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玉器鸡骨白的鉴别

高古玉器埋于地下年代久远,经受地质、地压、地热、地气、地湿的作用,一般都有钙化或氧化灰化现象,表面出现一层或薄或厚、或白或黄的皮壳,称为鸡骨白,或鱼肚白、石灰沁、地火沁。

汉代以前的高古玉器,凡出自土坑、沙土坑,大多都有钙化后的白色皮壳,也就是说,古玉的钙化或白化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

鸡骨白古玉基本是白色或青白色、黄色、微黄色。人们很少掌握红山玉器鸡骨白古沁真品的特征,所以,红山玉器鸡骨白仿品便成为走俏的仿古玉之一。许多古玉收藏家与古玉研究者都认为鸡骨白玉是最“吃不准”的。可见,研究红山玉器鸡骨白仿品的特征十分必要。

以前造鸡骨白玉,主要用锯末火,燃烧缓慢。玉石和矿石的性质相似,灰矿石经高温可烧成石灰和水泥,玉石经高温表面亦钙化,即灰化、氧化。玉质表面的化学成分发生变化,玉色蜕变为白色,变得疏松。经过火烧而变得松软的玉表易于粗加工,易于凿疤,易于造坑,易于染色。纹饰简略、造型粗犷的红山玉器更易作伪,作伪者用当代的烤箱、烤炉、焗炉都能制造出酷似真品的鸡骨白仿品。

要识别它必须掌握其特征。红山玉器鸡骨白仿品有如下特征: 

一、满身裂纹。裂纹是经过火烤、高温、干燥的结果。分以下两种情况:

一种是玉器满身小裂纹。其玉质比较细润、坚密,而且火候温和,升温缓慢(图1—1)。此种火烧纹的特点是裂纹有方向感,呈绺状、横向断续波浪状、平行或斜向平行波曲状(图2-1)。这是因为在炉内成批加热的玉器,外部接触热源的玉器先受热,热量逐层向内部的玉器传导。仿品玉器上平行状态的裂纹体现了热量传导的渐进过程。

另一种是玉器上有较大裂纹。其玉质坚密度稍差,因加火猛烈,加温迅速,温度极高,致使玉表开裂(图3-1、3-2)。宽长的人工火裂纹也呈现方向感,裂纹的方向基本趋于一致。

人造裂纹因是经火烤而形成的,因而肉眼看上去是纹,放大镜下看是真正的裂沟(图3-1)。大多裂纹各自孤立,很少有自然衔接与交织(图 1—1)的。纹路较直,生硬、呆板,少有自然曲度与延伸(图1-1、3-1)。裂纹与裂纹之间的网格比较少,纹间的空白地带比较宽阔,网格形状不自然(图 1-1)。人造纹即使很短很细,也都比自然沁纹粗糙。

红山玉器鸡骨白真品上的自然沁纹的特征则相反。

1,自然沁纹,纤细,碎小,呈绒毛状,最细者宽度仅0.01~0.02毫米,只是头发直径的1/6至 1/3(经50倍放大镜测量)。

2,沁纹与沁纹组成的网格块有的极为狭小。

3,钙化层上或多或少都有曲折蜿蜒的沁纹,沁纹有根有苕梢,根粗梢细,似根须延展。辽宁牛河梁、河北围场、巴林左旗尖子山出土的3件鸡骨白猪龙玉器上都有这样的沁纹。

4,白色皮壳上的沁纹之色,有的侵蚀很深、很重,而且纹理清晰。

5,所有红山玉器鸡骨白真品皮壳上的沁纹都不是裂沟,沁纹上都有自然浆体,自然弥合。即使有的粗裂纹上有裂碴脱落之处,但也有自然的弥合浆。

红山玉器鸡骨白真品皮壳上的沁纹状态说明,只有在自然包浆细腻的玉表上,才能形成如此细小的沁纹,说明浸蚀的过程和缓、漫长,这与人为速成鸡骨白仿品上宽深巨大的裂纹或色纹相差甚远。

二、人造鸡骨白皮壳上的个别裂纹或个别部位染色,以近似古沁的状态掩饰缺憾。

经过高温、干燥处理的仿品的白色皮壳,裂纹宽深,皮壳疏松,这就增强了玉体皮壳的渗透性与吸纳性,因而易于着色。仿鸡骨白玉一般不着色,但有的玉器边缘因崩裂而脱落致残,碴口生硬,有的裂纹破碎成为深沟,有失自然,作伪者便在这些地方点染着色。其染色很深,渗透晕散,有的染色的边缘滋渗为花状,颇似自然沁花(图1-2)。然而,这种沁色沁花不像真品那样纹理清晰、透彻、自然。

人工染色多用灰黑色、土黄色、红褐色(图4-1、5-1),这是精心选择的染色或涂料之色。在鸡骨白的皮壳上,如果涂染纯黑色或大红色,显然不和谐,颜色反差大,过于偏离原始金属沁与土锈沁的色状,易于暴露破绽。

仿鸡骨白皮壳上的较大裂纹以及玉体边缘的残缺部位只靠染色,仍不能全部掩饰其缺憾,随之而用的作伪手法就是涂料。

三、在生硬光滑的人造鸡骨白玉面上,凿琢坑疤、沟槽,钻孔,刻划集簇状或连成片状的粗短线,以仿红山玉器鸡骨白真品皮壳上的沁沟、沁孔、沁坑。要能清楚分辨仿品上的这些作伪的痕迹,必须掌握红山玉器鸡骨白真品上的基本特征。1 红山玉器鸡骨白真品的沁色往往不是单色,有深色的斑点或沁斑。这些斑点或沁斑分两种,一种是钙化皮壳的玉质复原而呈现的深色玉斑,另一种是浸蚀在白色皮壳上的氧化物或异化物。有浆体和泥沙、浸蚀物质的结斑或结块,其状似弥在皮壳上的嘎巴,在放大镜下可见透明的浆体凝结沙土物质,并与白色皮壳融为一体。弥浆多处呈灰白色醭状,凝结的泥沙或锈质多处呈微黄或锈黄色斑结状,玉质复原处呈青灰色半透明点片状,金属颗粒浸蚀处呈黑色沁点沁花状,还有其他物质浸蚀所呈现的色状。无论沁色、沁纹、沁花、沁斑均深透,自然。

2 红山玉器鸡骨白真品的钙化皮壳无论薄厚,都会出现原玉质复原的斑点,或点状,或花簇状,或片状,其内部是复原后的半透明的原玉质,玉质内部并有古玉受浸的某种状态,用放大镜倾斜观察其玉表有沁凹与“沁门”。

3 红山玉器鸡骨白真品的钙化皮壳上一般都有自然包浆,沁纹即使有开裂的瑕纹,亦由包浆填满,根本不存在干涸的沟裂纹,即根本不存在沁纹中因无浆而形成的真正裂隙。

4 与其他受浸皮壳上的状态一样,红山玉器鸡骨白真品的钙化皮壳上都有自然沁凹,即有沁坑、沁孔、沁沟、沁疤。 

5 皮壳钙化的红山器的古代致残处形成的瑕裂,以及古代浸蚀的沟疤,所有这些地方的边缘、棱角和凹洼处全部覆盖在与玉体浑然一致的钙化层之内。这些地方不存在新鲜未沁的玉表(除当代致残古玉以外),而且这些地方都伴有自然沁凹(沁坑、沁孔)或自然沁色。

6 由于远古受沁的多样性、钙化层玉质的不断复苏,以及出土后人为的接触与流传,红山玉器鸡骨白真品的钙化皮壳上会出现各种状态的沁纹。真品上沁纹的特征明显异于人造裂纹。

掌握了红山玉器鸡骨白真品钙化皮壳的特征,就比较容易辨别红山玉器鸡骨白仿品。

红山玉器鸡骨白仿品上的人为加工方法有:

仿沁坑。机钻浅坑因其大小、深浅、圆形若一,容易识别。钻凿坑则大小深浅不一,尽管经过染色与涂抹,因其火烧皮壳疏松,坑底有凿痕,坑缘有破碴,仍明显异于自然沁坑的浑圆自然状态(图4-1、5-2)。用刀划所形成的浅坑,其玉表上呈成簇成片的粗短线头形状的密集浅坑(图5-3),这是在仿战国秦汉以前的古玉上普遍运用的人造沁坑的技法;经过染色和涂抹,肉眼已难辨清真伪,但在放大镜下,互相平行的短线头仍无法逼近自然沁坑的原始之状 (图4-1、4-2)。

仿沁孔。机钻孔因钻头有大小,孔亦有大小,但较之自然沁孔过大过深,且孔内只有涂抹物,没有丰富的浸蚀物质与自然沁状(图1-3、6-1、7-1)。还有一种是喷射沁扎,喷砂形成,喷的是金属粉粒。此种造孔或过于微小,或过于密集,且有新鲜的金属颗粒弥于玉表,易于辨识。古代玉器上的金属颗粒氧化后大多为黑色、黑灰色。

仿沁沟、沁疤。由于人为沁沟、沁疤的火烧裂沟不甚理想,作伪者便用刀具刻制,其沟坡沟棱上容易留下刀痕(图4-2、6-2、8-1)。人为制作沁疤时,火烧崩裂可形成疤状,如果火烧未形成疤,便钻凿坑疤。此疤大多棱角分明,还须磨圆棱角。人造坑疤上未有自然沁凹和自然沁色,需要人工染色。

四、红山玉器鸡骨白仿品的皮壳上一般都涂料,运用土黄色、黄褐色或灰黑色混合多种杂质的涂料,加有泥沙,几近沁浆之色状,有的不用放大镜就难于辨别清楚(图2-2、4-2、6-2)。 

涂料弥于细小裂纹上,颇似自然沁纹(图1-1、2-1)。红山玉器真品,其自然沁纹上的沁浆透明,一般无色,弥于并高于沁纹。火烧裂纹上的涂料浑浊,含杂质,有抹腻的痕迹(图2-2、6-2);涂料的边缘与裂纹的边棱之间大多有干后而分离的缝隙,涂料平于或凹于皮壳的平面。

火烧纹深裂处,玉器易于断裂,作伪者用当代胶水粘合,此胶虽然透明,但乌暗无光,明显异于自然沁浆的润泽感。还有一种人造纹,运用当代砣具砣出沟槽,在沟槽中填胶,但干燥后需要磨光,所以条纹状的胶面上留有纵向或横向的平行抛磨痕。

五、有些红山玉器鸡骨白仿品用人工酸蚀的办法仿造沁孔。其特征是:

1,孔特大,特深,往往成为大窟窿或大窟窿群。

2,玉质酸化溶解后,虽然也有蜂巢样的纤维状态,但是纤维体亦特大,纤维周围的空洞特深、特阔。

3,酸溶的玉质纤维粗大,尖端有融化状,为球面状态。而自然沁孔一般较小,小孔中的玉质纤维则更加微小。

4,人工酸蚀孔中物质纯一,只见酸溶的玉质纤维或人工涂料、或新鲜无沁的泥沙。而自然沁孔中则有浆体,有氧化的金属微粒(多化为球状),有微小的盐碱结晶颗粒,有极微小的沙粒,有茸状物,还有活性的丝状微生物。

六、由于是人为用高温火烧而成的鸡骨白仿品,其白色皮壳较厚,完全钙化,作伪者便在玉器的某个易于操作的部位磨去白色皮壳,露出新鲜 “开窗”,以示玉质。这是不打自招的伎俩。这是因为,仿品经打磨后,玉表便留下磨具的磨痕。另外,其所露玉质,新鲜,无沁,可见白壳之内是新玉无疑。即使新鲜的玉面上残留一些浅淡的白色条状或网状纹,也不是古沁的纹理。

七、运用老玉皮壳和玉石制成的代用品,具有某些古色古香之“韵味”,易使人迷失辨别真伪的判断力。自然受浸的白色皮壳的老玉料。因为皮壳上沁有自然纹理,容易令人误认为是具有自然沁纹的真品(图9-1、9-2),需细心辨认。

此外,有一种白陶制品冒充鸡骨白红山玉器。因其疏松,器表容易出现些微的凹洼或麻面,使人误以为是钙化受浸的古玉。然其质体较轻,无玉石之声,无古玉之气,无古代玉器上的浸蚀特征(图10-1、10-2),较易辨认。

还有一种料器与类白瓷制品的假冒鸡骨白红山玉器,质地细腻,润泽光滑,高温中容易融化,易于出现类似浆融的状态。但不易着色,不易出现裂纹(图8-2),作伪者只能在胎上做沟、做裂纹(图8-3),经过融化塌陷,才似包浆之状。此类假冒过于瓷白,不着沁色,容易发现作伪的征状(图 8-1)。

红山玉器鸡骨白仿品的作伪手段有人造高温裂纹、人工染色、人工凿磨、人工涂料、人工酸蚀、人工“开窗”、涂蜡涂油(图11-1、 11-2)加以抛光,以及其他代用品等,使其仿品酷似红山玉器鸡骨白真品,以行销骗人。正确鉴别、收藏、玩赏红山玉器,关键是要掌握红山玉器鸡骨白真品的特征,两相比较,作出正确的判断。

(0)

相关推荐

  • 红山玉器鸡骨白真假鉴别

    火烧鸡骨白做旧 红山玉器埋于地下年代久远  :红山玉器,生坑都有钙化呈现.包裹在玉器肌肤里面,沁色或皮壳,可以说红山古玉的钙化是一种必然现像,钙化形成鸡骨白红山玉器基本是,牛奶白沁色,黑,灰,青,黄, ...

  • 红山文化玉器鉴定的步骤和方法

    第三步 通过理论学习,采集实物标本,看惯确真红山文化玉器(馆藏最好,当然馆藏品也有仿制品),就要总结学习红山文化玉器器表特征--称之为"征". 此环节学习,对于红山文化玉器鉴定至关 ...

  • 玉出红山第三辑,学会看玉质老熟,对鉴定红山古玉来说,至关重要

    红山古玉的熟,是五千多年埋藏的结果,受很多因素影响.学会看熟,一针见血. 一.静熟 这种熟透,非常干净,有一种肥腻感,如同煮熟的萝卜.皮壳打磨抛光十分精细,有明显的岁月摩挲痕. 这种熟感,在岫岩闪石玉 ...

  • 古玉鉴赏基本名词汇总

    古玉(及高古玉.老玉):论古玉的概念,从最高古的物件说起,古玉是神玉,只有真正的大祭司才有,是和神沟通的物件,最早新石器时代开始,古玉是巫师.酋长.权利的拥有者通天地.通鬼神的圣物. 随着进入封建时代 ...

  • 探析赤峰地区红山玉器沁色形成的原因及沁色特点

    五.根据常见的红山玉器沁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云雾沁 也叫烟沁,这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名字,它来源于民间,与红山美玉的身份比较相衬.这种沁色是红山玉器中最常见的沁色,也是被藏家最认可的.最美 ...

  • 古玉学堂:红山文化玉器鸡骨白的鉴别!

    汉代以前的高古玉器,凡出自土坑.沙土坑,大多都有钙化后的白色皮壳,也就是说,古玉的钙化或白化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 鸡骨白古玉基本是白色或青白色.黄色.微黄色.人们很少掌握红山玉器鸡骨白古沁真品的特征 ...

  • 第1627篇  红山文化玉器鉴别要点简析1

    2003年秋天,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让我走进了熙熙攘攘的古玩城地摊,花了4000元钱购得了一件"红山龙头玉枭",从此也让我迷上了红山文化.它那简单大气.抽象而富有神韵的器物一直牵扯着 ...

  • 第1628篇  红山文化玉器鉴别要点简析2

    (续) 四:沁色:红山文化玉器沁由心生,如行云流水,不呆板.不做作.不拘一格,与仿制品的最大区别就是一生一死.仿制品的"沁色"多为料子皮色或人工做色,多成团出现.呆板做作.死气沉沉 ...

  • 红山玉猪龙~鸡骨白

    X 古玉挂瓷:有一层"油润的玻璃光壳层"包浆,常被资深藏家认为是开门到代的重要特征. 这个玉猪龙是一个朋友的,开店经营高古玉,索价甚昂,无力撑到.属于鸡骨白玉,有蛀孔.和国家博物馆 ...

  • “鸡骨白”籽料

    在和田玉类中,我们对"沙枣青"."菠菜绿"."羊脂白"等,这些名字不会太陌生.这种命名,都是比较形象的.今天我们要说的,也是命名比较形象的& ...

  • 红山文化玉器的“千窗百孔”

    研究古玉,研究其钻孔工艺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史前文明时期治玉,钻孔工艺十分特别,下面玉器圈小编带大家来欣赏一下馆藏红山文化玉器的各种不同的钻孔细节! 第二个馆藏红山玉器孔图: 第三个馆藏红山玉器孔图: ...

  • 考古界:盛世红山,以玉为尊:“红山文化玉器及相关问题研究”讲座纪要

    2021年4月25日下午3:45-18:00,应南京师范大学文博系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党委委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玉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刘国祥先生在仙林校区敬文图书馆二楼西报告厅,为师生带 ...

  • 盛世红山,以玉为尊:“红山文化玉器及相关问题研究”讲座纪要

    2021年4月25日下午3:45-18:00,应南京师范大学文博系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党委委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玉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刘国祥先生在仙林校区敬文图书馆二楼西报告厅,为我校师 ...