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分发江湖 谁是真正高手?

上周,百度方面传出消息——将把福州的研发中心相关业务迁移到北京,据说有一份来自福州研发中心内部的通知显示:本月28日停止运营,所有员工自今日起开始谈话、签合同、遣散,被裁员工则给予n+1赔偿。

事实上,百度福州研发中心是由2013年收购的91无线转化而来,对于百度这笔高溢价的收购案到底是亏是赚,我们不想探究过多。但是在移动互联网的初期阶段,互联网巨头们的思路都是从移动搜索、应用分发来展开。而且,百度在腾讯、阿里、360的包围中成功将91收入囊中,也是当时的最优解了。

在谷歌退出中国之后,由于少了Google  Play这一分发渠道,国内市场的应用分发可谓是百花齐放。而移动应用分发在当时也被业内认为是移动互联网的重要乃至最主要的入口,当时第三方应用商店也成为了连接用户与应用之间最重要的桥梁。但是好景不长,这座桥在最近两年开始有了成为危桥的意思。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当初估值15亿美元的豌豆荚,在去年以2亿美元的价格卖身阿里,要知道在4年前豌豆荚对阿里的收购都是爱答不理的。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当初叱咤风云的第三方应用商店渐渐掉队呢,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手机厂商的应用分发市场在这几年强势崛起,夺走了应用分发市场大部分蛋糕。而举起反抗大旗的又双叒叕是小米,通过MIUI掀起了手机厂商把持系统的浪潮,各大厂商纷纷推出了各自基于Android系统的“OS”、“UI”,但是无一例外的,都把应用分发作为生态核心来建设。

手机厂商杀入应用分发市场的举动是非常顺理成章的,一方面在手机硬件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市场里是狼多肉少,手机厂商需要新的利润增长点。另一方面,手机厂商们也希望通过推出自家的应用商店来拉近与用户的距离,维护好整个生态环境。

并且第三方应用商店的商业模式上有着天然的缺陷性,用户下载App之后,就与应用商店没什么关系了,第三方应用商店与用户之间的感情是相对薄弱的,忠诚度更是无从谈起。而在面对手机厂商们自带的应用商店抢地盘的过程中,也就自然难以招架了。

手机出厂即预装自家的应用商店,省略了用户下载并安装第三方应用商店的步骤,对本就缺乏忠诚度的用户来说,手机应用商店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同时,手机厂商还采用排他性的驱逐策略,即限制用户搜索第三方应用商店,并且手机上自带的应用商店一般来说不ROOT是无法删除的,更绝的是要做手机上安装第三方应用商店的时候,系统都会以明显的字体提示风险,这一招的杀伤力也极其巨大的,不少用户在搜索不到的时候极大的可能就是选择放弃。

当然,打铁还需自身硬。虽然,第三方应用商店可能在功能性上比手机自带应用商店强,聚合了更多功能,更新速度更快,应用数量也比手机厂商的应用商店更多。但是,手机厂商自带的应用商店的优势则更加明显,靠着硬件优势,相当于上游下游一把抓,通过开放底层接口等方式,可以在WiFi环境下自动安装更新应用功能,用户体验更为出色。另外,手机厂商对于自己商店里的应用裁判权更大,安全服务方面更能杜绝流氓应用。最重要的是,通过软硬件结合建立从应用开发、应用分发到商业变现的闭环服务生态圈(就是苹果的模式)。

虽然万物皆有终结之日,但第三方应用商店还是做出了改变,转型应用内内容聚合体就是其中之一。不少第三方应用商店都开始打造其媒体属性,希望通过内容方面的整合与创新来吸引用户,不过面对更专业的媒体聚合平台,截止目前为止收效甚微。

好在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市场份额虽然不断在被手机厂商逐渐蚕食,可盈利还是一直有保障的。众所周知,国内的应用商店的主要盈利并非是下载,而主要靠广告业务和手游联运。广告卖的是流量,只要有流量就有收入。而在手游联运方面,靠着这两年手游市场的爆发式增长的红利期,各大第三方应用商店是赚得盆满钵满,不过在手机厂商们也看上了这块香饽饽之后,这个蛋糕还能吃多久还是未知之数。

在应用分发的江湖上,面对内力更精纯、招数更多还有外援的手机厂商们,第三方应用商店虽然是江湖前辈,内力更深、支持者不少,但力战不支的败象还是显露出来。未来手游所带来的现金流,让第三方应用商店开始就转变了角色,对于手游渠道领域开始加快布局,凭借其在手游联运方面积累的运营能力和渠道优势,保持品牌名号不坠还是不成问题的。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推荐阅读

手机普遍涨价,教你看懂背后的“阴谋”

华为Mate 10带来不同的大屏体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