柱都砌成二截塔的造型,上截刻有本面菩萨说法地名,下截刻有本面菩萨的法名。如:正北面左棱塔上截刻“曲女城边说法塔”,下截刻“金刚手菩萨”,全是汉文。不论是佛像浮雕,还是其他文饰,堪称罕见的艺术珍品。,佛塔各层有木檐,一层大檐下有仿木构石枋,斗拱只出一跳。二层以上木檐下全部是砖叠涩。塔顶基部高7.16m,铜顶高2.88m。整个大塔建筑宏伟,造型秀美,工艺精湛。
塔身赤面有两行蒙文,内容是“大清咸丰甲寅年敬修”,为清代补修时所写。塔座为须弥座,上部砌出仰莲瓣经改造修建,成为每边宽14m,高17m的直壁。大明塔历时近千年,是全国目前现存砖塔中保存较好、体量最大的古塔。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近千年的风吹雨打,特别是经历了元代7级大地震及1976年唐山地震,塔顶倾斜,风铎、铜鉴大部坠落。历史上对大塔可能有过多次维修,但未见史料记载。1981年国家投资50多万元全面维修,历时三年,于1984年8月全部竣工。维修后不仅将残损部位全部修好,而且更换了原铜顶(原塔刹顶现存内蒙古博物馆),新挂风铎一千多个,铜鉴四十个。檐角铃铎随风摇曳,显示着时空的苍茫深邃。
FONT>
出辽中京故城遗址,约下午2时半,但距赤峰市区相距尚远,且无高速公路,急行百五十余公里,至赤峰市区,已近黄昏。
4红山文化:5000年前的人类文明——中华龙的故乡
赤峰市因城东北部山石呈赭红色山而得名,红色的山体经差异性断块上升及河流侵蚀下切,山体形成褶皱、断块,陡峻险峰,奇峰怪石,景观壮丽更有中国最早具备文明社会标志的原始文化——“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发现于1935年,是长城以北地区有彩陶和细石器共存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在1954年命名为红山文化。分布在赤峰地区英金河流域的红山文化遗迹一般所处地势较高,约高出河面10m~40m,大体位于山岗的南坡或东坡。已发现大量陶器、石器、玉器,尤以出土在翁牛特旗的玉龙最为著名。
在红山文化重大考古发现之前,人们所知夏商周以来近四千年的中华文明史自以黄河流域为文化中心地带;之后,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中国史前史寻找中华文明的源头。专家们发现:长城以北的与仰韶文化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红山文化同样是中华民族老家和文明源头。
早在20世纪初始,一些红山玉器流传到了国外,赤峰地区也有征集到的一些远古玉器,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把它们鉴定为商周时期的文物。20世纪80年代苏秉畸先生明确鉴定出这是5000年以前红山人精心制作的祭祀礼器,其中更有一件C形玉器被公认为中国最早的龙形之一。中华民族向以“龙的传人”自居,龙的起源同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形成和文明时代的肇始紧密相关。红山玉龙对于研究我国远古的原始宗教,总结龙形发展的序列都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从这一点上来看,怎样估价红山玉龙的文化价值均不为过。以后红山文化玉龙的大量发现,使人们看到从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到7000年前的赵宝沟文化,在对猪的崇拜上一脉相承它们的出土,不但为人们解开了龙的起源之谜,也为人们展示了龙逐渐演化的轨迹和不断被神化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